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祥谦孙子 林祥谦之长孙林耀武:“我们家没有任何光环”

2017-08-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七一前夕,林祥谦长孙林耀武来到郑州,参加纪念京汉铁路工人运动90周年活动.记者趁机专门采访了他,听他讲述他的爷爷和他的五代"铁路之家".他说:"作为二七烈士的子

七一前夕,林祥谦长孙林耀武来到郑州,参加纪念京汉铁路工人运动90周年活动。记者趁机专门采访了他,听他讲述他的爷爷和他的五代“铁路之家”。他说:“作为二七烈士的子孙,我们感到很自豪,但我们家没有任何光环,从来没有。”

林耀武今年57岁,现任南昌铁路局福州办事处工会主席。他说,因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他1971年参加工作就到了铁路部门。1973年—1975年他到长沙铁道学院深造,之后曾任原福州铁路分局车辆段团委书记、车间副书记、工会主席等,一直都没有离开过铁路部门。

“眼看就要退休了,肯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林耀武开玩笑似的说。林耀武告诉记者,他只有一个女儿名叫林婧,大学毕业后已在铁路部门做财务多年。如果从曾祖父林瑞和算起,他们已是五代“铁路之家”了。

据林耀武介绍,他父亲林冠康是个遗腹子,他还有个姑姑叫林汉玉,比他父亲大四五岁,但在她刚满12岁时就因病无钱医治而夭折了。他父亲是个早懂事早当家能吃苦的孩子,八九岁时就开始外出干零活,解放后选择到铁路系统上班,1972年因病去世,当时才49岁。

林耀武兄妹四人,弟弟林耀强在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工作,两个妹妹林丽钦、林丽英在铁路上干了一辈子,都是工人身份,现在已经退休了。“目前,除了我和女儿外,我还有个外甥也在铁路部门工作,我们是地地道道的铁路之家。”林耀武自豪地说。

爷爷从小就很勇敢,能吃苦,讲义气,有信仰

谈起爷爷林祥谦,林耀武依然很是激动。他说,爷爷从小就很勇敢,能吃苦,讲义气,有信仰。

林祥谦1892年10月19日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尚干镇的一个贫苦农民之家。林祥谦的父亲林瑞和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后来因生活所迫,不得已到马尾船厂去当锅炉工。“爷爷从6岁起就跟着母亲下地干活,回家还帮助做家务。”林耀武回忆说,对于爷爷的故事,他都是从奶奶那里听说的。

爷爷也很喜欢读书,但家里实在太穷,只上了一年私塾,在13岁时就不得不到马尾船厂当学徒工。

后经老乡介绍,爷爷和弟弟林元成与他们的父亲林瑞和一起到武汉江岸铁路工厂上班。爷爷钳工技术好,经考试被正式录取为铁路正式工。

当时的京汉铁路既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吸血管道,又是封建军阀争地盘混战的重要工具,近3万铁路工人当牛做马却吃不饱穿不暖,他们不断进行大大小小的罢工斗争。爷爷林祥谦一直都是行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大义凛然的爷爷是我们的榜样,一直激励着我们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武汉党组织负责人陈潭秋、项英等经常深入到江岸的铁路工人中宣传革命道理,发现了富有反抗精神又在老乡中颇有威望的林祥谦,并帮助其很快走上了革命道路。同年12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筹建京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林祥谦是发起人之一。1922年夏天,林祥谦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又被选为京汉铁路江岸分工会委员长。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委会决定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尽管反动军警全城戒严,但林祥谦等代表毫无畏惧,冲破军警包围圈进入会场,宣告京汉铁路总工会正式成立。由于反动军阀吴佩孚、萧耀南的镇压,总工会决定将办公地址移至武汉江岸,并成立总罢工委员会,林祥谦被指定为江岸地区罢工总负责人。

2月4日上午9时,林祥谦接到总工会的罢工指令后,下达了罢工令,江岸机车厂所有的汽笛怒吼,响彻武汉三镇,京汉铁路所有的客、货、军车一律停运,一时震惊中外。2月7日,反动军警开始野蛮屠杀罢工工人,造成“二七惨案”,200多人受伤,52名烈士牺牲,烈士中就有林祥谦的弟弟林元成。

“我爷爷林祥谦则被敌人一刀刀砍死。身负重伤时爷爷却高呼:‘上工要总工会下命令,我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林耀武湿润着双眼告诉记者,“爷爷的这句慷慨就义之词后来在无数革命烈士的口中被重复。在我们看来,它揭示出的是一个共产党员强烈的组织纪律观念,一直激励着我们一代代人。”

历史从来不曾离去,我们要珍惜先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在林祥谦的老家福建闽侯的尚干,不仅建成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林祥谦烈士陵园、林祥谦纪念馆,还以“祥谦”命名了祥谦镇、祥谦中学等,成立了林祥谦研究会等社会团体等。

林耀武对记者说:“爷爷就义的壮举告诉了我们,人活着一定要有信仰。每一个时代、每一代人都应该有坚定的信仰,它是一盏指引道路的航灯,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一股惩恶扬善的正气。没有了信仰的人,就会成为一个没有精神的人。”

历史从来不曾离去,后人也永远不会忘记。每年的2月7日前后,福建、武汉、郑州等地都会以各种形式纪念“二七大罢工”,怀念林祥谦、施洋、高斌等二七烈士。

愿二七烈士永垂不朽,愿二七精神永放光芒。(文/图  本报记者  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