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明太极拳 庞明:太极拳系列讲座之一四 摘录

2017-09-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庞明老师讲座录像?太极拳之四摘录 上面不许绷劲,呼吸要长一点,这样每个呼吸,一吸,用力使劲缩,锻炼会阴肌和大腿根的力量.你看仰卧起坐时,躺下一起来,里边不是有几块肌肉嘛,腰大肌.腰方肌,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大腿根用力,一方面加强了会阴的力量,这本身也是一个练精化气的过程,同时,当你练完之后,把手使劲向上撑,使劲一撑,气也跟着上来,这样就把精气升起来.这个坐呢,如果有时间,不困就多坐会儿.坐两个小时不难受,就多坐会儿.这样耗一耗,这是基础,内在气化的基础.开内窍,把命门内窍打开,这是个基础.附录

庞明老师讲座录像?太极拳之四摘录 上面不许绷劲,呼吸要长一点,这样每个呼吸,一吸,用力使劲缩,锻炼会阴肌和大腿根的力量。你看仰卧起坐时,躺下一起来,里边不是有几块肌肉嘛,腰大肌、腰方肌,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大腿根用力,一方面加强了会阴的力量,这本身也是一个练精化气的过程,同时,当你练完之后,把手使劲向上撑,使劲一撑,气也跟着上来,这样就把精气升起来。这个坐呢,如果有时间,不困就多坐会儿。坐两个小时不难受,就多坐会儿。这样耗一耗,这是基础,内在气化的基础。开内窍,把命门内窍打开,这是个基础。

附录 四、与松腰法相关的解剖学知识 一、骨学 (一)脊柱 脊柱位于背部得正中,由 24 块椎骨、骶骨、尾骨借软骨、韧带和关节连结而成。 1、椎骨的连结 (1)椎体间的连结:相邻椎体之间借椎间盘、前纵韧带相连结。

1)椎间盘:相邻两个椎体间借纤维软骨牢固地连结。盘的中央部分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称髓核,是胚胎时脊索的遗迹;盘的周围部分,是无数层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组成的纤维环,富于坚韧性,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

椎间盘坚韧,又富弹性,在承受压力时被压缩,除去压力后复原,具有“弹簧垫”缓冲震荡的作用。椎间盘还允许脊柱做少量的屈伸和侧屈等运动。当脊柱向前弯曲时,椎间盘的前份被挤压变薄,后份增厚伸直时又恢复原状。

脊柱各部的椎间盘厚薄不同,脊柱胸段最薄,颈部和腰部则相对较厚,所以活动度大。纤维环前厚后薄,故在腰椎间盘损伤、纤维环破裂及脊椎体时髓核容易从后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可产生压迫脊神经的症状。

2)前纵韧带:位于椎体的前面,很坚韧,上至枕骨大孔前缘,下达第 1 或第 2 骶椎体,紧贴在椎体前面,并与椎间盘及椎体边缘牢固连结。前纵韧带有防止脊柱过伸和椎间 盘向前脱出的作用。 3)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后面,细而坚韧,起自枢椎向上与覆盖枢椎体的覆膜相续,向 下达骶管,它有限制脊柱过分前屈的作用。

(2)椎弓间的连结: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称黄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黄韧带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分前屈的作用。

连结胸、腰、骶椎各棘突尖之间的纵行韧带,称棘上韧带,能限制脊柱过屈。连结颈椎棘突尖并向后扩展成板状的韧带,称项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向上附着于枕外隆凸及枕外嵴,向下续棘上韧带。相邻棘突之间有棘间韧带,前接黄韧带,后接棘上韧带和项韧带。

位于横突间的称横突间韧带。有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的关节,称关节突关节,属于平面关节,两椎骨之间可做轻微运动。 2、脊柱的整体观和运动 成人脊柱长约 70cm,女性略短,其长度可因姿势不同而略有差异,长期静卧与站立 后相比,一般可差 2~3cm,这是由于站立时椎间盘配挤压缩所致。

所有椎间盘的总厚度约占脊柱全长的 1/4。老年人因椎间盘变薄,骨质萎缩,脊柱也可以变短。

从前方观察脊柱,可见椎体的宽度,从上而下逐渐加宽,到骶骨上份为最宽,这与重 力的承担不断增有关。耳状面以下重力经髋骨传至下肢骨、骶骨和尾骨,已无承重意义,故体积亦迅速缩小。

正常人的脊柱有轻度的侧屈,惯用右手的人,脊柱上部略凸向右侧,下部则代偿性地略凸向左侧。 从后方观察脊柱,棘突于全长形成纵嵴,其两侧各有一纵行的背侧沟,容纳背部的深层肌。颈椎棘突短,近水平位。胸椎棘突长,较倾斜,彼此重叠。

腰椎棘突有趋于水平位。 从侧方观察脊柱,可见颈、胸、腰、骶 4 个生理性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脊柱的弯曲使脊柱更加具有弹性,可减轻震荡,从而对脑和胸腹脏器有保护作用。

脊柱的弯曲还与人体重心的维持有关。在胚胎时,脊柱只有一个凸向后的背曲,当婴儿开始抬头时出现颈曲,幼儿开始坐和站时出现腰曲,保留的背曲即为胸曲和骶曲。 脊柱除支持身体,保护脊髓外,还有很大的运动功能,相邻椎骨间的连结时稳固的,运动范围很小,但整个脊柱的运动范围变得很大。

脊柱可作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运动。脊柱各部运动性质和范围,主要取决于关节凸关节免得方向和形状,椎间盘的厚度、韧带的位置及厚薄等。

在颈部,颈椎关节突的关节面为倾斜的平面,椎间盘较厚,故可作上述各种运动,运动幅度也较大。胸椎与肋骨连结,椎间盘较薄,关节突的关节面呈冠状位,棘突呈叠瓦状,这些因素均限制了胸椎的运动,特别是中胸部的运动幅度更小。

在腰部,由于椎间盘很厚,故运动较灵活,但关节突近于矢状位,限制了它的旋转运动。由于颈、腰的运动较为灵活,故损伤多见于颈、腰部。 二、肌学 (一)背肌 为位于躯干后面肌群。数目众多,分层排列,可分为浅、深两群。

浅群主要为阔肌,如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它们起自己主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深群位于棘突两侧的脊柱沟内,可分为数层;浅层是长肌,其中竖脊肌是主要的;深层为节段性比较明显的短肌,能运动相邻的椎骨,也能加强椎骨见得连结。

1、斜方肌 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为三角形的阔肌,左右两侧合在一起呈斜方形,起自上项 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 7 颈椎和全部的胸椎棘突,上部的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的平 行向外,下部的斜向外上方,止于锁骨的外侧 1/3 部分,肩峰及肩胛冈。

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 2、背阔肌 为全身最大的扁阔肌,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以腱膜起自下 6 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等处,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结 节沟底。

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 3、肩胛提肌 位于颈部两侧、斜方肌的深面,起自上 4 个颈椎的横突,止于肩胛骨的上角。

作用:上提肩胛骨。 4、竖脊肌(又称骶棘肌) 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居上述四肌的深 部,充填于棘突与肌角之间的深沟内,以一总的肌腱及肌束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的后部及胸腰筋膜。

肌束向上,在腰部开始分为三个纵形的肌柱,外侧者叫髂肋肌,中间者叫最长肌,内侧者称为棘肌,每个部分自下而上又分为三部。

髂肋肌:位于最外侧,自下而上分为三部:腰髂肋肌、胸髂肋肌和颈髂肋肌,这三部分肌互相重叠。腰髂肋肌起自骶棘肌的总腱,肌纤维向上,借许多腱束止于下 6 个肋骨肋 角的下缘。同样,胸髂肋肌起自腰髂肋肌在下 6 个肋骨角的止点的内侧,向上分别止于上 6 个肋骨角的下缘。

颈髂肋肌起自胸髂肋肌在上 6 个肋骨止点的内侧,止于第 4~6 颈椎横突的后结节。全肌虽然分为三部,但纤维互相重叠,外形上是一块肌肉。

此肌通过肋骨作用于脊柱,一侧收缩时,使躯干向同侧屈;两侧收缩时,则竖直躯干。髂肋肌受肌神经 (C8~L1)后支支配。 最长肌:在髂肋肌的内侧,自下而上也分为三部:即胸最长肌、颈最长肌和头最长 肌。

除起于总腱外,还起于全部胸椎和第 5~7 颈椎横突,止于全部胸椎横突和其附近的肋骨,上部颈椎横突和颞骨乳突。一侧收缩时,使脊柱向同侧屈曲;两侧收缩时,能竖直躯干。胸和颈最长肌受脊神经(C4~L5)后支支配,头最长肌受脊神经(C1~L4)支配。

棘肌:在最长肌的内侧,紧贴棘突的两侧,较上述二肌薄弱,又分为胸棘肌、颈棘肌和头棘肌。前者位于胸背面的中部,起自总腱和下部胸椎棘突,肌束一般越过 1~2 各棘突,抵止于上部胸椎棘突;颈棘肌和头棘肌较胸棘肌尤为弱小,位于颈部。

胸棘肌伸脊柱 胸段;项棘肌和头棘肌肾脊柱颈段。棘肌受脊神经(th2~L1)后支支配。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事情有利的审计,对保持人体直立姿势有重要意义。

竖脊肌深部为短肌,有明显的节段性,连于相邻两个椎骨或数个椎骨之间,加强椎骨 之间的连结和脊柱运动的灵活性。 (二)腹肌 1、腹外斜肌 腹外斜肌位于胸下部和腹部的外侧皮下,为腹肌中最宽大的阔肌。

外半部是肌腹,呈 长方形;内半部是腱膜。此肌遮盖胸阔下部及腹内斜肌。以 8 个肌齿起自第 5~12 肋骨的外面,上部肌齿与前锯肌肌齿交错;下部肌齿与背阔肌肌齿交错。肌纤维与肋间外肌方向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在种系发生上,肋间外肌与腹外斜肌同源之故(肋间肌随着下部肋骨的消失,彼此愈合而形成腹外斜肌)。

肌纤维向前下方,后下部的肌纤维止于髂嵴前部的外唇;前上部的肌纤维向前下方,在半月线以内和髂前上棘高度以下,移形于宽阔的腱膜。

该腱膜的下缘增厚成为腹股沟韧带,紧张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腹外斜肌腱膜在腹股沟韧带内侧端,即耻骨结节的外上方纤维裂开,形成一个三角形的裂孔。裂孔的内上方的纤维束,止于耻骨联合的前面,叫内侧脚;外下方的纤维束止于耻骨结节,叫外侧脚。

裂孔的外上方两脚之间,借由腹股沟韧带分散来的弓形纤维组织来连结。此弓形纤维叫脚间纤维。另外,从外侧脚附着处分出部分腱纤维,弯曲斜向内上方,经过精索的后方,形成反转韧带,移行于腹直肌鞘前壁。

腹外斜肌受下六对胸神经的前支支配。 2、膈 膈为圆顶形宽阔的薄肌,中央为腱性部分,周围为肌性部分。介于胸腹腔之间,构成 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

此肌起自胸廓下口的周围,前自胸骨剑突,两侧为肋软骨,后至腰椎,肌纤维向中央移形于中心腱。其上有大血管(主动脉和下腔静脉)、食管、交感神经干和迷走神经(第Ⅹ对脑神经)穿过。 膈的起点分为三部分:即腰部、肋部及胸骨部。

腰部:以左脚和右脚起自上 3~4 个腰椎体及最下一对肋骨,另外还起自内侧弓状韧带和外侧弓状韧带。按其位置又可分为内侧脚、中间脚和外侧脚。 内侧脚为三脚中最坚强且最长者,左右不对称,右侧较长,以肌腱起自上位四个腰椎体前面(其纤维移形于前纵韧带);左侧较短,起自上位三个腰锥体的前面。

两侧内侧脚的腱纤维组织自第二腰椎开始向上逐渐为肌组织所代替,只在脚的内侧缘仍保留着腱纤维组织。两侧的内侧脚向上在第一腰椎及第 12 胸椎处,从腹腔干起点上方跨过腹主动脉的前面,相互交错会合而成一伸长的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及胸导管通过其中。

孔的边缘为腱纤维性结构,故膈收缩时,不会压迫通过这里的血管。两脚的部分肌束于交错后又向上方分开,于正中线偏左侧近中心腱的后缘处,又围成一孔,为食管裂孔,孔内通过食管及迷走神经。

中间脚较内侧脚薄弱,起自第二腰锥体的侧面,与内侧脚之间隔以裂隙,隙间通过内脏大神经。

此外右侧隙还通过奇静脉;左侧隙内通过半奇静脉。 外侧脚最弱,但较宽,与中间脚之间隔以交感干,肌纤维起自两个腱弓,即内侧内侧弓状韧带和外侧弓状韧带。内侧弓状韧带横跨腰大肌前面,为腰大肌筋膜增厚而成,紧张于第一腰椎体侧及第二腰椎横突尖之间。

外侧弓状韧带跨过腰方肌前面,为腰方肌筋膜增厚而成,紧张于第二腰椎横突尖于第 12 肋骨中部之间。 肋部:为隔之最广大的起点,以多数肌齿起自下位 6 个肋软骨的内面(最下部数肌齿起于肋骨),其肌齿于腹横肌的肌齿相互交错,肌纤维自各个方面中心腱的侧缘及前缘。

胸骨部:由两个小束构成,起自剑突后面,两束之间于正中线上有一不明显的裂隙。介于上述三部分起点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小空隙,是为薄弱区,空隙的尖端指向中心腱,底向周围。

例如,在胸骨部与肋部起点之间的小空隙叫胸肋三角,在腰部外侧脚与肋部之间的小空隙叫腰肋三角。这些空隙处于胸腹腔仅隔以两层浆膜(即胸膜和腹膜), 所以比较薄弱,是膈疝容易发生的部位。

中心腱:位于隔的中央,形如“凸”字形,分为前叶及两侧叶,为一光亮而坚韧的腱 纤维组织性腱膜,由腱纤维束错综复杂交织而成。这些腱纤维束一部分是独立存在的,一部分与来自各方面的肌纤维束相延续。

在右叶与前叶交界外有腔静脉孔,其中通过下腔静脉。 膈为呼吸肌,收缩时其圆顶稍微扁平而下降约 1~3cm(主要活动部分为膈的周围部分,其中心腱部分变化不大),使胸腔扩大,帮助吸气。

膈的顶部在驰缓时升高,胸腔容积因而缩小,帮助呼气。它与腹肌共同收缩时可以增加腹压。 (三)大腿肌 大腿肌位于股骨周围,可分为前群、内侧群和后群。 1、前群 前群有缝匠肌和骨四头肌。 (1)缝匠肌 使全身最长的肌,呈扁带状,起于髂前上棘,经大腿的前面转向内侧,止于胫骨上端 的内侧面。

作用:屈髋关节和屈膝关节,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2)股四头肌 使全身体积最大的肌,由四个头即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

股直肌 位于大腿的前面,起自髂前下棘,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外侧唇;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在股内、侧肌之间,起自股骨体的前面。四个头向下形成一个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继而下延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作用:是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还有屈髋关节的作用。 2、内侧群 共有 5 块,位于大腿的内侧,分层排列。浅层自外侧向内侧又耻骨肌、长收肌、和骨薄肌。在耻骨和长收肌的深面,为短收肌。

在上述肌的深面有一块呈三角形的宽而厚的大收肌。内侧群肌均起自闭孔周围的耻骨支、坐骨支和坐骨结节等骨面,除骨薄肌止于胫骨上 端的内侧以外,其它各肌都止于股骨粗线,大收肌尚有一个腱止于股骨内上髁上方的收肌结节,此腱与股骨之间有一个裂孔,称为收肌腱裂孔,有大血管通过。

作用:主要使髋关节内收。 3、后群 位于大腿的后面,共有 3 块肌肉。 (1)股二头肌位于股后的外侧,有长、短两个头。

长头起自坐骨结节,断头起自股骨 粗线,两头合并后,以长腱止于腓骨头。 (2)半腱肌位于股后的内侧,肌腱细长,几乎占肌的一半。与股二头肌长头一起起自 坐骨结节,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 (3)半膜肌在半腱肌的深面,以扁薄得腱膜起自坐骨结节,此薄腱膜几乎占全长的一 半,肌的下端以腱止于胫骨内侧髁的后面。

作用:后群三块肌可以屈膝关节,伸髋关节。屈膝时骨二头肌可以使小腿外旋,而半 腱肌及半膜肌则使小腿旋内。

(四)下肢肌 1、腰大肌 在脊柱部两侧,呈纺锤形,上部于腰方肌的内侧,中部居髂肌的内侧。起自第十二胸 椎体、上 4 个腰椎体和椎间盘的侧面,以及全部腰椎横突。肌束向下逐渐集中,联合髂肌的内侧部,形成一个肌腱,穿过腹股沟韧带的肌腔隙,贴于髂耻隆起的前面及髋关节囊的钱内侧面下行,止于股骨小转子。

此肌与髋关节囊之间,有一个很大的滑膜囊,称为髂耻囊。此囊常于髋关节相通,故髋关节囊感染时其脓液可蔓延到此囊。

此肌收缩时,可屈大腿并外旋,当大腿固定时,则屈脊柱腰段而使躯干前屈。腰大肌受腰丛的肌支(th12、 L1~L4)支配。 2、臀大肌 几乎占据整个臀部皮下,与臀部皮下脂肪组织共同形成臀部凸隆的外形,为一不规则 的四方形的扁肌,较厚,覆盖臀中肌的后部级其他臀肌的全部(阔筋膜张肌除外)。

此肌以广泛的短腱起自髂后上棘到尾骨尖之间的部位,计有臀后线以后的髂骨背面,髂骨下部和尾骨的背面以及两骨之间的韧带、胸腰筋膜和骶结节韧带,肌纤维平行斜向外下方,至股骨上部,止点有二,上部(大部分)移形于髂胫束的深面;下部(小部分)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

该肌在跨过股骨大转子外面时,已被腱膜替代,在此腱膜与大转子之间,有一个很大的臀大肌转子囊,该囊的下方还有数个小滑膜囊(约 2~3 个),均位于臀肌粗隆附近与臀大肌肌腱之间,这些滑膜囊均称为臀肌股骨囊。

臀大肌与坐骨结节之间往往有臀大肌坐骨囊。当身体站立时,该肌遮盖坐骨结节,但当坐下时,则后者不被遮盖,从这一点也可以说明肌纤维是不能经受长期挤压的。

此肌收缩时,可伸大腿,并稍作旋外,当大腿固定时,则使骨盆向后倾斜,维持身体直立姿势,臀大肌受臀下神经(骶丛 L5、S1、 S2)支配。

(五)会阴的局部解剖(会阴肌) 1、概述 会阴是指封闭骨盆下扣的全部软组织。此区呈菱形。其境界:前为耻骨联合下缘,后 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坐骨和骶节结韧带。由两坐骨节结之间的连线可将会阴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位尿生殖三角,后部位肛门三角。

临床上,常将肛门和外生殖器之间的软组织称为会阴,即所谓狭义的会阴,在此皮肤深面,有一个腱性结构,称为会阴中心腱,有多个肌肉着。 2、会阴的层次结构 会阴的结构可分为前层和深层。

(1)会阴浅层会阴的浅层结构在尿生殖三角和肛门三角区基本相同,均由皮肤、浅筋 膜和浅层肌构成。 会阴的浅层肌位于浅筋膜的深方。在尿生殖三角内有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和坐骨 海绵体肌;在肛门三角内有肛门外括约肌。

(2)会阴深层会阴深层的主要结构为尿生殖膈和盆膈,两膈共同封闭整个骨盆。 1)尿生殖膈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二层筋膜间的横纹肌组成,位于尿生殖三角最深部,介乎于左、右耻骨、坐骨之间,男子有尿道膜部穿过,女子有尿道和阴道穿过。

尿生殖膈横纹肌中围绕尿道膜部者,称为尿道膜部括约肌,在女性,围绕尿道和阴道,则称为尿道阴道括约肌肉。 2)盆膈由盆膈上、下筋膜嵴二层筋膜腱的集体肌肉构成,位于肛门三角的深部,封闭 骨盆下口的大部分,其中央有直肠穿过。

肛提肌为一对宽而薄的肌,起自骨盆壁内面,左、右联合呈漏斗状,凸项下方。肛提肌与肛门直肠关系甚为密切的部分,称为耻骨直肠肌。

该肌起于耻骨的后面,左、右两者经直肠的两侧,至直肠后方互相连接,构成“U”形襻,围绕在直肠壶腹与肛管结合处,并有肌纤维止于肠管的侧壁和后壁。肛提肌为盆膈的主要部分,具有支托和固定盆内器官的作用,并能协助肛门内、外括约肌肉紧闭肛门,尤其是耻骨直肠肌对收缩肛门起着重要作用。

三、神经系 (一)神经系的区分神经系可分为中枢神经系和周围神经系。 (1)中枢神经系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

两者都含有躯体神经中枢和内 脏(植物)神经中枢。 (2)周围神经系包括与脑连接的脑神经(12 对)和与脊髓连接的脊神经(31 对)。两者都 含有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分布到皮肤和运动系;内脏(植物)神经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两种神经都有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纤维,分别由周围向中枢和有中枢向周围传递神经冲动。内脏运动纤维有根据其作用不同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二)脊髓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

脊髓上端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延髓连接,下端缩小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成年人圆锥末端平齐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平齐第三腰椎。由脊髓圆锥下端向下延为细长的终丝,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有稳定脊髓的作用。

终丝已无神经组织。 脊髓前、后表面正中线,各有一纵沟。前面的纵沟较深,称为前正中裂,后面的沟较浅,称为后正中沟。在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的两侧分别有成对的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在前、后外侧沟,均有成列的根丝出入。

有数个根丝组成神经根,前、后各 31 对根。在前外侧沟者,称为前根,有运动纤维组成。在后外侧沟者,称为后根,有感觉纤维组成。前、后根在椎间孔处组成脊神经。每一后根未与前根合并之前,形成一个膨大,即脊神经节,内含假单极神经元细胞体。

后根纤维即为此神经元的中枢突。 与每对脊神经前、后根丝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脊髓的一个节段,因此脊髓分为 31 个节段:即脊髓颈部(C)由 8 节段、脊髓胸部(T)有 12 节段、脊髓腰部(L)和脊髓骶部(S) 各有 5 节段,脊髓尾部(Co)1 节段。

脊髓全长粗细不等,由两个膨大部:上方的称为颈膨大,由此发出神经支配上肢;下方的称为腰骶膨大,发出神经至下肢。

膨大的形成是由于其内的神经细胞和纤维较多所致,它的进化发展与四肢的进化发展成正比。 在胚胎三个月以前,脊髓与脊柱等长,所有脊神经都平行伸向外出相应的椎间孔。从胚胎第四个月起,脊髓生长比椎管慢下来,而其头端连接脑处位置固定,结果脊髓相对缩短。

脊髓上部各节段与相应的椎体位置关系大致相当;但以下的脊髓节段益高于相应的椎骨,神经根也向下斜行至相应的椎间孔。腰骶尾段的前后根出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降围绕在终丝的周围,仿其形状称为马尾。在成人第 1 腰椎以下已无脊髓。

附录 五、易筋经?膜论 人之一生,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肉,共成其一身也。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

精气神无形之物也,筋骨肉有形之身也,必先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既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则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依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

设相违而不相依,则有形者亦化而无形矣。 故炼精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精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要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跟,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除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怨怒以损其气。

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能行于筋,串于膜,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筋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则筋膜泥而不能起,炼气而不炼筋膜,则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俟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膜皆腾起与筋齐坚,著于皮,固于肉,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又以炼气为主。

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认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亲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