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英华严 美籍华人李惠英女士

2017-08-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八月末的一天,我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一篇介绍美籍华人.全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名誉会长李惠英女士的文章,其中写到,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抗击非典的斗

        八月末的一天,我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一篇介绍美籍华人、全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名誉会长李惠英女士的文章,其中写到,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抗击非典的斗争,她拖着身患绝症的身体,在美国不知疲倦的四处募捐。读着这一行行文字,我觉得有一股热流从心底升腾。李惠英老人的身影以及关于她的故事再一次浮动在我的眼前。

        2001年6月,作为著名华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李惠英应邀出席了中国(天津)首届华侨华人与21世纪发展恳谈会。因为忙于大会的工作,见到这为久仰的老人,是在闭幕大会上。

刚刚从南开大学做学术演讲归来的她,精神矍铄,毫无倦意,坐在他的身边,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感觉到她是一位年过7旬的老人。谈她的传奇身世,谈她对中国的深情,对天津的印象和参加大会的感想…….

每一段话和每一个字似乎都是从她的内心世界发出来的,清晰而富有激情,说到激动时竟情不自禁的站起来,有力地舞动着双臂。仰望着她,我觉得,在她的血脉中一定有一种特殊的基因,使她从外表到心灵都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激情和活力。我被她所激动,被她的经历和作为所深深吸引。

她站在毛主席面前,紧紧握住那宽大温暖的手

        李惠英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系。1947年移居香港。1955年才有机会随丈夫、香港著名西医马禄臣先生应邀到广州参加苏联工业展览会而第一次返回内地。

在当时的香港,把共产党说得一无是处,新中国一片恐怖,以至马先生出发前还写下遗嘱,以防不测。可是当他们到达广州时,却看到另一番景象:新中国处处生机勃勃,市民友善,市场丰富。

他们不仅受到隆重热情接待,还被邀请到当时的广东省副省长陈汝棠家中做客,共产党干部亲切友好,勤劳简朴,令人倍感温暖。这一切,与她1947年离开内地时的惨状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这与香港媒体的报道反差太大,她觉得自己有一种被蒙蔽、被愚弄的感觉。

愤怒使她内心激起一种强烈的冲动,"我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还事物的真实面目,让广大的香港人民真正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全新景象"。在广州的日子里,她抓紧一切时间,认真观察,深入思考,记下几万字的笔记,回到香港后,她放下手中的一切,日以继夜伏案疾书,写出十几篇文稿,陆续见诸报端。

她连珠炮似的文章,用亲身的感受和所见事实戳穿了流行在香港的谎言,在香港市民中引起很大震撼。

        为更好的宣传新中国,让更多的香港市民了解新中国的变化,经过她热情的联络和沟通,次年,她率港澳40位妇女到内地参观访问,并应邀列席"全国工商界家属及女工商业者代表大会"。

4月20日,有关部门通知李惠英,毛主席要接见她,年轻的李惠英激动地和同伴门相拥而泣。在中南海怀仁堂,她站在毛主席面前,紧紧握住毛主席那双宽大温暖的手。

毛主席慈祥的看着她,称她为"湖南小老乡"。谈起那次会见,李惠英说:"毛主席大概从何香凝老人那里听说我在香港写文章介绍新中国,所以见面时就说:听说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呀。还说:你写祖国现状的报道,那就要多走多看,只有眼睛见到的才是真的,耳朵听说的未必是正确的。

这次你自己看自己鉴别,有什么说什么,没有见到和感受的就不必说。好的就说好,不好的就说不好……"李惠英回想起这段情景,依然控制不住热泪。"当时我听到这样的话心里好感动,我在心里说,我永远都会记住这句话,我一生永远都会这样去做。"

        毛主席的教诲,深深地铭刻在李惠英的心中,从那一刻起,她觉得自己生命中增添了一种新的基因,这种基因催生出一种新的使命,觉得自己已不再属于自己。

"当返港的火车驶入中英交界处的那一刻,我恨不得爬上车顶,掏出心肝,甩进祖国大地"。从那以后,李惠英牢记毛主席的教导,怀着把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把自己的全部心血融化到宣传报道新中国的事业中。她克服了许许多多困难,排除了各种干扰,深入到祖国各地,写出《难忘旅程》等书籍和一篇又一篇真实而富有激情的作品。她成为海外女作家报道新中国实况的第一人。

要让美国人民了解中国

        丈夫马医生去世后,她送女儿去英国求学,自己于1968年移居美国。当时美中无邦交,她发现许多美国人不仅根本不了解中国,且误解很深。

她觉得自己有必要在美国人中介绍中国,促进了解。没有语言障碍、有口才天赋的她,很快进入了美国妇女运动组织。她向"女权运动者"们大讲新中国妇女"半边天"的故事,使她们对新中国妇女羡慕不已。1975年她还在墨西哥世界妇女大会上,与美国女权运动之母缇·费尔达同台对话,向与会的代表介绍了新中国妇女的状况。

为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实情,她不仅到处演讲,写文章,还力争通过电台、电视进行介绍。

        她的介绍引起许多人的兴趣,从东岸发展到了西岸。1976年,她应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之邀,到洛杉矶演讲,并成为该中心研究员。

该中心主任、美中人民友好协会发起人之一的陶慕廉自小喜欢中国,年轻时的他曾因反对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打共产党而被吊销护照。他还热心照顾病中的海伦·斯诺(《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原配夫人)以及倾心为她整理编辑书稿,尤其是他为海伦书籍写的序让李惠英读得泪流满面。

他们在共同的追求和事业中结合。同碧眼金发的丈夫一起,李惠英能够更方便地在美国主流社会中介绍中国。他们还多次带领南加州大学学生到中国交流、学习。

26年来,她作为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在各地学校、社区等许多场所不知发表过多少次介绍中国的演讲。她所在的社区教堂,由于她的解说,教徒们得知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后,主动在教堂里挂起了五星红旗。

        2002年,为了纪念尼克松破冰之旅30周年,李惠英为美国南加州大学捐赠了15万美元,创立了"李惠英论坛基金"。在4月份南加州大学为李惠英夫妇举行的捐款签字仪式上,李惠英说:"我希望以捐款的形式,表达我对30年前重建中美两国关系的尼克松总统的感激之情","希望这笔捐款能进一步增进中美之间的了解,促进双方关系的发展……虽然捐款数量有限,但希望有助于世界和平。

"

高擎中国和平统一的旗帜

        祖国的分裂始终是李惠英心中无限的伤痛,为了海峡两岸的统一,她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中国和平统一"的事业中,奉献自己的一切。

她认为,"统一"是个大目标,但首先需要做的是交流与沟通,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1979年,李惠英发起成立了中国问题研究社。1985年成立海峡两岸交流会。1991年成立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这些团体也不接受有背景的捐款和津贴,活动经费都由李惠英负责筹集,以保障更公平客观地表达追求和平统一的赤诚之心。李惠英的理念及运作体制,有很大的包容性,赢得了多数人的认可。

        李惠英就像"春蚕吐丝",要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部奉献给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为早日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李惠英穿梭于海峡两岸。

1995年"海基会"和"海协会"会谈因李登辉访美而中断,她深感忧虑,赶忙到台北和北京分别拜会焦仁和和唐树备,要求双方尽快复谈。奔波中,她摔断了三根肋骨。1999年她身患肺癌以后,身体越来越瘦弱,咳嗽越来越严重,可是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毅,活动越加频繁。

1999年7月,她病重卧床,但当听到李登辉抛出了"两国论",立即硬挺着从病床上爬起来,召开紧急"谴责"大会,并撰文批驳。

李惠英为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呕心沥血,受到海外华侨华人的赞扬和拥戴,去年全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盟大会在芝加哥举行,与会者约400人。他们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北美、中南美洲、亚洲、欧洲,以及在美国的20多个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团体。

李惠英被推举为全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合会的名誉会长。她不顾年老体弱,倾全力投入会议组织工作,为了使大联盟会议名副其实,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联盟性,她出面做了许多工作,把以前从未参与过和平统一促进会团体活动,但在海外华人中很有影响和号召力的传统侨社领袖,请到了大会上来。这次会议开得有声有色,美国的众多的报刊纷纷予以报道,会议取得的重要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历经历史风云的洗礼,李惠英愈老弥坚,锋芒不减,她以对中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成为高擎中国和平统一旗帜的先锋战士。

当我赞扬她对中国和平统一事业作出的贡献时,她却极为平静,她说,是毛主席的教导影响了我一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我会为中国和平统一大业奉献毕生。言之凿凿,落地有声!我感到了这出自耋耄老人的话语中蕴涵的意义和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