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学士刘宝瑞 刘宝瑞与天津的不解之缘
刘宝瑞1915年生于北京,今年是他诞辰一百周年。他家境贫寒,9岁开始接触相声艺术,常游走于北京天桥和东安市场相声场子之间。像刘宝瑞这样从年幼起就登台演出的相声演员很多,天津的魏文亮和李伯祥等都是如此。
刘宝瑞13岁那年来天津拜张寿臣为师,除了仰慕张寿臣的威望和艺术影响外,也是看重天津这块相声门里的风水宝地。没多久,刘宝瑞就开始在天津崭露头角,先后与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人在南市的联兴茶社相声大会演出。和他搭档的都是赫赫有名的相声名家,这让他乘风借力。更重要的是天津的相声圈不排外,大家都能伸手搭一把,加之联兴茶社这个大舞台,让刘宝瑞如鱼得水。
那时,相声演员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于电台演出,刘宝瑞常到广播电台做节目,顿时有了影响。1929年,天津一家电台直播了一段三人相声《扒马褂》,一些打开收音机稍晚的听众依稀能分辨出较为熟悉的两个人是马三立和赵佩茹,却不知道另外一人是谁。后来相声迷四处打听才知道,那是刚来天津不久的14岁的刘宝瑞。可惜这段珍贵录音已经找不到了。
和马三立的兄弟情
刘宝瑞不但在联兴茶社,还经常在其他戏园子里演出,这让他有了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1940年,刘宝瑞与于佑福、刘连升、刘玉凤、杨文华、马桂元等在河西区谦德庄元合茶社演出,可见那时他的搭档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演出变化的。
在刘宝瑞17岁的时候,与18岁的马三立搭档去营口、烟台、青岛等地“跑码头”,以至于他与马三立的合作有了相得益彰的发展,并在合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实际上两个人的表演风格截然不同,马三立口语化极强,刘宝瑞的高音震人耳膜。
但越是风格不同,配合就越有特点。新中国成立后,马三立和赵佩茹说相声作家何迟的新作《买猴》,刘宝瑞和郭全宝也说《买猴》。马三立说《今晚十点钟开始》,刘宝瑞也说。但仔细听后你会发现两个人的风格迥然不同,刘宝瑞能做到平整而不温,脆快而不过,形成了稳健潇洒、口风细腻的艺术风格。
而马三立坚持平民化,说得夸张而真实,真实又变形,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刘宝瑞和马三立的关系,其实就是他和天津不解之缘的解读。
成就单口相声经典
在天津相声舞台上,说单口有一段高潮期,那就是张寿臣、常连安、马三立等人的经典作品接踵出现之时,尤为突出的是张寿臣的《小神仙》、常连安的《斗法》以及马三立一系列描写平民生活的集锦。但给我们印象较深的还是刘宝瑞的单口相声,他的这些作品来自于天津相声大家浓郁的单口氛围,来源于天津观众的扶持和提携,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他的知名段子有《珍珠翡翠白玉汤》《豆腐侍郎》《日遭三险》《学徒》《贾行家》《连升三级》等。他的单口相声《连升三级》还被选进了中学语文课本,被翻译为英、法、日多种文字,这在相声史上也很少见,可见其影响之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见到刘宝瑞的弟子殷文硕时,他因患病截了一条胳膊。可他却非常郑重地用一只手递给我他整理的《官场斗》这本书。《官场斗》也是一部长篇的单口相声,素材来源于民间传说,讲的是刚正不阿的刘墉与贪婪好财的和珅之间的故事。
最早由清末的阎德山和万人迷李德钖进行过改编。后经张寿臣及马桂元整理修改,定名为《满汉斗》。传至刘宝瑞、王长友、刘奎珍、冯立樟等人后,都作过不同程度的润色。可唯独刘宝瑞说的《官场斗》戏剧化色彩强烈,人物走向鲜明,故事推进利落。
刘宝瑞的单口相声有特殊的音色。仔细回味,每段台词的抑扬顿挫都精心设计过,这是长期舞台实践的结果。从中你能感觉到他知识丰富,说什么像什么。我记得曾反复听他的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人物栩栩如生,真像是一篇极佳的黑色幽默小说。
刘宝瑞在天津的徒弟寇庚儒回忆,一次他去北京找师父,爷儿俩聊了一宿。师父给他说《珍珠翡翠白玉汤》,直到凌晨三点多,说饿了,师娘也睡了,就跟师父支个锅,舀点儿水,弄点儿饭菜,然后接着说,过一会儿煳味出来了,师父忙幽默地说:“行了行了,咱俩别说了,吃这珍珠翡翠白玉汤吧。”
一代笑星的陨落
“文革”期间,马三立被迫下放天津津南区的北闸口,他的好友刘宝瑞也同样遭受迫害,下放到北京房山农场劳动。1968年10月6日下午,那天是中秋佳节,刘宝瑞在北京房山路村劳动时受到批斗,当晚逝世,年仅53岁。据说,刘宝瑞死后尸体被草草掩埋,至今遍寻无果,只留衣冠冢于北京朝阳陵园。因当时他的死讯不外传,天津相声同行过后才知道,无不为之惋惜。
刘宝瑞堪称老一辈相声艺人中善使杂学的第一人,他的单口相声很多前辈和同行都说过,但只有他将其升华,有了重生,有了变化。刘宝瑞与天津有着很深的渊源,在他百年诞辰之日,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与和平区文化部门正在筹划纪念他的相声专场,并在天津相声俱乐部的鼎力支持下于中华曲苑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