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新作品 影视作品分析之黄建新电影作品分析范例
影视作品分析之电影分析范例-《黑炮事件》
中国知识分子形象的"多米诺骨牌"———《黑炮事件》赏析
资料:
918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获该年政府奖,金鸡奖最佳 男主角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美工提名;获新时期十年 导演处女奖(上海),新时期十年最佳导演提名奖,香港《十处 电影信息》评选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 根据张贤亮小说《浪漫的黑炮》改编。
导演:黄建新 编剧:李唯
主演:刘子枫 盖尔哈德•奥尔谢夫斯基 摄影:王新生 冯伟
录音:李岚华 美工:刘邑川 化妆:杨怀玉 照明:赵北光
一、故事梗概
"我公司于八三年八月十日起接手调查‘黑炮事件’,现已查清,兹将经 过汇报于后。"一个严肃深沉的男声在画外响起,打字员双手跟着熟练地动 作。
"哗"的一道刺目闪电划破城市夜空,雷声滚滚,大雨滂沱。邮电局门 口,一辆出租车嘎然停住,钻出一个瘦小男人,夹着大皮包,头也不抬地急 匆匆冲向电报台。电文特写:"江苏苏州文物收购门市部 钱如泉 丢失黑炮!"#找 赵"。满脸狐疑的女营业员抬起头来,只见那男人神色诡祟紧张,却 故作轻松地挤出一个笑容。又是一道闪电,雷声震耳。
次日,公安局办公室里,气氛显得格外紧张。"电报收件人钱如泉,江 苏省苏州文物收购门市部干部,曾在六二年以公家名义收购,私人付款方 式,私藏宋代磁器两件,受过严重警告处分。"一个公安干部顿了顿,接着 说,"关于发件人赵书信,还是请他所在公司的领导同志介绍一下吧。
"保卫 处处长陈洁祥取出资料,念道:"赵书信,四十九岁,江苏南京人,未婚, 家庭成份旧职员,一九五六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现为矿山公司工 程师,未参加过任何党派,组织⋯⋯"副书记周玉珍赶紧接过话来:"不过, 赵书信父母都是天主教徒。
赵书信年轻时候曾信过天主教⋯⋯还有,我有一 个重要情况要汇报",周玉珍神色异常严肃,眼里却闪着难以克制的兴奋, "去年三月,赵书信在担任德国专家汉斯翻译期间,和他鬼鬼祟祟,接触甚 密。
汉斯曾经要送给赵书信一双鞋,请注意,这绝不是出于偶然,据我们所 知,汉斯不只一次提出要一件古董。""是,是。"陈洁祥肯定地点了点头, "关于此事,他们俩还发生过冲突,可能最后达成了某种协议,写在一张纸 片上。这件事是有人亲眼看见的,但具体争论内容还不清楚,纸片实物也在 搜寻中。"
不知不觉,赵书信成了公安局、公司党委、保卫处共同"重点关心"的 对象了。
事有凑巧,随着矿山公司从德国引进的 $% 机器项目隆重上马,汉斯 又来了,而且一下飞机就点名要赵书信当翻译。虽然从技术角度考虑,赵书信是再恰当不过的人选,不过处在这节骨眼儿上,显然不再合适。公司里挑来挑去也找不到德语达到翻译水平的工程师,只得从外单位借调来了一位年 轻的旅游翻译,冯良才。
小冯是个挺能干的小伙子,却怎么也讨不了汉斯的高兴。汉斯总是说, "冯先生,你是个不错的旅游翻译,可技术一点也不懂,还是换赵书信来吧, 我和他合作得很愉快。"说真的,小冯翻译出的那些笑话都让工人们笑弯了 腰。
比如小冯会一本正经地指导大家:"专家说你们不能这样干,应该把螺 丝拧紧一点。"急得旁边的汉斯直跳脚,连比划着说:"不是这样,是最后安 装好了再拧紧!"然而汉斯总是不给他留面子,一口一个赵书信,弄得小冯 整天灰头土脸。这样一来二去,两个人都有点毛了,一直闹到了公司。
公司领导十分重视,把这个棘手问题郑重摆到了会上。大家七嘴八舌, 还是拿不定主意,继续用小冯吧,实在有点强人所难,又会影响到工程建 设;可赵书信呢,还在重点调查期⋯⋯经理李任重倒是力主启用赵,却被周 玉珍针锋相对地说了半天。
还是武书记做了总结:"让赵工暂时到维修厂工 作一段吧,回避一下和专家的接触,也是对他的爱护嘛。至于小冯,还是要 多鼓励。"周玉珍赶紧跟了一句:"那让保卫处陈处长也跟着去厂里吧。"
蒙在鼓里的赵书信风风火火地奔赴维修厂。他心里觉得,汉斯的翻译还 是可以找人应付的,可是解决真正的技术问题就不容易了。这次李经理和武 书记亲自点了名,就是看得起咱。
小冯那边呢,真算得上"忍辱负重、鞠躬尽粹"了,可还是不断碰上麻 烦事。一天,居然把汉斯要的轴承错翻译成子弹。这下可把汉斯惹急了,怒 气冲冲地指着李经理要把赵书信找回来。其实,李总又何尝不想这么做呢? 可周副书记政治觉悟就是高,任你怎么说硬是不松口。望着周玉珍远去的坚 定背影,李任重长叹了一口气。
风云急转,事出偶然。心事忡忡的李任重踱到赵书信宿舍,正赶上他摆 棋谱。李任重一眼就看到棋盘上一个棋子大小的墨盒,好奇地问:"这里面 装的是什么?"赵书信打开空无一物的盒子,轻描淡写解释道:"把黑炮丢 了,顶个数。"李恍然大悟,夺门而出。
终于水落石出。关于赵书信去年和汉斯的争吵也查出来纯粹是出于技术 问题争论。周玉珍望着赵书信收到的那只黑炮却泛起一丝怅然。
故事却并未从此结束。在 !" 安装完毕,汉斯回国后的第二十天后, 工地发生严重事故,上百万的机器成了一堆废铁。原因呢,是可怜的小冯在注意事项里又把关键词翻错了。众人百感交集。周玉珍闷闷地问:"赵工, 至今我还是不明白,一颗棋子值多少钱?你为什么⋯⋯"广场草坪上,两个小男孩在认真地堆砖,像玩多米诺骨牌一样将排成一 字的砖头推倒,然后乐此不疲地堆起来再玩。赵书信看着小孩,傻傻地好像 笑了。
二、主题分析
一位普普通通的工程师为寻找一枚丢失的棋子,给朋友拍了封明码电 报。这看起来再稀松平常不过的小事竟然"蝴蝶效应"般地招来了山雨欲来 的昏天黑地。仅仅就是因为这枚小小的"黑炮",赵书信极其个人化的生活 行动就被骤然扭曲放大成为了一个"事件"。
从此,在权威话语的阴影笼罩 下,赵书信不再是过去那个人品憨厚,业务出色的好同志了;他的正常工作 被调离,言谈举止被监视,就连一年前参加的外事活动细节,甚至是父母曾 信仰宗教的成长背景都在异样眼光的"灼烤"下变得面目全非,疑窦丛生⋯⋯当然,最后是虚惊一场。
然而"事件"虽不成立,事情终究发生。这工 程事故造成的上百万元国家损失该由谁来承担呢?!赵书信个人所蒙受的不公与损失又将用什么来衡量和弥补?
电影《黑炮事件》在918年的横空出世,本身就成为了中国影坛当年 最轰动的"事件"。%!岁的黄建新以其极具个人风格的叙事形式和敏感尖锐 的主题关注,一炮打响。也正因为该片从形式到内容的某种前卫性,尽管舆 论界热情赞叹之声不绝于耳,但还是遭到了少部分保守人士的批评打击,致 使该片在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败给了相对"主旋律化"的《野山》, 只捧得了最佳男主角奖。
时至今日,《黑炮事件》的艺术水准和历史意义已有公论。它和张军钊 的《一个和八个》,陈凯歌的《黄土地》,田壮壮的《猎厂札撒》,以及后来 张艺谋的《红高粱》一同成为了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最具经典意义的代表作 品。
且看几位专家们的评论: 罗艺军———"我以为《黑炮事件》是一部很值得重视的影片⋯⋯大凡是在探索道路上迈出的步子比较大的作品,容易受到比较大的阻力,也就需要更有力的支持。" 谢晋———"我很喜欢《黑炮事件》,相信它在观众中的震动面会是很大
的。" 邵牧君———"《黑炮事件》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欣赏《黑炮事件》
的形态,它是再现基础上的表现。" 黄建中———"从《黑炮事件》中,从黄建新,陈凯歌,田壮壮这一代人身上,我得到了启发。他们不因循守旧,他们不受习惯势力的束缚,他们用 自己的年轻的眼睛去认识生活。"
《黑炮事件》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浪漫的黑炮》。小说里采用的是一种 类似于"说书人"的全知视角,超然物外,又不无调侃。"说书人"自由自 在地说故事,不时颇具间离效果地随随便便停下来讲讲剧中人的历史,描绘 一下他们的样子,揭示一下内心活动,甚至插进作者自己的评论。
针对这样一个有悲剧内核,有相当成分的喜剧情节,又提出十分严肃社 会问题的故事,影片却没有把它处理成了传统意义上的悲剧,喜剧或正剧。 按黄建新的话来说,"如果把影片拍成一部悲剧,可以使人心酸落泪,但是 影片难以逾越悲剧冲突对观众发散思维的限制,把观众锁闭在一种浓烈的情 绪之中。
如果把影片拍成一部喜剧,可以使人乐不可支,但是影片包涵的社 会容量又将大大减弱,深度受到影响。如果把影片拍成一部正剧,倒是十分 便当,但是传统模式又狭隘地局限了影片的形式创新,这将是一个很大的遗 憾。"
于是,非纪实性结构和风格化的叙事方式,成为了构筑《黑炮事件》框 架的突破点。我们看到,黄建新在电影中采取的是一个与小说手法恰恰相反 的形式,即用十分严肃的手法表现一个荒诞的故事;在风格上,他把悲剧, 喜剧,正剧的界限打破,构成一个"离经叛道"的混合体。就是这样一部 "奇形怪状"的多元结构影片,却出人意料地闪烁出一种少见的冷峻幽默。
多种风格混用本身是否就能够成为一种风格?这样的怪东西在我们社会 主义文艺作品中算不算是一个异类?一时间,《黑炮事件》的创新,引发了 关于怎样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以及能否、如何吸收在当时很多 人心目中尤有"洪水猛兽"之感的西方现代主义电影创作方法的争论。
其实,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并不是死板地一尘不变,它具有广泛的成长 性与开放性。今天的现实主义早已不是当初方兴未艾时的那种现实主义,判断和评价这一类作品时,美学上和形态学上的参照系也和传统现实主义大不 相同了。
早在918—!"$$年,苏联的文学界、电影界就出现了一种自由开放的 趋向。艺术家们在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涌现出一大批反映现实、形式多样的作品。到了!"$#—!"%#年,理论界就"艺术对生活的把握 是一般的认识还是特殊的审美过程"整整争论了十年,争论的结果,就是确 立了现实主义开放体系。
当时,苏联提出开放现实主义,一方面是因为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已经到了暂时停滞不前的时候了;而现代世界,尤其是 西方新思潮风起云涌,不能再完全视而不见或一概排斥了。另一方面,"开 放现实主义"的提出,也是针对法国迦罗蒂的"无边现实主义"。如影片
《战地浪漫曲》、《幼儿园》、《恋人曲》都是典型的"多风格就是一种风格" 的影片。这种特征反映在剧作上,也反映在表演上。苏联在意识形态上把握 住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对&’世纪以来现代主义的一 系列表现手段的积极接受态度。
而我国在918—!"#%年提出的"现实主义 的广阔道路"也就是讲类似的意思:不要拘泥老的模式,应该在人物塑造、 表现方法等方面更开阔一些。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黑炮事件》对中国电影建立成熟完善的开放现实 主义体系,对鼓舞今后的年轻电影人进一步发扬开创革新的精神都起到了一 个积极有益的建设性作用。
《黑炮事件》在该年的电影金鸡奖上获得了无可争议的"最佳男主角 奖",再一次地证明了影片塑造的所谓"赵书信性格"的巨大成功。的确, 片中赵书信这一人物形象在群众中引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响。有的说,他就是 中国知识分子的浓缩,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很有典型价值。
他天真、 善良、诚实、宽厚、勤奋自谦,又秉正执着、与世无争,除了工作,别无他 求。有的说,赵书信的心魄与意识都与现代化的精神文明隔隔不入,中国的 现代化建设重任不能靠他这样的人来完成。也有的说,赵书信深知人生的存 身之道,他的自谦中蕴含着自信,顺从中暗寓着反抗,领导如此对他,他仍 真诚的说领导好话,忠厚、超脱中不免有种小小的狡猾。
对此,钟惦棐指出,《黑炮事件》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典型,这就是中国 知识分子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命运。它的纵向联系是历经了两千年的儒 家思想———明哲保身;横向联系可能属于世界的东方,如出世思想之类。
建国几十年来,为数众多的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逆来 顺受,甚至麻木的精神状态。这显然是个悲剧。这个悲剧乍看属于个人,细 看属于国家,这就是《黑炮事件》所反映的"赵书信性格"的由来。
旧俄时 代产生了"奥勃洛莫夫性格",列宁在他的文章中曾不止一次提到,认为这 是应鞭挞的无所作为的性格。赵书信其人无论是做翻译,还是不做翻译;无 论是调下去,还是调上来,他都服服帖帖,毫无怨言,并对人说:"工作需 要嘛!
"其实他心里何尝不明白,但他习惯成自然———不这样又能怎么样呢? 如果说谢晋的《天云山传奇》中的罗群和《牧马人》中的许灵均性格的形成 是由于外力强加的结果;那么,赵书信性格是通过自我调节来实现的。
最后 一次党委会对"黑炮事件"重新做了结论,解除了对他的一切怀疑,应该说 他该高兴了,他也觉得没什么,因为他本来就没有不高兴过。
在回家的路上 停下来,看小孩子玩砖头,冲他们笑一笑,小孩也冲他笑一笑,如此而已。 这样的中年知识分子,老年知识分子,在我们周围其实并不少,"不如意事 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所以,"赵书信性格"是一种无是无非,很要不 得的性格。他对谁也没有危害,但他像一层薄雾,使一切有光泽的东西,都 变得模模糊糊。模模糊糊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性格,是中庸之道的庸俗化的延伸。
的确如此,主人公赵书信正是一个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知识 分子的形象,在苦难坎坷中而锻炼那种生存之心。他是中国知识分子非常生 动的一类典型,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受批评时,觉 得是党在挽救他;受到一点点优待,便觉得有永远报答不尽的恩情。
当事情 搞清楚后,他没有一点埋怨情绪,而竟然是说出了"我以后再也不下棋了" 这样令人可笑可怜的话来。应该看到,中国电影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总不 那么令人满意,而赵书信作为一个非常可信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为中国 电影画廊增添了新的人物典型。
不过,人物塑造的成功并不能代表了这部电影的全部成功意义。我们看 到,《黑炮事件》表面上写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命运,写了对知识分子态度的 问题,深层次探讨的却是我们现在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正在束缚着我 们自身的惯性思维方式,这种心态与政治的关联并不紧密,却是几千年某种 文化传统精神造就的。
可以说,"黑炮事件"不是偶然的,它的荒诞性源出 于"周玉珍、武克功等干部那种掩盖在党的原则下的宁肯损公,不能损己(由负责而遭至损己)的阴暗心理"。
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历史性心理病态的 延续。而更可怕的是,患有精神扭曲症的不仅有周玉珍,武克功等人,还有 像邮电局女营业员等其他普普通通的人们,甚至是受害者赵书信本人。
影片就事件本身的性质来说是荒诞的,悲凉中富有幽默,可笑中带有苦 涩;但就其对生活的把握来说,是现实主义的。正如邵牧君所说的,《黑炮 事件》所触及的事实,是我们知识分子几十年来感受极深的。尽管事件是由 一个棋子引起的,却毫无荒诞可言。
几十年来抓住一些毫无道理的东西而引 起对人的无穷无尽的怀疑、审查,甚至搞得你一辈子被毁掉,这类的事在极 左路线统治的日子里比比皆是,至今也没有绝迹,又有什么荒诞可言呢?当 然,在外国人看来,也许是荒诞的,不可思议的。
影片创作手法上有表现主 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子。但是,用"荒诞"和"黑色幽默"来概括这部影 片,是不合适的。这是一部真正现实主义的影片,它与我们过去那种想接触 这类问题,又不敢深入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确实提出了一个非 常重大的问题。无论从其社会批评意义,从它树立的赵书信这样一个知识分 子的典型,以及自觉地展示创作个性的艺术处理方面,影片都属创新之作。
三、影像分析
影片《黑炮事件》本身情节是荒诞的,人们的一些思想是荒诞的,说的 一些话也是荒诞的,让人觉得又可笑又可悲。于是,导演在艺术上就采用了 一种与此相对应的,与生活拉开距离的形式。在艺术表现上看来既是写实 的,又带上了浓厚的表现主义色彩。
近年来,电影经常讲景深透视,强调镜头的景深感。可这一部《黑炮事 件》却一反常规,拍室内时,就是一堵墙,不让观众看到远景。外景也是用 很大的机械设备把画面堵住,不让人看到景的延伸。它看起来是一种"出 格",但又同内容结合起来,觉得有它的道理,因而,也就承认了它的合理 性。
在光线的运用上,为了表现层次和纵深,一般多用逆光来表现影调层次 的变化。而这部影片却更多地运用了正面的光线或侧光。影片在手法上受了 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影响,许多构图是比较怪诞的,却又没有摆脱它们要表达 的内容。
比如赵书信和汉斯在餐厅里争吵的那场戏,前景是大块的红台布; 此外,旅馆的颜色也是红的。这种构图看起来怪诞,但与内容又是吻合的。
影片的某些风格化的空间造型,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及与情节无直接关联的 穿插场面("多米诺骨牌",流行歌曲,舞蹈表演),都显示了创作者探索在 现实主义基础上吸收一些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的尝试。
《黑炮事件》里的色彩占主导的是红色,充满危机的暗红,时时给观众 造成一种有力的视觉冲击。纵观影片,不仅在主要场次里的装饰是红色的, 如轿车是红的,楼房是砖红色的,餐桌上的台布是红的,而且,那些颇具象 征意味的龙门吊,机房,巨轮船板都是红色的。
红色的细微变化(如桔红, 紫红,西洋红,大红等)。还形成了一种节奏韵律,在剧情中起着渲染人物 情绪的作用。在红色的双重指向性明确意义上,完成了揭示了剧作内涵的作 用(反对轻佻的含义相对单一的品红)。作为对比强调,影片在红色的主调 中着重采用了邻近色,并注重黑色的个性色在两种时空中的主次运用,个别 段落有意识地运用不和谐的对比展现内容。
影片摄影基调是深沉、单纯,明快中含着郁闷。影片的环境特点是多场 景。表现剧意的几大色块:码头、机械厂等等,在灰调中含蓄地呈现红色和 桔黄色彩,以预示一种不祥之兆。工地出事一场戏,强调光感,用暗红陪衬 柠檬黄,造成醒目的震撼感。
宾馆、教堂等是宁静神秘的桔黄色调,是自然 的流露。剧场气氛是用流动的红色块和闪烁的红色光构成,它是强烈的、亢 奋的。西餐厅汉斯与赵书信之争,用红色介入,表现不和谐与抗争性。至于 办公室、会议室等,用黑白过渡,求简不求色。大量的场景中,有意避开蓝 绿色。
《黑炮事件》在结构上具有时空交错的特点。现在时部分,更多地依据 戏剧式光效,运用假定性的光线语言来展开事件;过去时部分,追求绘画中 的平面光效和主观意象光效,给内容本身以本质的再现。总体影调上追求柔 和、单一,某些场景大胆追求对比强烈的极端化用光。构图强调构筑多个意 象群,以及画面中同一空间而不同时间的错位。镜头运用上,多用中长焦和 广角,强调主观的压缩和夸张。适当运用渐变镜和色镜。
在画面整体的构图中,影片借鉴了现代绘画中"新构成派"的特点,打 破传统的均衡构图,突出点、线、面的构成因素。尽量给观众提供新奇的角 度和大胆的构图,用构图形式的本身示内容表现的含义,表达出简单有力的 节奏感和时代气息。
在构图中,强调对比的效果,大小、疏密、排列都精心 安排。为了统一风格,在纵深的空间画面构图中尽可能强调平面的构成效果。在平面的构图中力求造成空间的感觉,使构图富有张力。 影片中的符号象征俯拾皆是,导演用视听符号表现赵书信的命运,刻画性格和进行心理分析。
如赵书信两次沿着弯曲的铁轨上班,镜头使用长焦, 并将人物长时间保持在镜头里,暗示人物命运的坎坷。赵书信在维修厂的一 天,来到一个似乎无人光顾的足球场,在画面的右下角坐下,有一个人在左 上角油漆红标语牌,画面信息呈对角线分布,构图是非平衡的。
赵对自己的 境遇郁郁寡欢,这时,一个穿红短衫的男孩子过来和他闲聊,问他听说小冯 给汉斯翻译出了许多笑话没有,赵的表情略有些茫然,没有再多的感情流 露。
而此时,导演将孩子们踢足球的喊声主观放大,孩子们的争吵越来越激 烈,终于打了起来。镜头从铁丝网后面拍摄球场上的孩子们,这是赵的视 角,加强的叫喊声,视觉造型和动作设计很好地传达了这场戏的信息,人物 的心理状态和意识活动,无需人物用表演直露地传达,其它视听符号已含蓄 地表白了一切。
会议的几场戏,在非常实在的对话内容上采用了夸张变形的空间表现方 法,机器的位置在第一场会议上采用反常规的固定方式。会议室是搭置的 景,!米宽、"米#$高、%&米长,是一间狭长的生活中没有的房间。
在窗户上装上毛玻璃,白色的桌布,白色的椅子套,白色的窗帘,白色的墙壁,所有人穿着白色的衬衣对坐在长条桌两边,甚至喝的也是白开水,一切都是 白色的。冲镜头的一面墙被一口巨大的指针式石英钟占满(是宽!米、高" 米的大钟表)。
只有指针和人们的头发是黑色的。摄影机架在面对大钟的中 轴线上连续拍摄了’、#分钟,色彩、造型的主观化和剧中人物的言谈举止 形成大反差,这场戏的内涵都在这反常规的处理中诞生。
第二次会议,随着 矛盾冲突的发展,在白色中缀入了两件黑衣服和一件柠檬黄工装,将喝的水 换成茶水,作出了冲突的色彩暗示,机位又反常规地一气用了&(个相同景 别的中近景,最后回到最初的全景机位上。对比看来,这两场会议的戏,银 幕上的表现力较强,从造型的冲击到内容表现,从色彩的象征到镜头的组合 都比较准确地在影片中起到了骨干作用,把写实与风格化的关系较好地解决 了。
")*"工程出现事故前有一场戏,赵书信和李任重在上班途中相遇。 导演把他们安排在一座堆积如山的废铁屑面前,他们不期而遇却又相对无 言。后景,大型挖掘机在倾倒废铁屑,前景,一大红撒水车从他们面前掠过。这场戏的视觉信息同样很丰富,人物的表演表现出他们各自的苦闷和困 境,而废铁屑和流动的红色块这两个视像符号则暗示了危机。
另外,有意味 的是前面两个镜头也使用了视觉象征:赵和李沿着弯曲的铁轨朝相反的方向 走去。
镜头是长焦,并持续了一段时间。赵书信的镜头,铁轨边也堆放着废 铁屑。导演从生活环境中选取出这些造型细节,提炼成高度视听化的语言。 "黑炮"的谜底终于揭开,在这一段戏里,导演用视听符号表现人物的 苦闷和进行心理分析。
周副书记拆开赵书信的邮件,很遗憾,里面只有一枚 棋子。赵这时才完全明白周对他的态度。他精神上蒙受的打击和内心痛楚被 导演用这样几个镜头加以表现:乱石纵横的山坡,赵出现在画面左上角,和 石块相比,只占据了很小的空间;俯瞰,多股交叉的铁轨,整个画面呈铁锈 色;一列铁皮货车穿过画面,开进隧道,这是一组符号象征;赵书信将小木盒和棋子扔下山坡,向画外走去,旋即转过身来,溜下山坡拣棋子;铁轨, "黑炮"躺在路旁,赵的身影投在棋子上,他捡起它;教堂,天空布满浓云, 钟声吸引了他;教堂内,庄严肃穆的氛围形成一个超尘绝寰的世界,几组圣 像和基督徒虔诚地忏悔的肖像镜头交替切换,赵站立在教堂门口。
这个出色 的段落,用一系列的视听符号:物的符号,光的符号,色彩的符号,形体大 小的对比符号,构图符号和声音符号揭示了人物的意识活动、心理状态。
这 里,符号的内涵组成了一个出色的叙事段落,外延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最后几场戏,采用了一种象征手法。两辆红车离去,画面正中的大钟指 在正午,钟声敲响!"下,画面组接了#个不同空间方位的太阳和一个长焦距拍摄的街景,尔后是黄昏夕阳下的广场草坪。
!$全 两个小男孩用砖头堆出一条长龙。
"$中近 小男孩异常认真地堆砖头。
%$中 两小孩起身。
&$全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到长龙的顶端。
’$中 两小孩停下,争着要推砖。
($中 大男孩抢前一步推倒砖头。
)$近 砖头一块接一块倒下。
#$近 大孩高兴地笑着。
*$近 小孩得意非凡。
!"#近 砖头一块块倒下。
!!#近 砖头一块块倒下。
!$#近 砖头一块块倒下。
!%#全 两小男孩追赶着,似乎想扶起倒下的砖头。
!&#近 连续不断的砖头倒下。
!’#近 连续不断的砖头倒下。
!(#近 连续不断的砖头倒下。
!)#近 最后一块砖倒在一双大脚前。
!*#全 砖头长龙的两端站着赵书信和孩子,相互对视着。
! #近 赵书信毫无表情。
$"#近 小孩做了个鬼脸。
$!#近 赵书信报之一笑,十分滑稽。
$$#近 小孩乐了。
$%#中近 赵书信想起什么,从皮包中摸出两块巧克力扔给孩 子,招招手离去。
$&#全 两个小孩毫不客气地将巧克力送入嘴里,又去堆砖。
$’#全 前景小孩继续堆砖。 远方,赵书信渐渐消失。
全剧在这个镜头上结束。独立看来,这是非常生活化的情景,但是放在 片尾,通过结构产生了象征作用,引导观众在阅读这几段时,产生多视角, 多侧面,多层次的无确定方向的发散性联想,形成观众审美过程中的模糊效 果。
最后对小孩玩砖头的理解,就是各种各样的。有的认为这是表现"一错 百错";有的理解是:关键在领导,带头人错了,下面全错;有的认为,赵 书信感到什么都无所谓。还有的觉得,砖头游戏也许有长江后浪推前浪,历 史总是向前在发展的意味。
而砖行的曲线排列显然是主观愿望,因为弯曲的 排列往往会使游戏失败,不符合孩子的心理。可导演要表达对生活的评价: 历史是曲线发展的,现实生活里自然少不了挫折,而孩子们代表了希望。赵 书信和孩子们的交流也表达了这种意味,他在孩子们面前得到了欣慰和满 足。这样一种开放型的诗意结尾,同样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