吴昌硕石鼓文 吴昌硕写意大篆【石鼓文】朴厚矫健放纵恣肆

2017-11-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吴昌硕把书法与国画相结合,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具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吴昌硕以梅兰用篆笔写,葡萄用狂草作,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

吴昌硕把书法与国画相结合,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具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吴昌硕以梅兰用篆笔写,葡萄用狂草作,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

书法分为两大类:尚静之美和尚动之美,也有两者兼有的。而吴昌硕书法属于尚动之美。其以强悍朴野、率放不拘和粗烈秋酣的笔触所造就的新体式,引领中国近现代篆书、篆刻走向重主体、重表现的写意之途。无论是他写的大篆还是行草,其矫健放纵的用笔,全凭天然,出神入化,不可端倪。

从他那精美绝伦的作品中,可以品到血性,顺到刚强,赏到风风火火,体会到有关生命的大放旷与文化的大朴质。吴昌硕书法作品重境界,求气韵,讲格调,布虚实,后人读之,总会被他那美妙动人的艺术境界感动。

吴昌硕在其所学的艺术中出名最早的是篆刻,在篆书创作中,吴昌硕特别重视时空感受的线质,汲取篆刻的线条特征,以增强笔画厚度;又在金石气与书卷气中,有机地获得了神鬼莫测、出神入化的用笔方式,从而形成了一种极为率真和苍茫古朴的艺术基调。他的篆刻是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从中也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影响。

吴昌硕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这些特点。这也是因为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丽处显苍劲,流畅处见厚朴,往往在不经意中见功力。这也是因为吴昌硕在篆刻方面上取鼎彝,下挹秦汉,创造性地以“出锋钝角”的刻刀,将钱松、吴让之切、冲两种刀法相结合治印。

吴昌硕在少年时受其父熏陶,在此之下喜欢作书,刻印。他的楷书,开始时学颜鲁公,后来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则学石鼓文,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糅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

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吴昌硕在篆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几乎无人可比拟。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其国画,吴昌硕的画构图块面体积感极强,画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吴昌硕画得最多的是梅花,画梅少有全树,也不是千枝万蕊,他总是把环境和气氛省略到不能再添置一笔,有如特写镜头,既细致,又逼真,得梅花之真性灵,简直是划金刻石的杰作。

他的篆刻、绘画上最基本的功夫是从他的书法中来,而代表吴昌硕书法艺术最高成就的是他写的《石鼓文》。因此,他所走的书法艺术道路,便是他诸门艺术基本思想的生动、具体、真实的体现。吴昌硕最本质的身份是书法家,作为书法家的他,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工,而又以其篆书和行书的成就为最大。

吴昌硕数十年沉醉于《石鼓文》而矢志不移,以《石鼓文》为载体,一扫千年唯古是尚的酸腐之气,把石鼓文的神韵发之于褚墨,开万年水墨淋漓不可一世之姿。他以“蒜头笔”独特的功效和行草书笔法,融汇篆隶;他上追三代大篆古法,以长锋羊毫作篆,冲破了以毛笔拟金石的习古手法,彻底解放了毛笔的笔性,一改束毫而为纵毫,又以行书笔法掺人篆法,把平正整伤的《石鼓文》写的放纵、恣肆,任意又雄强,用此来强化了篆书的书写性和线条的表现性,打破了自古写篆书绝对使用中锋的教条,复兴了商周大篆古法,并为大篆古法注人了新的活力和现代精神,从而使篆书恢复了它本来的生命力。

他也终于完成了吴氏特有的用笔基调:雄俊爽快,苍茫朴厚,古气生发,厚重中透着灵气,最终给人以大气磅礴、排山倒海的艺术感受。吴昌硕所开创的写意式篆书风格,为近现代乃至当代篆书、篆刻创作奠定了崭新的格局。

吴昌硕打破了近两千年来因袭传承的小篆风格笔法,以《石鼓文》为取法对象。在体势上,他打破《石鼓文》的稳定和平衡,遵循书家创作的基本原则,追求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大胆地对字型结构进行改造,使字型的左右两部分相对错开,将字的右边部分向上提起,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动感。 这使其《石鼓文》体篆书,呈现出一派新颖的趣味和景象,开辟了新型的篆法。

吴昌硕的书法虽以篆书驰名。但行草书亦是碑与帖相结合的成功典范。以《石鼓文》为骨。使墨浓重,笔力凝练道劲。浑厚雄健,极富金石气息深含篆意,用笔粗狂。他将书法用于画法,又将画法用于书法。使书画相通。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吴昌硕所开创的写意式篆书风格,为近现代乃至当代篆书、篆刻创作奠定了崭新的格局。

吴昌硕将书法用于画法,又将画法用于书法。使书画相通。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吴昌硕的书法虽以篆书驰名。但行草书亦是碑与帖相结合的成功典范。行书以《石鼓文》为骨。深含篆意,用笔粗狂,使墨浓重,笔力凝练道劲,浑厚雄健,极富金石气息。


    吴昌硕既按自身条件和审美取向去接受传统,又善于革新变法,以其强烈的艺术个性领导时代潮流,开一代风气之先。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最后一位传统文人,吴昌硕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定力与心态,对后人的影响颇为深远,后人所无法企及的。

吴昌硕为“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并已四绝而称雄于世,其还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是不仅是一位博涉专精、才华横溢的学者,也是中国书画史上金石书画大家。吴昌硕在篆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几乎无人可比拟。他是中国古典书法创作的终结者,同时又是中国现当代书法创作的启迪者。

吴昌硕(1844-1927年),原名俊、俊卿,字香补、仓顾、苍石,民国以后称昌硕,号缶庐、老缶、老苍、苦铁、破荷、大聋、五湖印丐等,浙江安吉人,吴氏十七岁,适逢太平天国革命波及吉安,遂离家浪迹于安徽,二十一岁反家,与父耕读为业,次年乡试为秀才,五十三岁被任命为安东县令,月余沽,从师杨岘学习书法、诗文,并与著名的金石文物收藏家过从,得到潘祖安画坛领袖身分的吴氏被推举为社长,再执印坛牛耳。

吴氏自评印第一,书法第二,画第三,而此三绝艺在本世纪初期,皆已臻大成,为世所推重。

吴昌硕工篆书,尤善写石鼓文。中年以前,篆法不脱吴大澄、杨沂孙痕迹,兼取金石古意,然不过典雅古茂而已,虽学养有自,而未谓大观。及至花甲前后,用笔日渐老辣遒劲,老而能熟,老而弥新,气度恢宏,炉火纯青,隐然一代大家风范。吴氏亦善隶书、行书,且其中往往夹杂篆籀之法,观之别具一种情调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