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炽女儿刘莹莹 刘炽:《我的祖国》是女儿 《英雄赞歌》是儿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音乐,并不受音乐家们的重视,在他们看来,那是一种简单而没有艺术水准的创作。然而刘炽却误打误撞,被挤进了大银幕前。他并没有想到,这些电影音乐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
1957年的一天,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沙蒙,找到了刘炽和乔羽,希望他们能够为正在拍摄的电影《上甘岭》创作歌曲。
刘炽说:“我是以全部的感情和积累投入影片《上甘岭》的音乐创作的。”
沙蒙是个懂音乐的导演,他对刘炽说:“我希望《我的祖国》这支歌能随电影的映出传遍全国。”
刘炽接过沙蒙分镜头本上的歌词,反复吟咏,怎么也找不到感觉,捕捉不到旋律,他觉得这歌词中少了诗的韵律,便连夜找到沙蒙。在刘炽的建议下,又请来了乔羽重写了一首《我的祖国》。
在为《上甘岭》谱曲时,刘炽几次被战士们的英雄事迹感动得潸然泪下。在他笔下,歌曲《我的祖国》已远远超出音乐技法的界限,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写照。刘炽在自己的创作集中这样写道:“有人说音乐是上界的语言,还有人说音乐是国际的语言,我更趋于第三种说法,音乐是我心灵深处的语言。”
1964年《英雄儿女》的作者请刘炽再度出山。刘炽坦诚地表示:“我已经写过《上甘岭》,同是抗美援朝题材,恐怕音乐上难有突破……”但刘炽没拗过老朋友,他接下了这个任务。刘炽请来了公木为歌曲作词。
当他一口气为公木的三段词谱完曲后,仍感到意犹未尽,创作的激情使他不能罢笔。于是他按心中激荡的旋律又续上了四句词作为副歌。他的感情渐渐平息下来后,他把词曲拿给公木,说:“我当时实在停不下笔,给续上四句作为副歌,当用则用,不行你再另填。”公木赞不绝口:“是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因此许多行家们评价说,正歌与副歌的韵脚不一致。正是这不一致创造出一首气势磅礴、风靡不止的“英雄赞歌”。
后来,刘炽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创作,“我把我的作品《我的祖国》当成柔美、明媚的女儿,把《英雄赞歌》当成威武不屈的儿子,他们俩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但共同点都是民族的、新生的、共和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