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安修的子女 浦安修三姐妹 浦氏三姐妹 民国闺秀的苍凉背影

2017-11-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责编 舒草文 吴钩无语.浦学坤 图 吴钩无语.舒草 设计 崔嘉跃浦洁修是嘉定浦氏三姐妹中的大姐,生于1707年.两年后,浦熙修出生,十年后,

责编 舒草文 吴钩无语、浦学坤 图 吴钩无语、舒草 设计 崔嘉跃

浦洁修是嘉定浦氏三姐妹中的大姐,生于1707年。两年后,浦熙修出生,十年后,浦安修出生。再后来,她们终于有了一个弟弟。

浦家迁居嘉定已经好多代了,老宅就在嘉定县南门永康桥。三姐妹的父亲浦友梧是个读书人,清代末年毕业于南京商业专科学堂,后供职于北洋政府交通部。妻子黄氏在家操持家务。全家人的生活,仅靠浦友梧的薪水过活,生活平淡,日子过得有些拮据。

浦洁修好不容易读到高中毕业,父母便终止了她的学业,平民之家的女孩子用不了花太多的钱,读太多的书,将来找个好人家嫁了就好。毕业后的浦洁修,早早自食其力,在一所教会小学当了老师。

但是,外表安分文静的浦洁修,毕竟受到五四运动和科教兴国思想的影响,她希望自己有个精彩的人生,不愿平平淡淡了此一生。她瞒着家里偷偷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的公费生,读书期间一边教书挣钱,一边完成了学业。1730年,浦洁修的男友杜春宴被公派到德国留学。两年后,她用教书攒下的钱,也远渡重洋,自费赴德留学。两个相爱的人在异国他乡重逢,结下白首之盟。

大姐的勤工俭学读书成才之路,为妹妹们做出了榜样。大姐高中毕业时,老二浦熙修刚读完高一,因家里拿不出钱继续供她们读书,浦熙修辍学了。她学着大姐的样子,靠着在外兼课攒钱,她供自己读完了高中。她报考的也是北京师范大学,不过专业是中文系。几年后,三妹浦安修也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读的历史专业,1949年以后,浦安修做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又一路升为副校长。

1 938年浦洁修夫妇学成归来,他们先后回到重庆,他们明里在一些公开机构任职,暗中为中共做了大量工作,浦洁修逐步成为妇女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浦洁修历任北京市工商联主席、北京市妇联副主席、北京市粮食局局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北京市委主任委员等职务。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起,连任数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84岁的浦洁修重病缠身,卧床不起,她向中共提出了深藏心底多年的愿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的请求得到了批准,在病榻上浦洁修实现了成为一名中共党员的夙愿。坐班房的女记者

二姐浦熙修,在中国新闻史上是一位著名的女记者,她才华横溢,但情路幽怨,人生多蹇。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也历尽了磨难。

浦熙修因记者身份而成名,是在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那正是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如火如荼的时代。本来,浦熙修当记者纯属歪打正着。那天,她在《新民报》看到一则地产公司的招聘广告,急于找份工作的她跑去应聘,还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把老板看得大呼才女。不过,老板很理智,认为浦熙修并不合适公司的工作,便把她介绍给自己的朋友、 《新民报》的老板。

浦熙修在进入报馆的第一份工作是负责广告事务。一次,报社临时需要外派记者采写南京中山陵附近一个妇女组织的活动,但记者们都外出采访了,一时无人可派,于是老板只好让浦熙修临时去救个场。不料,浦熙修出手不凡,报道写得精彩漂亮,令老板和编辑部同仁刮目相看、连连叫好。从此,浦熙修正式成为一线采访记者。

抗战时期,浦熙修随报馆移师重庆,撰写了大量重要报道。重庆曾家岩的中共办事处是她常去的地方,她文笔鲜活犀利,从新闻媒体的独立视角和立场,以报道形式披露中共不便直言的信息和观点,为中共的斗争和抗日工作暗中提供舆论支持。因此,周恩来曾说: “小浦是我们的亲戚。”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的同仁也都亲呢地叫她“浦二姐”。

内战期间,浦熙修撰写了许多揭露国民党黑暗和无耻的进步报道。1 947年,国民党当局血腥镇压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的群众运动,制造了“五二O”血案,浦熙修大胆报道事实真相,其立场已经大部转移到中共方面。国共和谈彻底破裂后,妹妹浦安修劝她随中共代表团,一道去延安,浦熙修没有同意。

她有些天真地认为,自己如果去了延安,就无法真实地写出国民党政府垂死之前的真相。她应该留下来尽一个正义记者的责任。1948年,她被国民党当局以共党嫌疑为借口逮捕入狱,在狱中,她和真正的共产党员走得更近了。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浦熙修作为代表受到了中共高层的接见。当时,周恩来把她介绍给毛主席后,毛泽东握着她的手亲切地说: “哦,你就是那个坐班房的记者!”

那段时间,是浦熙修最快乐的日子,她的女儿回忆说,母亲那时“好像成天沐浴在阳光下,简直就是满心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