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的研究(上)

2017-12-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关于柳青小说<创业史>的研究,是受<教师报>高级编审雷电先生的启发,他让我以批判的反思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已经定论的红色经典.一开始我写了一万多字,是一

关于柳青小说《创业史》的研究,是受《教师报》高级编审雷电先生的启发,他让我以批判的反思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已经定论的红色经典。一开始我写了一万多字,是一篇大文章,后来,为了突出观点,把它改成由三篇组成的系列论文。

其篇名分别为:《现实主义?伪现实主义?——对柳青及创业史的再认识之一》,《至诚的革命者?优秀的文学家?——对柳青及创业史的再认识之二》,《悲剧的误读·可怕的阴影——对柳青及创业史的再认识之三》。这组论文早在2005年就写就了,可惜一直到今天都没有能刊发在学术刊物上。我曾经两次把它递送出去,但两次都是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第一次,我把它递送给一个相对比较高层次的文学研究刊物。当时自己认为,该选题还是很有价值的,学校一直强调刊物的学术层次,如果能在这个刊物上发稿,得到学校评价体系的认可,当然是一件极好的事情。稿子寄过去了,编辑看了后,认为还不错,表态说可以刊用。两个月之后,编辑又说,他们换了主编了,这个主编相对于前一个主编来说,有些四平八稳,而这个稿子颇有锋芒,刊发是很困难的。

第二次,是在两年以后。那时,我的心态已经有了许多变化,对学校评价体系的认同度降低了,觉得自己没有必要计较刊物的学术层次,只要能发表就行了。于是,我托朋友联系了一个很有品味的、在争鸣领域具有非常好的口碑的刊物。

过了不久,朋友说没问题,但是必须给3000元版面费。3000元并不是个小数字啊。怎么办?我的一惯的乐观而积极的思维方式(说难听了,是阿Q式的自欺欺人的思维方式)帮我解决了这个难题。它告诉我说,嫁女儿还要嫁妆呢。于是,3000元拿走了。半年后,3000元又退回来了。有嫁妆也没有人敢要。

开了博客后,我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博客是我自己给自己办的刊物,不需要嫁妆,也不需要征得谁的同意。为什么不放到博客里呢。一年了,我都没有这样做。其原因主要是来自于陈忠实先生的一句话。我的论文当年是给他看过的。

看完后,他表达了一种意思,原话我记不大清楚了,主要是说,作为评论家,不要太意气用事,应该中肯一些。从他的话里,我可以体会到他对柳青先生的尊敬。其实我也对柳青先生崇拜有加,认为他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有良知的、真正热爱文学、把文学当作生命的人。于是,我一次又一次地打消了在博客上发表此论文的念头。我对自己说,还是别刊发了,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十分率性的人,文中不免有过激的言辞,会伤了一些人的情感的。

今天,我终于决定把自己的这组论文呈现在博客里。我想借此说明如下:第一,这只是作品论的研究,是对《创业史》这个作品进行一些学术性的评判,但它绝不是作家论的研究,也就是说,它不牵涉作家本人的人品和文品。第二,柳青先生和他的作品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都是最优秀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有时代限定的人,先生把自己的生命最大化了,并让自己的艺术追求达到了当代力所能及的最高峰。

这是毋庸置疑。第三,每一个人都会受到时代的限制,柳青先生也一样,他的文艺思想受到当时流行的文艺思想的制约。

其作品的问题,归根到底是那个时代文艺思想的问题。第四,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创业史》的问题的揭示,达到对中国当代的文艺思想的一些反思和清理,希望能促进许多50岁、60岁的中年作家的思考,毕竟他们大多数人都是读着柳青作品长大的,他们需要对自己成长道路进行思考,需要对自己文艺思想进行清理。

第五,本文在这里刊出,主要是想表达我最近几年对人文社科研究的思考。

我认为,人文社科研究应该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无此,它的价值就只剩下文人的“稻粱谋”的作用了(如今,在许多知识分子眼里,论文只是评职称的工具)。如果,人文社科研究只有此一功用,那我们就太对不起劳苦的人民大众了,也对不起把一生献给文学的柳青先生。我想以此文,来提倡文学院的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脑子认识事物。

又:三篇论文又于2011年元月再次修改。

又:三篇论文得到了西安文理学院学报《唐都学刊》主编陈正奇教授之重视。正是在陈先生的力推下,三篇论文先后在《唐都学刊》2011年第3期、2012年第1期、2013年第1期刊发。至此,养在深闺的“女儿”终于嫁出去了。不但没有索要版面费,还发给稿费了。真要谢谢陈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