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彭凯平 彭凯平:经济学家也需要学点社会心理学
彭凯平指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互不往来、互不关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和心理学中的一些优秀学者开始对人类的心理因素在经济和商务活动中的影响越来越感兴趣。美国联邦储备局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所谓新经济就是心理学”;而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更是表明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越来越被经济学家所认同。
这一变化主要源于心理学对经济学的两个理论假设的挑战。
一个假设是:人是经济人。帕累托首先将经济人概念引入经济学,其假定是个体(包括个人、家庭或组织)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即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满足。这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但是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表明:人是经济人,但人的经济利益实质上是心理利益。
经济学的另一个假设是:人是理性人,即人们选择判断的逻辑性很强也很理性,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较遵循经济理性。但实际上,有很多心理因素限制了人的理性思维。心理学家认为,人是理性的,但人的理性有限,因为它受到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不仅关注经济学,而且坚信没有人的心理,就没有经济学。经济学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是由人的行为决定的科学。而人的行为正是心理学应该关注的问题。
经济学家也需要学点社会心理学
去年中国A股自6月12日至7月3日经历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暴跌,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过的最大一次危机。从经济学原理来讲,信息不对称、杠杆极高、监管缺失、散户的非理性,是造成股灾的真正阳谋。但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人相信是高盛、摩根斯坦利、索罗斯和格罗斯这些华尔街大鳄在做空A股,是世界金融战争阴谋的一部分呢?经济学家也许真得要学点社会文化心理学才能真正理解经济学中的人性、人情、人心和人欲。
经济学家之所以要学点社会心理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很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心理现象。经济学家在解释自己的理论时提出了很多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在经济学的理论建构中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学家则认为,这些概念如价值、选择、产权、机会成本和贸易等,都包含了人类的行为及心理成分。
很多经济学的课题应该成为心理学的课题,实际上有的甚至已经成为心理学的课题。有研究发现,经济学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掌握了经济理论的人,其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
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以他的经济学名著《国富论》而享誉于世,他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实际上是有关人的心理的研究。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经济人的心理博弈。经济学与心理学应该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科学,因为它们都是人创造出来的,有关人的,并为人服务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