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小鹏日记 [游记]童小鹏长征日记将长征精确到每天每时
在长征出发的前一年,20岁的童小鹏开始逐日把“红军的生活是最光荣的生活”记录下来。红军到达陕北,美国人埃德加·斯诺进入红区采访,毛泽东认为这是向全世界宣传红军的好机会,与杨尚昆联名致函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将士,就自己经历的战斗、行军过程写成文章,出一本《红军长征记》。
童小鹏根据自己的日记,一气写了7篇,为世人了解长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童小鹏也在长征结束后先后被毛泽东、周恩来重用,留在身边担任秘书与办公室主任。
1990年,位至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的童小鹏申请告老还乡,回到福建漳州,写出了纪念周恩来的《风雨四十年》与个人自传《少小离家老大回》,了却了从中央苏区出发时对家乡许下的诺言: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如今,年过九旬的童小鹏身体大不如从前,趁他来京疗养之际,记者前去采访。
在北京万寿路的统战部宿舍,童小鹏的长子童丹宁说,“老爸因病情原因不能多言。关于长征,他要说的都在70年前的日记里。” 罗荣桓给了他一枝派克钢笔,童小鹏开始记录军中日记 “老汉今年八十三,活到现在不简单。
三次炸弹未炸死,还过草地和雪山。”这首打油诗是10年前童小鹏回忆长征时写下的。时至今日,当长征渐成往事,在童小鹏眼里,它却被精确到了每天、每时、每刻。
每天的行军路程,每次遭遇的战斗,连哪天行军中不小心让手枪从枪套上“突围”,痛心地向政委罗荣桓检讨“损失了革命的一件利器”都历历在目。 “1934年10月16日,晚饭后开始新的移动。
到山王坝宿营(30里)。”这是童小鹏日记上记载的红一军团长征开始的第一天情景。 童小鹏生于“中国两个最美丽的小山城之一”的福建长汀(另一个是湖南的凤凰城),不满16岁的他参加红四军政治训练队时叫童大鹏,因个头小,同学老讥笑他与名字不相称,就改成小鹏。
由于他在训练中表现优秀,被介绍加入了共产党,随后调到红四军政委罗荣桓身边当秘书(后罗荣桓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童小鹏也跟随调动),罗荣桓给了他一枝派克钢笔,就是用那枝笔,童小鹏开始记录他的军中日记。
长征开始第三天,童小鹏跟着部队离开苏区边境,进入游击区。指导员开始做政治动员:我们暂时离开根据地,并不是放弃根据地,相反是为了保卫根据地。打到敌人的堡垒后方去,使敌人不得不把根据地的兵力调回去,应付我们。
这样我们既可以消灭敌人,又可以收复被敌人占领的根据地。指导员提醒说,明天就要进入白区,那里有地主武装的“铲共团”,所以要一个紧跟一个,不能掉队。但是,在“拖家带口”的长征初期,漫长的队伍,意外时有发生。
在童小鹏1934年12月25日的日记里,就记下:“出发到翁古垅宿营。途中土匪甚多,且甚猖獗,曾杀我落伍者数人。” 好友同乡无声地倒下去,让多少盼儿归的父母、望兄回的姐妹希望落空 林彪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委的红一军团出发时有1万9千多人,是参加长征的中央红军几个军团中人数最多的。
童小鹏日记中记载每天的不同行军路线、战斗与艰难困苦,他还记录下长征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李德在遵义会议被撤销军事指挥权,保留一副担架、两匹骡子,吃小灶,跟红一军团走了一段路。童小鹏写下了这位“红都太上皇”落寞的一面:“一路上把最好的房子分给他住,有一次,他看到分的房子不满意,掏出手枪对房子开了两枪,受到聂荣臻狠狠的批评,才有所收敛。
” 长征中,掉队是常有的事,有时,连首长也掉队。童小鹏记得过夹金山时,他们快翻过雪山顶,林彪才骑着马匆匆赶上来。显然,他也掉队了。
马嘘嘘地喘得厉害,再也走不动,他只得下马,拉着马尾巴,警卫员连拉带推,才把他和马推上山口。在这一天童小鹏日记这样记载: “1935年6月14日,山上风大很冷,几乎欲发抖……去冬积雪,以手持木棍探入,直至将木棍完全淹住才抵地面,大约有三尺余深,于是即过‘雪中行军’之境也?……此路前面曾有部队经过,因冷甚,故疾病掉队冻死者十余人。
” 从过雪山开始,童小鹏的日记里“死亡”的字眼开始多了起来: “1935年8月8日,途经一条河,大部队伍徒涉,几人至中流被水冲走淹死。
” “1935年8月23日,开始向草地前进了。因为下雨,气候很冷,有些同志又没有雨具来抵抗,所以因体弱而冻毙在路旁的倒有几个。” 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沉甸甸地在童小鹏心头驻留了大半辈子时光。
他忘不了离开老家——中央苏区的那一天,他和战友们齐刷刷回头看老家的山林、房屋和家门前送行的父母兄弟姐妹。而转眼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许多就是好友同乡,就这样无声地倒下去,让多少盼儿归的父母、望兄回的姐妹希望落空,有多少热血青年再也回不到家乡的青山绿水旁。
那时候童小鹏就暗下决心:打完胜仗,我会回来的。尽管这一回就是半辈子时光。 毛泽东调他来当秘书,却被叶子龙“利用”,做了他4个月秘书 “1936年8月6日,杨(尚昆)主任、陆(定一)部长来组织写《长征记》,并带有毛主席、杨主任署名的征文信与《长征记》大纲。
据说《长征记》编成后给洋人带出去印售,募捐来的钱,购买飞机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