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佺的吉他 张佺:收养民间音乐的“野孩子”
4月7日晚9点半,昆明文林街“夏沫莲花”音乐现场,一把冬不拉加一把口琴——张佺准时登场了,在开场寥寥两声“喂,喂”试音过后,张佺以一段长达数分钟的纯乐曲弹奏开启了他此次“梦中的苹果树”昆明专场的演出。
“谢谢你们,昆明的朋友,晚上好。我是张佺,从大理来。”一曲过后,张佺终于开口了,只是寥寥数语,算是跟在场的人们打招呼。沉默寡言,甚至“木讷”,是张佺抛给外界的印象,在演出之前一天的下午,按此前所约,记者在文林街的一家咖啡馆对张佺作了采访——当然,用“聊天”这个词可能会显得更为精准。张佺似乎也自我证实了听众对他持有的印象,一开头他即向记者坦承自己不善言语,“我们就当是随便聊聊天吧。”
采访张佺,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野孩子”组合,那不仅是他音乐轨迹上最为重要的一程,也代表了他人生旅程中热血激扬的青春。但对一些人而言,追忆过往并不是什么惬意的事——尤其是面对他人的好奇、需要重复地向他人倾倒那撇不开的告别与哀凉:2004年,同张佺一道组建野孩子乐队的兄弟索文俊(小索)因胃癌在北京病逝,年仅34岁。
不过,张佺也并不介意谈及过去,野孩子以及河酒吧——只是我们不必要刻意回溯、追怀。
“你猜那远方背井离乡的人,走过的路,它有多少”——《你可知道》
张佺1968年出生在甘肃兰州,因家人的缘故,他童年及少年的大部分时间在甘肃和青海的农村度过。也正是在这些时日里,中国西北醇厚、茂盛的民乐深深地浸染到他,他不可抑制地喜欢上了充斥在故乡大地山河间的这些音乐。这也影响到他日后的道路。
张佺在十八九岁时回到兰州,结识了同为兰州人的索文俊(小索),“我们都喜欢音乐”,张佺说。随后,他们去了四川、西藏以及浙江等很多地方,在歌舞厅做乐队伴奏,“那时候,歌舞厅大部分都唱些港台流行歌曲。初期我们也是听港台的流行乐多一些,后来有打口CD,就可以听到很多西方的摇滚乐还有一些民间音乐。”
长期的这种歌舞厅伴奏工作,令他们心生厌倦,“听的音乐多了,对夜总会、歌厅伴奏的那种音乐就不喜欢了,也不喜欢那种生活。”1995年的时候,张佺和小索已在杭州了,仍是在歌厅做伴奏,“因为我们当时都弹贝斯,所以在不同的地方做乐手,但下班后我们经常在一块听音乐,过了一段时间就觉得不应该再过这样的生活了,我们应该去做自己的音乐。”
随后他们辞掉了工作,歌厅伴奏乐手的生涯也就此结束。1995年2月,野孩子乐队在杭州正式组建,初始成员就两名:张佺和小索。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黄河谣》
不久这两名野孩子乐队的成员回到他们的出生地兰州,“开始了一个新的音乐状态”,他们开始收集、考察散落在西北地区的民乐,“听了很多西方的音乐还有港台的流行乐,但如果要做自己的音乐也没有什么头绪,所以还是要回去找。”两个野孩子的这一趟“找乐”足迹遍及陕西、内蒙古等地,其中包括“从延安出发沿黄河步行至内蒙古”。
“出发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就是想去看一下,看看一路上那些人的生活情况还有那里的民间音乐,但是具体去做了就知道挺不容易的。沿着河边、村庄往前走,差不多每天都要走30公里的路。”像这样田野调查般的西北民乐探索之路,两个野孩子走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1996年3月,野孩子来到北京,期间先后同一些乐手进行过排练、合作。在随后直至解散,鼓手周国彬、叶鸿明、高辉、陈志鹏,贝斯手李正凯等人先后出入过这支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