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肖挹2015年 2015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5年1月20日在成都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代市长 唐良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一系列重大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三大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和五大兴市战略,及时出台了稳增长二十二条措施,坚定信心、克难奋进、主动作为,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全市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台阶,增长8.
8%左右;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6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5亿元,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0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78元,分别增长9%和11.5%。天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重点产业快速发展,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石化、轨道交通等产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电子信息、汽车、机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2800亿元、1300亿元、1070亿元。
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捷普生产基地、一汽铸造等重大项目建成投运,东风神龙乘用车等项目开工建设,超大型数据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438个工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620亿元,产值过百亿工业企业增至9家。加强节能减排,初步建立合同能源管理奖励全覆盖机制,全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5户。
二是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080亿元,增长8%。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和总部经济等服务业核心功能进一步增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新成绩,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24家,荣获2014中国城市物流杰出成就奖。
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同城配送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会展节庆拉动消费超过580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数1.8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663.4亿元、增长25.1%。加快推进32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大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1050亿元。
三是都市现代农业稳中提质。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360亿元,增长3.6%。深入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新增粮食规模化经营面积17.9万亩,新建益民菜市(菜店)55家,粮食、蔬菜、肉类和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国都市现代农业暨“菜篮子”工程现场会在成都召开,并推广成都经验。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粮经产业综合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精品园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加快建设,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推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突破900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27.8万亩,东风水库大坝枢纽工程基本建成。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编制完成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航空等产业技术路线图,参与制定2项国际标准和74项国家标准,企业累计建成各类研发机构738个。出台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十条政策,推动校院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孵化载体和协同创新产业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创新基地等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
设立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和创业天使投资引导资金,打造“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累计建成孵化器、孵化苗圃、大学科技园、科技楼宇等创新创业载体84家、在孵企业6500家。启动创新驱动发展试点示范区建设,成都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取得积极进展。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推进
一是成都天府新区建设提速。编制完成直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创新科技城、秦皇寺中央商务区和锦江生态带“一城一区一带”加快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规划建设全面铺开。西部国际博览城、中铁西南总部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签约引进中建西南总部等重大项目129个。
天府大道二期、剑南大道等骨干道路基本建成,天府新城污水处理厂、华阳东220KV变电站等基础配套项目加快建设。兴隆湖开始蓄水,鹿溪河生态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成都天府新区完成投资1383亿元。
二是城市基础功能明显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力推进,成都新机场抓紧申报立项,成绵乐客专、成灌快铁彭州支线建成投运,五环路西段试通车,成渝客专、成兰铁路、成安渝高速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市域快速通道路网更加完善,新邛快速路建成通车,城乡公交一体化稳步推进。
缓堵保畅工程深入实施,城区骨干道路综合整治和重要节点改造加快,地铁3号线等5条线路7个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地铁2号线东延线开通运营,新开通免费社区巴士45条、定制公交15条,常规公交出行分担率提高2个百分点。
成都第二水源李家岩水库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一期开通运行,率先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实现村村通光纤,成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
三是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心城区更新步伐加快,“北改”工程深入实施,棚户区、城中村和“三无”院落改造提速,“北改”项目建成投运67个,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启动1.7万户。新型卫星城、区域中心城综合承载力增强,现代化小城市建设、特色镇打造和一般场镇改造步伐加快,26个镇入选全国重点镇。
135个幸福美丽新村示范村启动建设。基本完成芦山“4·20”地震邛崃受灾乡镇农房维修加固和重建任务。基本划定市域城镇开发边界、工业集中发展区(点)范围,初步建立市域空间规划管制体系。
四是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启动实施“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市容市貌管理切实加强,城市道路病害、违规户外广告、标识标牌等专项治理初见成效,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加快完善。深入实施城乡环境治理,开展违法排污单位和百村容貌综合整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黑臭河渠综合治理,启动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危险废弃物处置厂和新建污水处理厂一期建成投运,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上升24.
9个百分点,率先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实现乡镇(街道)环保机构全覆盖。切实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划定市域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城生态区生态用地边界,积极打造城镇生态隔离区,新增绿道216公里,香城、花田等5个环城生态区农田湿地建成开放,白鹤滩湿地公园被确定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1%,获批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启动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和企业、个体工商户年度报告制,积极推进电子营业执照,新登记企业增长56.5%。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49项公共资源进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集中交易,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平台,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提高到57%。
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7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提高到48.2%。
二是统筹城乡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工业、商贸物流和旅游业,稳妥推进农民住房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各类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超过100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3443家。
全面推行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自建项目完成投资2.34亿元。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建设深入开展,启动建设7个示范片。成功获批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荣获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三是社会治理改革有序推进。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推进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社区居委会实现全域直选,社区网格化管理被评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最佳案例。深化社会组织管理改革,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扩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范围,鼓励开展公益志愿服务,全市社会组织增至8117个。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健全群众权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圆满完成征兵工作任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