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鹏江西师大 巍巍大学立西江——江西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礼赞
2010年10月31日是江西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日。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抗战时期,还是在辗转腾挪的院系调整之中,无论是在十年浩劫年代,还是在沉重的债务危机面前,师大都能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沉着应对,攻坚克难,从容跨越前进道路上的障碍。70年来,师大的传统与文脉,精神和底蕴,一脉相承,代代延续,显示出极其坚韧而又旺盛的生命力。
白鹿开先
师大瑶湖校区内有个四星级的白鹿会馆,会馆附近的小山坡被称为白鹿岗,岗上鹿苑内养着两头长有白色斑点的梅花鹿,名字分别为“校校”与“庆庆”。学校为何对“白鹿”情有独钟?这要从人们耳熟能详的一段掌故说起。
20世纪上半叶,赣鄱有识之士鉴于省外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势,不断呼吁在江西办一所综合性大学。1934年夏天,蒋介石在白鹿洞书院主持庐山军官训练团,见庐山南麓秀峰寺(开先寺)一带景色绝佳,感叹说此处最宜读书,早有此念的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乘机提议在此办学,获其首肯,这就是师大前身──国立中正大学的创校缘由。
中正大学1940年正式成立于泰和杏岭,抗战胜利后暂移南昌北郊望城岗,经当时的教育部批准,学校规划在白鹿洞书院附近建设永久性的校址。
虽然这一规划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但由于有这种渊缘,师大视“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为自己文脉发祥之地。一进气势恢宏的瑶湖校区,就能看见广场上那块重达45吨的巨石,上面镌刻有集自文天祥书法的“正大广场”四字。
再往前走到碧波荡漾、游禽嬉戏的静湖边,又可以看到另外一块巨石,上面的“静湖”二字集自朱熹书法。这两块校友捐赠的石头来自庐山南麓,它们因白鹿洞书院千年香火的熏染而变得富有灵气,如今又要在这里见证一所70年老校的奋发崛起。
杏岭为基
杏岭是师大人未能忘情的又一个名字。杏岭是中正大学的肇基之地,也是江西创办综合性大学的源头,为了承传薪火,学校将瑶湖校区西北角命名为小杏岭。新校区建设时举行过小杏岭奠基仪式,师生代表在这里洒下专程从泰和杏岭取来的沃土,栽上一棵杏岭移来的水杉,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和全省近百个县市的同学依次在树边倾下自己家乡的泥土。
小杏岭不仅垫高了瑶湖校区的地面,更重要的是它接续了学校的文脉与学统,增厚了新校区的人文底蕴。
小杏岭临近学生宿舍区,岭上有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还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杨梅林,师生闲暇时常来此处留连。最近人们不无惊讶地发现,小杏岭的杏潭广场中央,新近立起了一尊高大的孔子像,旁边是一幢古色古香的书院建筑,书院门前的青砖小道通向一座巍峨挺拔的牌坊,牌坊两面匾额上写着“章水文渊”与“继往开来”,它们分别取自当年的豫章书院与鹅湖书院。
瑶湖校区过去给人的印象是一大片赭红色的教学楼群,让人想起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小杏岭书院的粉墙黛瓦和泮池飞檐,则令这所现代校园平添几分古典韵味。
那么,为什么要在西式建筑风格的校园里置入一座完全中国化的书院?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小杏岭书院写了这样一段说明文字:“江右自古文风鼎盛,鹿洞鹅湖闻名遐迩,然自西学东渐以来,大学制度唯欧美马首是瞻,为维系赣鄱文脉,光大书院传统,中文系校友于校庆70周年之际,建书院于小杏岭杏潭之畔。
”最近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是中国大学为什么上不去,我认为原因之一在于照搬别人的制度。上世纪50年代一味学苏联,后来又全盘倒向欧美,这种罔顾自身教育传统的做法必然导致失败。
中国大学的学科设置、院系管理、评估指标等全向西方看齐,而西方却有不少专家关注中国的书院教育,人家那边的制度演进与创新,从来不会逸出自身传统的轨道。担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查尔斯·艾略特说:“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是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而不能在枝繁叶茂、发育成熟之际,由英格兰或德意志移植而来。”
因此,在小杏岭上建一座小型书院,意在提示中国的大学建设应充分利用本土思想资源,勿忘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书院制度。我希望以后人们走近这座模拟的精神圣殿,仰望牌坊上那两块匾额时,能够明白将“章水文渊”与“继往开来”放在一起的用意──大学作为汇聚赣鄱英华的人文渊薮,应当承担起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
桃李芬芳
70周年校庆收到不少礼品,其中文学院1948级校友沈鹏先生捐铸的桃李鼎相当引人注目,这一方面是因为担任过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沈鹏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知名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大鼎安放在万众瞩目的正大广场当中。与桃李鼎同样吸引眼球并处于校区南北中轴线上的,还有化学系校友捐建的静湖桥与省出版集团捐铸的校庆钟,前者被认为打通了校区“中脉”,使学校的“气血运行”更为通畅,后者高悬于校区制高点图书馆顶楼,今后定时敲响的“瑶湖钟声”将成为新世纪“豫章八景”之一。
沈鹏先生嘱我为桃李鼎撰写铭文,作为晚辈我不敢违命,我揣摩沈老用“桃李”命名大鼎的意图:学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易校名──1949年更名南昌大学、院系调整后称江西师范学院、1983年改称江西师范大学,在艰难曲折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堪称桃李满天下,因此应当用一尊桃李鼎来回报母校工作的辛劳。
我在《桃李铭》中这样歌颂遍布大江南北的芬芳桃李:“灼灼桃李,郁郁芬芳,或处江湖,或居庙堂,其名或隐,其名或彰,奉献俱同,无论城乡。
红烛摇曳,辉映八方,人之师表,国之栋梁。”师大校友中,英才俊彦多如过江之鲫,其中不乏省部高官、院士将军、学界泰斗、艺苑名流和体坛精英等,可谓应有尽有,甚至还有师生同为中央委员、夫妇同为大学校长之类的佳话,由于知名人物太多而本文篇幅有限,这里不能一一列举。然而,对于那些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校友,我忍不住还是要多写几笔。
这次校庆,学校决定不在校友中发动募捐,相反,党委要求学院领导在校庆前到边远县乡去看望自己的毕业生,给他们带去学校问候,送上鲜花和慰问礼物。今年5月我去于都县禾丰中学看望政教系1987级校友华阳平,像许多师大本科毕业生一样,华老师面前曾经摇晃过不少沿海地区学校伸过来的橄榄枝,但他不但不去深圳珠海,甚至连县城中学也不去,在乡镇中学一干就是20年,当地教育局领导称其为坚守农村教育阵地的模范。
后来我又在上犹县水岩乡拜会物理系1960级校友罗诗儒,老人在乡镇中学一直干到退休,见面时他穿着一件褪了色的中山装,住在太乙村一间前两年才装上电灯的旧屋里。
中学教师的待遇如今已大为改善,资深教师的收入在当地处于高水平行列,罗、华两位老师之所以仍然过着朴素无华的生活,是因为他们乐于在清新的山野空气中与纯朴的农村孩子打交道。
令人感叹的是,两位老师毕业后一头扎进教学事务,由于工作忙碌,他们没有时间回校参加同学聚会,甚至连南昌也都未回过,所以这次母校来人令他们有些感动和喜出望外。
如果说基层校友因母校来人而感动,那么学校方面在这次活动中收获更大,我因这次经历而对办学目标产生了更深的认识:校友中的名人固然有助于提升学校声誉,但学校的主业还是大量培养为基础教育广泛需求的园丁,这是时代与社会赋予师大的光荣任务。
校友之中无贵贱,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无论是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在边远的乡村,人人都对国家与社会有一份独特的贡献。不仅如此,校友当中那些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基层教师,应该成为校庆活动中用聚光灯对准的群体。
持中秉正
校庆前我到各地看望校友,无论在什么地方,校友提到母校时总会说起对自己产生过积极影响的老师,对其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如数家珍。从师院时期开始,学校就注重培养师生的职业道德,1990年代学校实施“师魂工程”,近年来又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些都使师大人在“为人师表”方面具有更多的敏感性与自觉性。学校还进一步倡导全员育人,在许多场合表彰服务岗位上的优秀员工,把育人意识推向全校。
每所学校都有凝练自己育人标准的校训。师大校训“静思笃行,持中秉正”写在青山湖校区的文化墙上,刻在瑶湖校区知行楼里的花岗石上。“静思笃行”由白鹿洞书院学规中化出,意思比较清楚,“持中秉正”由于包含“中”、“正”二字,容易引起种种猜测与联想。
实际上,“中正”一词在《易经》等先秦古籍中就已出现,最早的“中”字,中间一竖为旗杆,上下端均有飘游状旗帜之形,旗杆中央为太阳(甲骨文契刻不便,故作方形),取义为正午时刻,太阳正中照耀,将旗杆上方的旗帜投影于旗杆之下,是为不偏不倚之“中正”。
为便于书写,“中”字上下两端的飘游状旗帜被后人省去,但是像正午的太阳那样祥光普照,“持中秉正”,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用这四个字作为校训,意在要求人们待人行事公平正直,不偏不倚,而对于讲台上执掌教鞭的教师来说,“持中秉正”就是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当效仿正午的太阳,把光明与温暖传递给台下每一位同学。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国家的强大和信誉,不仅仅表现在经济的实力,还应该表现在民族的素质和道德的力量。”我理解,在增强民族素质和道德力量方面,师范院校比其他学校负有更多责任。与其他高校不同,师范院校培养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师范院校特别是师范大学本身不能成为精神高地与道德殿堂,那么受影响的将是整个地区的民众素质与道德风气。
“university”(大学)这个词的拉丁文本义,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师大之所以是师大,是因为校园里有一大批德高望重、持中秉正的教师,他们对教学工作怀有敬畏之心,把教书育人视为神圣的事业,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在这里受到熏陶和感染,走出校园后又把良好的精神风范带向社会。
有一位校友这样写诗怀念母校:“当年杏岭传薪火,此日瑶湖辟校园。三度易名珍史迹,白头怀旧感师恩。大中至正遗规在,继往开来德业尊。”读到“白头怀旧感师恩”这一句,我感到眼眶有点潮湿,这位校友毕业于望城岗,如今人在宝岛台湾,能够让耄耋之年的校友白头怀旧,远隔海峡感念师恩,这难道不是“大中至正遗规”的力量吗?
生态画卷
校庆是学校的盛大节日,节日中的瑶湖校区分外美丽。
我曾在江西日报上发表过报告文学──《弦歌声起瑶湖畔──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礼赞》。世间之美有千姿百态,瑶湖校区美在绿得令人心醉的大片草地,美在蜿蜒伸展、绕校一周的瑶河。来校访问的外宾大都见多识广,当他们走进这座完全为一水环绕的校区(这可能是中国唯一),看到瑶河上时潜时浮的野生水鸟时,仍然会情不自禁地惊呼“Oh,myGod”。
校庆70周年之际,随着一系列校友捐赠项目的陆续竣工,以及音乐艺术广场和体育馆两大基建工程的最终完成,这座生态校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美点、亮点与看点。
这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多方捐建的健康小道。
健康小道全长5122米,宽1.8米,与外侧的瑶河基本平行,进出口处有沈鹏题写的路名,主要路面用红黄灰三色砖块砌成,每30米安装一盏太阳能路灯,路旁有体育设施与文化景观。如果说瑶河是一条环绕校园的翡翠项链,那么它就是戴在校园颈上又一条闪闪发光的玛瑙项链。
就像静湖桥联通了学校的中轴线一样,这条小道打通了校区的“大周天”,使校区内除了纵横交错的道路之外,又多了一条外环线上的人行通道。小道落成典礼上,5千名学生面朝校内,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用这种方式将整个校区“拥抱”在怀里,那场面真是蔚为壮观。
顾名思义,修建小道的目的是为了师生员工的健康。前些日子,学校步行者协会发起了一场12公里的健步走活动,在手擎红旗的两位旗手导引下,300多名教工从青山湖校区出发,朝着紫阳大道方向一路向东,两个小时不到就踏上了瑶湖校区的健康小道。
协会负责人表示,今后每月要组织在新老校区间“一大走”,每周在健康小道上“一小走”,以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我在省社科院工作时,也曾发起过每月环绕青山湖一周的健步走活动,那些每次坚持参加活动的人,上医院的次数比过去明显减少。
然而,健康小道(还包括其他一些校园生态项目)的价值,又绝不是节省下来的医疗费用所能衡量的,对此应从提高生命质量的高度来认识。现在到处都在提“以人为本”,但怎样以人为本,以什么为人之本,在许多人心中还是模糊概念。
在我看来,以人为本当以人的生命为本,目前对人类生命质量威胁最大的是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瑶湖校区的生态建设,符合党的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目标正相契合。学校准备在临近瑶湖的校区东面建造两幢高层公寓,让更多的师大人来此享受优越的生态环境。
届时饭前课后,走一走健康小道,踩一踩齐脚窝深的萋萋芳草,喂一喂鹿苑里调皮可爱的梅花鹿,吸一吸沁人心脾的瑶湖空气,看一看鹅湖湾上缓缓转动的水车,闻一闻校园里无处不在的桂花香味,听一听瑶河上水禽伴侣的相互呼唤,这会带来怎样的身心愉悦,给工作学习带来多少灵感!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乃是大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世界上凡是有年头的高等学府,都有花木葱茏的庭院、花园与草地,这些景观既具赏心悦目的美学功能,更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潜移默化作用。蔡元培入主北京大学时说:“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
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与培养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不同,大学既以研究高深学问为目的,理应为师生提供幽雅清静的思考场所,让他们在这里晤对自然,放飞想象,探讨宇宙、永恒与人生的基本规律,以“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当年在鹅湖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朱熹、陆九渊等人就是在山光水色中辩论抽象的哲学问题。人类总是在诗意栖居中走向理性澄明,空旷草地上的无边秀色,有利于孕育陈寅恪倡导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我在加拿大和英国做过访问学者,看过不少历史名校,有的学校在方庭回廊间布置睡莲喷泉和佳树珍禽,环境美得可用“人间仙境”来形容,无怪乎这样的地方会出国际一流的大学者。
师大目前正致力于从生态角度整合学科,打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服务的创新平台,这一平台放在生态校园内真是再合适不过。
历史天空
我在江西日报上还发表过一篇赞美老校区的报告文学──《老树逢春更著花》。现在看来,新校区美在“绿”,老校区美在“幽”,踏上青山湖校区的主干道,就像走进一条幽深的时空隧道。主干道原为修建于1930年代的飞机跑道,上面常有苍颜白发的老教授踽踽行走,路旁是一幢幢“民国范儿”的建筑,建筑之间的空地上时有胡琴伴奏的京剧声传出,这些不由人不发思古之幽情。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青山湖校区的历史意义,在于她曾是老南昌大学时期的校本部,然而通过历史系今年组织的调查研究,人们认识到这个地方还有超出校史之外的文物价值。1996年以来被称为“红楼”的办公楼,当年是“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的指挥塔楼,抗战时日寇一枚重磅炸弹命中塔楼东北翼,然而天佑华夏,炸弹穿透层层楼板直入地下室爆炸,指挥塔楼屹立依然。
后来改成大礼堂的飞机库主体结构未变,库内宽度达26米,无一根立柱,屋顶横梁的钢筋混凝土技术当时在国内首先使用,且跨度最大。
据此,专家认为老校区应是中国民族航空工业的起步之处。历史的天空常常变幻出有趣的颜色,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在江西飞上蓝天,与当年五次“围剿”后在南昌部署航空业有种种关联,没有这样的渊源,国产大飞机项目今天也不会落户英雄城。
由于主干道上腾起过中国人的航空梦,师大准备将老校区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对老校区怀有觊觎之心者不在少数,这一措施可望为这块城中宝地带来永久安宁。
老校区一度乱象丛生,与70年老校的管理水平大不相符,学校为此专门成立青山湖校区管理办公室,我在去年一次会议上提出老校区整治三目标:这里要成为安静有序、远离商业活动的教学场所,成为年轻人接受爱国爱校教育的露天博物馆,成为离退休教工颐养天年的休憩乐园。经过一年多的集中整治,老校区离这些目标已越来越近了。
老校区的新貌集中体现于“两湖”。青蓝湖与显微湖原为日寇侵华时飞机轰炸留下的深坑,后来因势就形改造成池塘,这次后勤部门下大决心清污治淤,栽种荷花、芦苇等景观植物,还在湖边修建栈道游廊,安装运动器材。“两湖”如今已成为顾盼多情的两只明眸,校区恍如景区,往日污水横流、行人掩鼻而过的景象已一去不返。
国庆长假期间,人们扶老携幼来湖边看鸳鸯、野鸭与雪雁,还有那脖子长长嘴巴红红的黑天鹅,年轻的大学生学会了用吃剩的馒头喂水中的锦鲤,栈道上观赏荷花的行人络绎不绝。
中文系一位教授爱荷成癖,去世后其弟子在校报上撰文,介绍乃师的“菡萏情怀”,提到教授生前多次要求学校在校内种荷。如今教授憧憬的“夏日荷花艳,拂清风,香气盈襟”已经实现,老先生地下有知亦当含笑。
2010年中秋晚会别出心裁地放在青蓝湖上举行,舞台是油漆一新的青蓝亭,梦幻般的灯饰使湖上景物变得既熟悉又陌生。差不多演到一半时,一叶扁舟在“艄公”挥桨下从荷花丛中悄然驶出,船头上身着古装的女演员演唱了一曲《青蓝湖美》,引起栈道上观众的热烈欢呼,人们赞叹这是学校多少年来最有创意的节目。
有趣的是,湖中的水禽那晚像儿童一样“人来疯”,五只雪雁频频游入聚光灯下,用洁白的身躯充当舞台道具,三只黑天鹅则合着音乐的节律晃动曲线优雅的长颈,似乎要与演员一道翩翩起舞。
奔向明天
2010年夏秋之际,学校组织了一次自行车骑行活动。第一阶段,70余名师生由学校肇基之地泰和杏岭出发,在烈日烘烤下穿越吉泰盆地和赣抚平原,抵达当年的望城岗校区(现为南昌陆军学院)后,孙刚副省长和省委组织部刘三秋副部长亲自率队骑行,带领大家顺利回到青山湖校区与瑶湖校区。第二阶段,车队由青山湖校区出发,冲破密密的雨阵驶向正待建设的共青校区,拜谒耀邦陵墓后平安返回,千里骑行至此划上圆满句号。
这次骑行活动集中体现了70周年校庆的宗旨:既是“寻根之旅”与“温梦之行”,又是再上征途、奔向未来之旅。如果说老校区更多反映师大的昨天,新校区代表今天,那么占地千亩、有山有水的共青校区则预示着学校的明天。也就是说,新一代师大人将在这张白纸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贯彻新理念,运行新机制,搭建新平台,创造新的学科增长点。
骑行中的师大人有许多感悟。现在的道路远比过去平坦,交通工具远比过去发达,可想而知前辈学人在赣山鄱水间跋涉是何等艰苦,用血肉之躯去体会前辈创业的困难,正是此次骑行的意义所在。每蹬上一道长坡,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下坡时看似轻松,稍一不慎又有摔伤的危险,这就像是学校的发展之路,每段行程都要认真对待,困难前要有冲的决心,顺利时不能忘乎所以。
骑手间的追逐也像当今大学间的竞赛态势,现在省内一些高校在许多方面冲到了前头,师大必须尽力追赶,奋勇争先,否则就有淡出“第一方阵”的危险。
不过,对最终结果无须过于担心,就像骑行活动所显示的那样,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暴风骤雨,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住师大人的进位赶超脚步。事实已经证明并且还将证明,在自强不息的学校传统鼓舞下,师大人总是能够不断战胜困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关于明天,师大校园里还有可喜的事情要报告。白鹿会馆门前的鹅湖湾上养了一群水禽,最近它们当中突然增加了两只行动敏捷的小野鸭,由母鸭带领在水面上自由嬉戏。无独有偶,青蓝湖边以及静湖的小岛上,雪雁和野鸭产下的卵已经多到可以盛满几个大脸盆,一批黄茸茸的雏鸟如同约好了一般在校庆日前破壳而出。
前些日子台湾中正大学校长吴志扬率团来校访问,他们对瑶湖美景大加赞美,但也担心校园生态能否永续发展。小野鸭们的诞生消除了这种顾虑,说明瑶湖校区已成功地融入周边的大自然:生命可以在这里孕育,种群可以在这里繁衍。
这件事还有更为深刻的象征意蕴,江山代有才人出,学校不断有新的学科带头人成长,教师队伍中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校园里因此永远是朝气蓬勃生生不息。
校庆盛典十年一度,这个时间节点使校友重逢,使人们与往事重逢,被平庸岁月压抑的激情,在校庆日获得了一次灿烂绽放的机会。如果说70年前的仁人志士是为江西终于有了综合性大学而欣喜,那么今天的人们就是为一所本科大学连续70年的顽强存在而庆贺,为这艘巨轮即将驶向新的港口而欢呼。瞻望30年后的百年校庆,经过又一轮“生聚教训”,江西师范大学将会以更加美好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赣山苍苍,鄱水泱泱,大学巍巍,屹立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