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全集》致敬艾老

2017-11-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美丽富饶的川西平原,是现代文学史上巨匠.成都籍著名作家艾芜自小生长的地方.2014年6月20日,是艾芜诞辰110周年.6月19日,在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完

美丽富饶的川西平原,是现代文学史上巨匠、成都籍著名作家艾芜自小生长的地方。2014年6月20日,是艾芜诞辰110周年。6月19日,在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完成全新修复改造工程的“艾芜故居”,举行揭牌仪式,正式对外开放。

揭牌仪式结束后,艾芜的家属代表、文学评论者等多方人士参与了关于艾芜作品的座谈会。华西都市报记者从会上获悉,迄今为止唯一版本的19卷共近千万字卷《艾芜全集》就在本月刚刚出版面世,这也是截至目前,所能搜集到的艾老全部著作和私人文字记录的文字作品全集。其中有大量日记、书信,以及小说、剧本,都是首次公开出版发表。

除了《南行记》艾芜还用川话写剧本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艾芜以代表作《南行记》首创“流浪小说”,开拓新文学创作“边地文学”题材领域的先河,被认为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流浪文学的开拓者之一。艾芜也以此获得“流浪文豪”之誉。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名家以及各种版本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研究论著,都给予艾芜作品很高的评价。不过,少有人知道的是,艾芜还曾经创作过剧本,自评不错。而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艾芜就已经开始研究国学经典,并且有自己的心得。

谈到艾芜首次公开面世的剧本作品,艾芜儿媳王莎向记者介绍,“在艾老生前,我们也从来没听他说起过剧本的事情。家人后来整理他的旧稿,才发现原来艾老还创作过两部剧本。这也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两部剧本。这一次出《艾芜全集》,也是这两部剧本首次公开发表面世。”

这两部剧本分别是《昨日之花》和《落雪的冬天》,都在3.5万字左右,其中《昨日之花》的台词中有大量的四川方言,显得川味十足。该剧作创作于1947年,以一位大家闺秀为主角,生动描绘了战争对人的影响。王莎说,“这部剧本手稿上并没有写标题。艾老上世纪80年代的一篇日记里,提到了这部剧本,并考虑命名为‘昨日之花’,他还在日记中很罕见地表示,觉得写得还不错。”

168万字日记还原完整真实的艾芜

从日记和信件最能了解一个人的真实世界。据参与策划《艾芜全集》编辑工作的林文询先生介绍,艾芜一生酷爱记日记,基本上每天都会记录,单篇最长可达数千字,内容不仅有生活琐事,还有国学研究、读书笔记、见闻记录等诸多内容。《艾芜全集》中收录的168万字日记几乎涵盖艾老一生,单独收录4卷之多,“自上世纪40年代直到他1992年去世,超过半个世纪。时间跨度之大,在现当代中国作家群中,尤为突出和罕见。”

林先生还指出,这些逾百万字的日记资料之所以珍贵还在于,“日记的题材内容也甚为丰富,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思考,有个人生活细节,也有为文学创作所做的前期采访以及心得,堪称一部宏大的口述历史。也能够为当今学者、读者还原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艾芜。”

在收录的400多封私人信件中,其中既有艾芜与巴金、沙汀、王西彦、臧克家等文学名家的友情往来,也有他和家人之间的亲情流露。其中,艾芜与文坛好友沙汀的30余封信件,大概3万字。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摄影郝飞

“艾芜故居”昨日对外开放

远离城市的喧嚣,在新都清流镇的乡间,与一大片翠绿秧田一条小路相隔,艾芜故居这座小巧精致的川西民居矗立其间。茶褐色梁柱、白壁黛瓦,清新朴素的建筑和当地风物一派和谐。

昨日,修葺一新的艾芜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艾芜故居项目2013年初启动。项目结合了艾芜亲人、同村老人的回忆及老照片和艾芜作品,设计方案生动地还原了艾芜故居风格,并得到艾芜后代的认可。目前开放的故居建筑面积238.15平米。紧邻的曹家水碾矩形布置,为当地遗存,项目对水碾进行了加固,恢复了水碾的生产能力。

看到这座故居,艾芜的小儿子汤继湘十分感慨。他说,从小时候起,一家人就随着父亲的写作计划和安排进行搬迁,1965年一家人回到成都后,父亲曾频繁回到家乡清流。在汤继湘眼中,父亲是一个内敛含蓄的人,常年坐在书桌前写作。而写作,对艾芜而言也从最初的谋生手段到最后成为事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