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亭后人敲响友好之钟唤起善邻共济
本报讯(记者 杨文凯)9月1日11时58分,关东大地震发生90周年。当天,第90届“关东大震灾遭难者慰灵大发要”在东京都墨田区横纲町公园举行。
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大实业家、大书画家、大慈善家,“海派领袖”王一亭曾在上海组织发起了最早的国际救援活动,他还吁请中国佛教界为死难者祈祷冥福,并铸造慰灵梵钟赠送给日本。今年9月1日,来自日本、上海、香港、美国、加拿大、南非各地的王一亭后代汇聚东京慰灵堂,隆重举行了“王一亭关东大震灾救援活动90周年纪念聚会”活动。
自1930年起,在日王氏后人每年都会敲响镇守在东京慰灵堂的梵钟,迄今坚持了83年。90周年纪念活动再次敲响梵钟,重新唤起了中日友好、善邻互助的历史记忆。
参加这次活动的,有王孝方、王孝等王一亭后人,有来自上海的吴昌硕后人吴超、王一亭艺术研究会执行会长王琪森等;有日本参议院议员矢仓克夫、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宇都宫德一郎,有旅日华人丁如霞、晋鸥、李永亮等书画和收藏界友人,以及中日媒体朋友上百人。
今年是关东大地震发生90周年。回顾历史,在关东大地震发生后的国际救援活动中,时任上海商会会长的王一亭先生脱颖而出。关东大地震发生后,在噩耗传来的9月2日,上海商务总会汇集市内42家团体,成立了“中国协济日灾义赈会”。
在王一亭的组织下,招商局轮船“新铭号”运送首批救灾物资于9月12日抵达神户港,计有义援金18万5000元、白米5950包、麦粉20000包等,成为灾后来自国外的首批救援。其后,该会于10月23日、25日分两次继续寄送更多救援物质到日本。
作为虔诚的佛教徒,王一亭还呼吁全中国佛教界推行“回响”活动,组织“佛教普济日灾会”,在中国四大名山举行了大法事。1925年,“佛教普济日灾会”向日方捐赠梵钟一座,从原铸造地杭州运至上海,再转送至横滨,于11月1日搬入纪念堂建设地,交东京市验收。梵钟以黄铜铸造,高1.69米,口径1.21米,重1.56吨。钟体外侧刻有“普闻钟声,冥阳两利”,以及“中华民国癸亥冬月建,吴兴王震敬书”等字样。
东京市接受梵钟后,欲修建纪念钟楼,但缺少资金来源,寄望各界慈善人士鼎力相助。1928年,王一亭汇合其他五位书画家赵子云、吴待秋、姚虞琴、王季眉、王个移等,向日方赠送书画,售后资金用于襄助纪念馆建设。1929年8月,包括吴昌硕、王一亭在内的33位中国书画界名人在上野举办了“日中文化展览会”,陈列作品后寄赠日方,当场售出作品总额达2118日元。
在王一亭为首的中国各界人士协助下,钟楼于1930年8月31日建成。当年10月1日,中日各界人士共同举行了梵钟的“始撞仪式”,同时也为侨居于东京一带、在大地震中死难于异乡的中国同胞举行追悼法事。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男爵和中华民国特命全权大使汪荣宝,都出席了仪式并致颂辞。
迄今83年,这座诞生于中国的“友好之钟”,虽经历了岁月和时代的风霜雨雪,却始终矗立在横纲町公园,为中日死难者而鸣响至今。1931年,王一亭访日,亲眼见证了复兴纪念馆和钟楼的竣工,还特为挥毫绢画四件,留作纪念,如今悬挂在纪念馆大客厅。
王一亭研究会执行会长、书画家王琪森在本次聚会上表示:在90周年之际,由王一亭先生曾孙、上海王一亭艺术研究会会长王孝方及亲属组成的纪念团来到东京,举办此次梵钟敲撞90纪念活动,是为了发扬善邻共济的精神,推行维系和睦的理念。
旅居东京的王一亭第四代孙王孝表示:今天,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王一亭后人能够汇聚东京,实拜和平环境所赐,我们要把和平传递给子孙后代,也要让今天敲响的钟声成为日中友好的永远象征,这是我们真诚的愿望。如果看到今天的大聚会,我想曾祖的在天之灵也会欣慰而笑的。
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于前一天在《圣教新闻》发表了纪念“关东大震灾90周年”的文章,把王一亭称为中国革命之父孙文的同志。他认为当年王一亭组织来自中国的救援活动谱写了“在苦难中熠熠生辉的民众交流史”,中日在苦难漩涡中结成的友情,如此珍贵的历史不能遗忘。
已故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宇都宫德马曾经题词“王一亭先生恩义永远不忘记”。前东京都议员西昶二男在30年前记述这座“和平与友好之钟”时说:王一亭先生的一连串丰功伟绩,向我们启示了中日友好、国际友好的重要性。梵钟的音响显示了和平友好之永恒存在。王一亭先生的“友好之钟”象征著:中日两国有崇高的友谊,永恒的和平。只要王先生的警世梵钟存在,悲剧再不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