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恒甫到张维迎:行政干预学术何时休
经济观察网 陶短房/文 上个月,北京大学宣布所属光华学院院长张维迎任期结束,未公布其今后去向,却宣布“拟任命”蔡洪斌为新院长,并在12月6-12日公示。消息传出,舆论和社会上议论纷纷,颇多猜度和疑虑之处。
任免所属院系负责人,原本是北大的权力,张维迎先生作为光华学院院长兼北大校长助理,名声响亮但争议也多,其学术成就、观点,业内和社会上也有不同看法,如果是从其学术成就、管理艺术等方面作出斟酌,拿出个足以服众的解职或不聘任公开理由,相信不论张维迎先生本人,或“围观群众”,就算不认同这些理由,也不会有太多不满或议论。
问题就在于北大相关部门不肯或不屑对张维迎先生的离任给出任何必要的解释、交代。在蔡洪斌的“拟任命”公示中注明称,如公示对象“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存在问题”,请通过来电、来信或面谈的形式向党委组织部反映,但张维迎先生究竟出了“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哪方面的问题?连个交代都没有。蔡洪斌的公示期到12月12日结束,如今已过去几日,想来新人易旧人,已成既定事实了。
倒是一些北大和光华学院的师生,私下给出了一些看似理由的说法。
如有人称,要当院长,“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都很重要”、张在人际关系上可能得罪人多一些;还有人表示,张维迎先生“思想有新意,但很多观点引起了社会争议”,“好像和管理学院院长的本分有些偏离”,因此落选。
张维迎先生未告而先解职,其落选似与民主推荐无关,或与组织考察有关,“人际关系得罪人多”固然不见得是好事,但说到底,普通师生不满和行政部门不满,是完全不同级别的概念。从张先生被解职后院内师生的反应可知,对于张先生的任内表现,不少师生还是肯定的、满意的,那么不肯定、不满意的,恐怕主要还是行政方面,然而学校的教职本应反映学术成就、学术表现,以疑似之辞,用行政手段干预学术领域的人事去就,似乎是不妥当的。
如果让张维迎先生解任的理由,真如某些师生所揣度,是因为其有新意、但引起社会争议的观点,并因此导致行政部门借人事权进行干预,那就更不妥当了。
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张维迎先生的学术观点未必人人赞同,也未必处处正确,但进行学术研究,发表并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却是作为一名学者的本分,也是一所专业学府相关院系负责人的权力和义务所在,可以说,学术观点有新意、也有争议,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应该的——难道有关方面所希望的,是一位学术观点既无新意,也无人关注和争议、赞同和讨论的学术带头人?龚自珍曾说“万马齐喑究可哀”,如果在社科领域人人观点和官方意识、主流思潮一致,既没有争鸣也没有反对,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一幕。
从这点上,张维迎教授积极发表学术观点,成为既有新意又有争议的学术带头人,正是“管理学院院长的本分”。
倘有关方面真的因为张先生学术观点“不合拍”、“不讨喜”,就用行政干预学术,用行政手段迫使异端学术观点消声、闭嘴,最终只能让学术和行政的形象双双受到玷污。
谈到北大光华学院的人事和张维迎先生的去留,就不可能不联想到3年多前,同样疑似“因言获罪”,被以离奇的行政程序解除光华学院应用经济学系主任的职务。在邹恒甫事件中,被推到前台签署解职令的,是今天“被离职”的张维迎,而取代邹恒甫的,则是今天“拟取代”张维迎的蔡洪斌。
显然,这种疑似行政干预学术的做法,并非仅发生在张维迎,甚至也非仅发生在北大,对正常的、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不是以学术的眼光去审视,以学术的胸襟去包容,而是运用“超学术”手段,变相处罚学术异己,这种过时的思维模式,在一些部门、一些人的头脑里,至今根深蒂固。
从邹恒甫到张维迎,戏剧性的轮回不能不让行政和学术双方认真思考一下:倘这种以行政手段干预学术争鸣的思路、方法不从根本上加以反思、扭转,张维迎变成第二个邹恒甫,或其它什么人变成第二个张维迎的一幕,随时随地都可能重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