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俨将军:严复后人驻守西沙
西沙群岛曾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最美的海岛”。绿树银滩,碧海波涛,这片人迹罕至岛屿,自古以来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商船来来往往,满载着陶瓷、丝绸、香料从此路过。西沙群岛作为南中国海的中北部心脏地带,这里长年有官兵驻守。
陪伴他们的有美景,也有岛上艰苦的环境,和难以避免的孤独。海军少将陈俨,曾驻守南海岛屿10年,他用他的相机和笔记录下这片岛屿上,军营生活的吉光片羽。这些充满温度的照片与文字,成为了关于西沙的温情记忆。
杨锦麟曾在《南方人物周刊》的一篇特稿中这样描写陈俨:“陈俨是一个善于语言调度和鼓动的人,出口能成章,即使是那些原本枯燥的政治条规和术语,他也能用生动的话语加以表达,这种毫不做作的流畅话语,充满激情,极具煽情性和感染力。
”“为人谦和、宽厚且包容,没有一点官架子,也没有一点官僚气,这在当下已经很不容易了,竟还有经济学博士学位,呵呵,这家伙还真不简单。我对现代军人曾经的认识和理解的误区,在和陈俨接触和认识之后,应该说有了明显改观。
”这样一个侠骨柔肠的军人,在坚守中攫取温情片段,也在刚性十足的军旅生活中依旧保持着幽默与平易近人。谈及“君子”,或许在大关节处敢担当,见人性者,即可谓之君子。
今年,陈俨将自己的小说集结出版。他的老友杨锦麟为他作序。拙见摘录杨锦麟为陈俨新书《大奔袭》所作的这篇序言——《写出军营里的人性》,带大家去了解这位平易近人,而又侠骨柔肠的将军,以及他温情平实的笔触。
陈俨将军的小说结集出版,我是它的第一位读者。我与陈俨结缘于西沙永兴岛。其时,我参与的《走读大中华》摄制组走进西沙。当天下午,在陈俨担任主讲的西沙简介会上,我借着酒意闹场,“痛斥”我们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过软”,让陈俨精心准备的简报数度被打断。
陈俨始终面带微笑,带着一点揶揄的眼神望着耍酒疯的我——我们就这样相识。而之后几天的交流互动,我们对彼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遂成老友,至今仍保持着“淡如水”的友谊。
陈俨是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严复的后代(陈俨母亲严以英是严复的侄孙女),父辈也是军人,血液里流淌着军人的精气神,也有着大海蓝色基因的传承。他一九六九年参军,从士兵做起,完成了从士兵到将军的历练。
恢复高考之后,他凭着小学学历,考上大学,并成为全军第一名国防经济学博士。他在军队院校从事教学科研,也在西沙等海岛驻守十余年,亦是海军亚丁湾第五护航编队政委。军旅生涯履历完整。- 周勇/摄 -我和他的接触过程中,对他的才华横溢,以及为人处事的坚毅谦虚,一直存有良好印象。
我一直以为陈俨和他的战友们,都是新中国海军里的佼佼者,代表着中国现代军人在改革开放年代的新形象。军队需要他这样优秀的人才,却不料他在将近六十岁之际选择了退休。
我虽然感到有点惋惜,但我很快就能理解他“激流勇退”的原因,并由衷敬佩他的选择。- 江宛柳/摄 -陈俨是优秀的职业军人。四十多年的从军生涯,亲历过老山轮战,参加过抗洪救灾,上过军校讲台,守过边疆海岛,参加过亚丁湾护航。
我知道他在军队政治工作领域里的建树,也近距离感受到这位资深军人的侠骨柔肠。- 陈俨摄影作品 -我欣赏和领略过他摄影作品的精彩,却未曾想到,这位集经济学博士、高等院校教授、摄影家及军队高级将领于一身的陈俨,居然还喜欢码字,写起小说、诗歌、剧本,也还真像回事。
陈俨收入这部书的小说,创作的题材绝大多数是围绕军旅生涯而展开,笔下的主人公多半是军人和军人的各种社会关系。
他的行文风格和他的为人处事一样,不做作不夸张不巧饰不华丽,娓娓说去,淡淡道来,有一点“白洋淀派”的风格,且多有神来之笔的喜出望外。我读他写的小说,竟会被其中的章节片段场景情节感动得热泪盈眶,数度哽咽,而难以自持。
描写军旅生涯的小说诗歌戏剧影视作品不绝于缕,总会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刻意凸显“高大上”的诸多作品,总会给人一种似曾相见的印象,这是文学创作里最忌讳的同质化。我不能说陈俨的小说创作笔法功力已近炉火纯青水平,但最为难得的是,他写出了军人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人性。
正是这一种对人性的刻画,才使得他的小说以及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鲜活而充满动感。就好像是我们身边所熟悉的朋友同学亲人故旧一样,是可以被触摸的,拥抱的,亲近的。
展现的不只是文字的流畅优美,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大写的人,撑起了陈俨笔下所有军人形象的一片天地,这是陈俨小说集与坊间那些粗制滥造,匆匆行笔,打着各种名号行走江湖的文字的大不同。
我们可以从中读出作者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他一以贯之的坚持和态度立场。- 陈俨摄影作品 -我郑重推荐这本小说集,不是因为我与作者是多年惺惺相惜的老友,而是因为我们的军旅作品,能写出点人味的,能凸显人性的,能在字里行间唤醒良知的,实在还太少。
陈俨的小说集,提供了一个更加近距离了解观察军人风采的视角,我希望这部小说集能热卖,能口碑相传,甚至能成为优秀影视作品的范本。是为序。陈 俨难以准确界定的海军少将 14岁跟着大院孩子一起当兵,东北华北野战军16年,军校教书14年,驻守西沙等南海岛屿10年……从写信都要妈妈批改错别字的小学文化,到成为我国第一个国防经济学博士……老山前线上一枚哑弹落在他的猫耳洞顶上,西沙1000多官兵他都能叫得出名字,亚丁湾护航中他关心每一个战士能否洗上热水澡,带领战士们学外语……他是严复的后人,风骨里透着坚毅和儒雅的基因……他玩摄影47年,拒绝糖水片,西沙每一个士兵都是他镜头里的主角……他是演讲高手,一个故事把杨锦麟先生讲得老泪纵横……他体力惊人,记忆力过人,精力无限……人生沙漏倒过来流一遍他选择从写小说开始,《大奔袭》就是第一粒沙子。
书中早年东北军营之中,他还是“嘴上没毛”的小陈。
书中的周股长、老桑、老师长、樊红……他们确有其人,他们真实的命运也如书写般离奇,24小时256华里不可思议的大奔袭纪录现在也还真的在陈俨和他的战友脚下。书中描写的军人和你想的不一样,和电影里的英雄也不一样。他们有恻隐之心,会犯错,会怕,会疼,他们可能没有勋章,但是有血有肉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