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的夫人张洁清 张洁清:在陪伴彭真的岁月里
几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知道彭真,却只有很少的中国人知道他的夫人张洁清。以她的资质、德行、智慧和美貌,张洁清原本是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脱颖而出的,但她却一直默默地生活在彭真身后。作为一代伟人的妻子,她向无怨言。
甚至彭真都为她叹惋不止。逝世前,彭真曾对孩子们说,你们的妈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是我耽误了她。
现在,彭真逝世已经6年了,家里彭真的灵堂还在,他大大小小的照片摆满家里各处,床头的挂历就一直停在他去世的那一天。张洁清依旧活在丈夫的氛围里,90岁了,但她脸上的善意和清秀还没有消退。
“担架花轿”入洞房
本来,这位祖上曾在中南海居住过的大家闺秀张洁清是与革命无缘的。但在“五四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她家不仅出了极力反对新思想的二叔张璧,也出了中共早期党员、全身心投入革命的姑姑张秀岩。
张洁清崇拜并追随张秀岩,在经历了追捕、入狱后,她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时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毕业的张洁清从北平出发寻找革命,却在通向革命的路上和爱情不期而遇。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晋察冀分局书记、北方局党校校长的彭真对她的爱情表达,让年轻的张洁清忐忑不安。
革命者的爱情自是不同寻常,张洁清最后是“担架”当“花轿”入了洞房。那一年冬季,天气寒冷,彭真对感冒发烧卧床不起的张洁清以最朴素的方式求婚:“搬来和我同住吧,这样,我好照顾你。”
革命爱情二合一
交付给这简单形式的是漫长的、跌宕的一生,而张洁清处理复杂生活的法则十分简单,就是把爱情和革命合二为一,把帮助、照顾彭真的工作和生活,把自己对彭真的感情当成是自己对工作和对革命的忠诚。这位在1936年就由姚依林介绍入党的资深党员便这样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支点。
这位名门望族的大家小姐是在敌人炮火的追击之下,在一间露天的破教室里,匆匆生下了第一个孩子的。孩子刚刚落地,就被大衣一裹,和躺在担架上的妈妈一起上路,逃离敌人的追击。当时,看着抬担架的老乡走路十分困难,张洁清把盖在身上的被子扔了下去。行军几天后,张洁清落下了永远无法治愈的腰腿疼。
张洁清带着战争留给她终生的疼痛跟随着彭真从延安、张家口、东北、晋察冀到北京。到了北京,张洁清家就一直住在喧闹的市区内寂静的小院里。身为解放前的望族之后、解放后的领导夫人,张洁清虽有大家之风,却无豪门之色。
公民一个,党员一名
到了北京后,张洁清先后在北京市委负责机要工作,后来,她又成了彭真的专职政治秘书,彭真办公室副主任,1964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但代表只当了一届,张洁清便更进一步退出中国公开的政治生活。
彭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称自己是“公民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其实,在更多的时间里,张洁清更是“公民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在丈夫工作顺利的时候,她屈居身后,在丈夫受到挫折的时候,她挺身而出。女儿傅彦在“文革”的监狱里看到妈妈突然全白的头发和坚定的沉默时失声痛哭。
张洁清从彭真受难到恢复工作,都没有过大悲和大喜。她跟着丈夫蹲监狱,又跟着丈夫一起发配商洛。直到1978年,他们重新回到北京,回到他们绿色葱茏的小院,回到久违的桌前。
投桃报李,恩爱一生
彭真的办公桌还是他走前的样子,他房间的桌子和书柜还是摆放在原来的地方。在这张桌前,彭真创造了在3个月内制定七部国家大法的奇迹。“文革”之初,彭真第一批被打倒,“文革”后最后一批回到北京。据不完全统计,关于他的批斗会开了200多个,居于百官之首。不能工作的限制强化着他工作的渴望,在刚刚恢复工作的那3个月里,人民大会堂里他办公室的灯光经常是彻夜长明的。
现在说起这件事,张洁清仍掩饰不住心中的自豪。
几十年的夫妻,他们几乎没有过争执和疏远。他们的孩子为此感到温暖和自信,父母的恩爱,成为他们热爱生活的动力。当然,并非只有张洁清对彭真的关照和帮助,为公务日理万机的彭真也时时牵挂着妻子,他们在逆境中相与砥砺,在日常生活中彭真也通过点点滴滴表达深情厚意。
了解彭真和张洁清的人都知道一幅绝美的照片——绿树连天,绿草满地,永远在彭真身后的张洁清坐在轮椅上,彭真站在后面,推椅缓行。他们脸上的表情祥和、温暖、默契,像夕阳将落,又像月亮初起。
那是用一生的爱情酿造出的表情。(摘自《中国老年》阎军 王晓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