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杨振宁 91岁杨振宁与36岁妻子翁帆 前妻为杜致礼 杜聿明长女

2018-03-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杜聿明被俘之前,1947年,杜致礼只身前往美国留学,进入宋美龄为她安排的美国著名女子学院"卫斯里学院"攻读英国文学.可是不久她父亲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家道

当杜聿明被俘之前,1947年,杜致礼只身前往美国留学,进入宋美龄为她安排的美国著名女子学院“卫斯里学院”攻读英国文学。可是不久她父亲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家道中落,为了节省开支,杜致礼转到纽约圣文森学院。

当杜聿明被俘之后,当杜聿明被俘的消息传出后,他的妻子曹秀清马上赶到南京,要求见蒋介石夫妇。蒋未接见,只批示:“杜已被俘,着速厚慰其家属。”曹不满,便到“总统府”吵吵闹闹,说:“我的丈夫身体有病,还要他率部突围,他走不动,突什么围呀!不是明明要他的命么?”当时小报登载“曹秀清大闹总统府”的文章,就是描写这件事。南京解放前夕,曹独携四个子女飞到了台湾。

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接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消息传后,国民党禁止杜聿明的二女儿杜致义,三女儿杜致廉,长子杜致仁,次子杜致勇,三子杜致严出台。

1949年圣诞节前不久,杜致礼在美国普林斯顿的中国“茶园餐馆”吃饭时,巧遇了杨振宁,师生见面,分外亲热。杨振宁对杜氏姐弟十分关心。杨振宁见到杜致礼时,觉得眼前一亮:5年不见,那个文弱的女学生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匀称的身材,美丽的面容,温柔的气质一下子吸引了他。于是,这一次邂逅使他们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1961年3月,杜聿明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文史专员。他积极撰写文史资料,力求忠实地把过去的经历记录下来。

早在北京功德林监狱期间,杜聿明就通过我国政府的帮助,与在美国的大女儿杜致礼、女婿杨振宁博士取得了联系。1958年,又与由台赴美的妻子曹秀清取得了联系。经过长期的通信,曹秀清逐渐打消顾虑,于1963年6月由美国飞赴北京。

1981年,杜聿明重病期间,杜致礼几次回国探视、照顾,力尽孝道,直至为父亲送终。1986年杨振宁首次赴台参加恩师寿庆大典,杜致礼随之探亲、访友、会见学生,受到媒体跟踪采访,并被称为“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

杜致礼于2003年10月因病逝世。

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2011年6月底,杨振宁接受采访,自曝求婚秘闻。被爆翁帆怀孕的假消息。

翁帆,1976年7月出生在广东潮州,大学毕业后,先是到汕头一家企业工作,但翁帆一个多月后就离开那家公司,到深圳一家高尔夫俱乐部工作。她在深圳工作了3年,其间与香港一个普通公司的职员在香港办理了结婚手续,但这段婚姻只持续了不到两年就宣告破裂。此后翁帆选择报考研究生,并考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

1995年暑假,汕头大学召开首届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翁帆被学校选中,负责接待杨振宁、杜致礼夫妇。清纯可爱的她当时深得科学家夫妇的喜爱。此后多年,她和杨振宁夫妇偶有书信往来。2004年2月的一天,翁帆接到杨振宁打来的电话,邀请她到中文大学见面。

见面前,翁帆还真有些激动与紧张:分别多年了,见到已经82岁的杨振宁教授,我是否应该上前搀扶他呢?让翁帆吃惊的是,面前的杨振宁教授精神矍铄,说话、思维和行动都很快,跟八九年前几乎没什么区别。翁帆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这次见面,大家都很开心。因为翁帆没有像理科学生对学术泰斗那样拘谨,所以谈话显得轻松随意。

这次见面以后,杨振宁对翁帆难以忘怀,他孤独的心被这个率真的姑娘温暖了。接下来的日子,一有空闲,杨振宁就会忍不住拨打翁帆的电话。翁帆渐渐习惯了在课余时间接听杨振宁的电话,这成了她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不能如期接到杨振宁的电话,她会有一种失落感。

有一天,翁帆正在广州和好友逛街,杨振宁的电话又打来了,翁帆就对着电话说:“我正和上次跟你提过的那个朋友逛街呢。”被晾在一边的好友看出了苗头,打趣翁帆说:“杨教授是不是喜欢上你了?以他的身份和地位,如果不是喜欢上你,不会这么频繁地给你打电话。

”翁帆羞得满脸通红。凤凰花开的香港5月,杨振宁邀请翁帆一起去石澳游玩。那天下着雨,石澳村通向海边有一段很陡的路。为安全着想,两人很自然地拉起手,走完那段路之后又马上松开。

那时翁帆才发现,原来自己很喜欢杨振宁拉她的手。2004年7月,翁帆和好友在网上找了两名志同道合的“驴友”,一起到内蒙古旅行。在茫茫的草原,翁帆接到已到北京的杨振宁的电话。

杨振宁进一步邀请她去清华大学他的“归根居”做客。每年,他有部分时间呆在清华,部分时间呆在香港。几天后,翁帆打车来到清华园,杨振宁已经吩咐保姆为翁帆准备好可口的饭菜。翁帆发现,多年的旅美生活,没有让杨振宁的生活方式西化,他十分传统。喜欢吃淮扬菜、喝红茶。两人交流多了,感觉彼此非常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