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评传 蔡和森向警予夫妻烈士传奇爱情故事至今流传故里
他们的结合曾被视为反对旧式婚姻的标志,引起了毛泽东等人的追随;他们走到一起,没有被当成结婚,而是当成了“革命的同盟”。
蔡和森与向警予这对革命伉俪,共同成就了中国早期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中一段独一无二的传奇。他们是中共历史上惟一一对能够同时进入中央政治局的夫妻。蔡和森是提出要“建立中国共产党”和主张“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第一人;向警予则是第一位女中央委员。
不嫁将军却嫁“豆腐郎”
蔡和森纪念馆馆长吴建和向记者讲述,1919年秋,向警予与蔡和森同船赴法勤工俭学,在漫长的旅途中,两人道合而志同,萌发情愫。不过他俩反对旧式婚姻,要实行新式爱情和理想的“同盟”。1920年6月,二人在法国蒙达尼正式结合,其结婚照为二人同读一本打开的《资本论》。二人还将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作收集出版,题为《向上同盟》,随后人们把他们二人的结合称为“向蔡同盟”。
然而,向警予在家乡怀化溆浦县城任校长时,曾被湘西镇守副使第五区司令周则范看中并想娶她为妻。向警予只身闯进周公馆,表示“以身许国,终身不嫁”。向的继母得知此事,气愤地说:“现成的将军夫人不做,却去找个磨豆腐的!”(蔡和森当时在法国的豆腐公司打工)
毛泽东于1920年11月26日致信说:“我听得‘向蔡同盟’的事,为之一喜,向蔡已经打破了‘怕’,实行不要婚姻,我们正好奉向蔡做首领,组成一个‘拒婚同盟’。”
“耕读天下,富厚日新”成为故里精神写真
位于双峰县东部的蔡和森故里井字镇,湘江的支流涓水静静流淌而过,这里亦农亦商,俨然街市,因而也称作“蒋市”。1958年政府规划建成“井”字形街道,后改为井字镇。
记者注意到,故居背靠青山、西朝田野、古朴宁静。吴馆长介绍说,蔡和森与向警予共生育两个孩子,一女一男。女儿蔡妮新中国成立后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离休干部、俄语学院教授,2012年病逝。儿子蔡博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代炼铁专家,先后担任鞍钢炼铁厂副厂长、厂长,1991年病逝。
伫立井字镇,记者放眼望去,青山翠绿,绵延起伏;田里稻穗金黄,丰收在望。镇上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书画笔会活动,在镇机关大院文化活动中心隆重举行,双峰人民以笔墨书画抒胸臆,创作的毛笔书法、漫画、绘画等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井字镇负责人介绍,目前,以“耕读天下,富厚日新”为主要内涵的双峰精神,正激励着井字镇老百姓以天下先进地区为榜样,用双手谱写英烈故里新的美好篇章。
英烈简介
蔡和森(1895—1931),娄底双峰县人。1895年3月30日,诞生在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
向警予(1895-1928)原名向俊贤,女,土家族,怀化溆浦县人,中共党员,是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被誉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蔡和森和向警予同生于1895年。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16岁的向警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新创办的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蔡和森考入湖南铁路专门学校,半年后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此后,两人都成为名师杨昌济的学生。 向警予与蔡和森是“革命伴侣”。他们都是中共早期的重要领导人,都在30年代前后被国民党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