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家院士做客基础学院思学讲堂讲授“博雅教育”
一个坐落在丹麦哥本哈根的小小物理研究所,何以让整个物理学界乃至学术界肃然起敬?博雅教育,又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与发展的? 12月4号下午三点,基础学院思学讲堂有幸邀请到了前复旦大学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杨福家院士担任主讲嘉宾,就"哥本哈根精神与博雅教育"展开一场精彩卓绝的演讲。
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凌宇主持讲座并致辞,基础学院党总支书记吴建安及辅导员、同学们一同聆听了讲座。
杨福家院士精彩演讲中
历史的机缘
讲座伊始,杨院士动情地回忆起自己与哥本哈根精神结缘的情节,杨院士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苦练英语,成为唯一一个国内学子踏上前往哥本哈根的旅程,并从此为之奋斗一生。
在任职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期间,他接触到别开生面的博雅教育方式,为之深深震撼,他形容到:"空旷的教室里零散地摆放着五六张桌子,每桌五人,三个同学两个老师,大家围成一圈,畅所欲言地讨论着各种各样的话题。
在这里,老师并无往日的威严,学生没有繁琐的笔记,有的只是激烈的讨论和思想的交锋。每天一节课,无人开小差,自主学习,共同讨论。"这样的教育方式让杨院士深深折服,并由此坚定地站在宣传博雅教育的第一线。
爆满的讲座现场
杨福家院士为思学讲堂签名留念并赠书
博雅五要素
博学多闻,博古通今。杨院士认为广博的基础是博雅教育的一大要义。科学家需要艺术的熏陶,艺术家也要科学的素养。单一的知识已经难以满足人才的定义,仅仅从事专业所学的人越来越少,这便为"博"提供了发展的土壤。从又会物理研究又会音乐创作的钱学森,到用夸克理论炒股的麻省理工学生,杨院士引经据典地阐述了"博"之重要。
雅致精神,爱国敬业。博为第一,雅为第二。做人第一,修业第二。杨院士首先举例邓稼先坚持回国,以科学知识回报祖国的故事,体现大家风范,展现"雅"的可贵,而后他又举例程开甲,陈能宽等生动活泼的案例,向现场师生强调国人需要"雅"的教育。
小而精致,小中见大。博雅教育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小。小的是体制,并不是思想。小的是形式,并不是内涵。只有通过小,才能做到让老师与学生在思想中交锋,碰撞出非凡的灵感。只有通过小,才能做到让老师发现学生大脑中潜藏的火种,点燃起创造的火花。以小见大,小而弥大,这才是小的奥妙所在。
丰富活动,多元课堂。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杨院士提出博雅教育有着丰富多彩的授课方式,并大致概括为第一,二,三课堂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为传统课堂,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地点;第二课堂为社团活动,是学生沟通校园与社会的桥梁;第三课堂为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预备前站。
通过这一二三课堂的交互融合,才能避免传统教学下产生的高分低能现象。
育才育人,学生为本。杨院士特别强调"育"字乃博雅教育的核心所在。不管博雅教育的形式如何变,育人为本的总体理念绝不能变。他郑重提出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并表示今后愿意专心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积极地推动博雅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师生提问
讲座末尾,杨福家院士与现场师生互动交流,同学们颇有深度的提问与杨院士精彩绝伦的回答不断地点燃现场气氛。
基础学院思学讲堂以建立理工科院校人文、科学素养培养平台为宗旨,是开展卓越基础工程教育,重视课外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以精品化、常态化的主题讲座对大一新生开展人文、科学素养教育。
本期讲座旨在通过对哥本哈根精神及博雅教育的讨论,帮助大一新生更加了解大学精神,理解青春的价值,为接下来的大学生涯乃至未来人生明确正确的方向,树立人生的榜样。杨福家院士以哥本哈根精神为引言,以博雅教育为载体,深入浅出地为上理师生带来一场思维的盛宴,也展现出杨院士身为科学家与教育家的爱国情怀与社会担当,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下,本次讲座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