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大平调郭盛高 丝竹悠扬戏曲乡刚柔并济菏泽大平调
菏泽市牡丹区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在当地流行的10余个剧种中,大平调是首个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目录的剧种。该剧种已有500多年历史,其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精中见细,刚中有柔,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流行于冀、鲁、豫、苏、皖等地区。近日,该剧种国家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何西良讲述了这一古老剧种的历史及现状。
盛行“五省八州”500多年
大平调系梆子声腔剧种,流行地区以菏泽为中心,跨越冀、鲁、豫、苏、皖五省边缘地带,西到郑州、陈州,南到徐州、亳州,北到大名、磁州,东到济宁、兖州,号称“五省八州”。因其唱腔音乐比山东梆子、河南豫剧、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或大平调。
据大平调国家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何西良介绍,大平调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弘治十一年《滑台重修明福寺碑记》中记载:“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其中的大梆戏,就是现在通称的大平调,因其击节用的梆子特别大,有5公斤左右重,故被群众称为大油梆或大梆戏。明清以来在黄河边有大小19个大平调班社,艺人中流传着“七东八西莫乱窜,曹州还有四个班”之说。
何西良说,大平调的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其艺术风格讲究气势恢弘,场面宏大,唱做念打并重。它的唱腔发声一般都用真嗓,唯慢板、拐头钉等板式的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精中见细,刚中有柔。
大平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剧目,而目前保留下来经常演出的只有200余个,其内容大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包公案》等古典小说,角色以生、净戏为多。
抗日战争期间,该地区的大平调艺人还到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组建了忠义剧社,上演了新编历史戏《逼上梁山》、《黄巢起义》以及现代戏《沙区扫荡》、《发土地证》、《寡妇改嫁》、《大团圆》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目。“花脸岳秀海”、“旦角郭文荣”、“小生张合义”、“黑脸张文祥”、“小黑牛郭盛高”等众多较有成就的演员,在菏泽大平调的历史上都留下了华美一页。(郜玉华李得安成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