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妻子 梁漱溟次子梁培恕讲述“最后的儒家”
昨日上午,文景艺文季“儒家的生活世界”论坛举行。梁漱溟次子、86岁高龄的梁培恕先生亲临现场做主题演讲,讲述梁漱溟这位“最后的儒家”。
梁培恕从梁漱溟的交友之道谈起,介绍了梁漱溟与伍庸伯和熊十力两位友人相识相知的往事,以及对二人所代表的两类不同的儒者的评价。梁漱溟与熊十力因写批评文章而见面,一见如故,交游讲习40余年;但对享有学界盛名,被视为现代新儒家开山的熊十力的思想,梁漱溟多有保留。
1961年,梁漱溟撰写了3万多字的长文《读熊著书后》,批评熊十力,认为“熊先生于儒学自是有所窥的,可惜止于有所窥而未曾登堂入室,却自恃聪明仿佛能知堂奥事”。
而对广东伍庸伯先生,梁漱溟则佩服有加,认为伍先生是“一个纯正的儒家、脚踏实地的儒家”。梁漱溟曾两度请求伍庸伯接受自己作学生,两度遭拒;后决意以传伍学为己任,费20年时间搜集资料撰写《伍庸伯先生传略》,并整理出版《伍庸伯先生礼记大学篇解说》。
梁培恕透露,梁漱溟之所以对熊、伍两位友人评价悬殊,源于梁漱溟对儒家的根本见解。梁漱溟认为,真学问总是产生在那些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有的实践中,而又来指导实践的。儒家孔门之学不尚空谈,是一种修己为人的人生实践之学,所谓哲学只是其道德生活的一种副产物而已。
以此来看熊、伍二位,熊十力先生不事修正实践,而好讲思想把戏;伍庸伯先生才是真正的言行一致、说一不二,“提得起,放得下”,真正能够在他的生命上自主自如,实践孔子的生活之学。
梁培恕说,伍庸伯、熊十力他都亲身接触过,两位先生的脾气非常不同,但和他们自己讲学的态度非常相似,与生俱来的气质果真作用于人生。再把父亲梁漱溟的气质算在内,就仿佛见到了三种对待儒学的态度。梁培恕向与会的嘉宾和读者请教,究竟什么是新儒家,这“新”指什么?父亲梁漱溟对儒家的态度属新还是有原教旨之嫌?
论坛嘉宾还包括清华大学国学院刘东教授、华东师大的刘擎和顾红亮教授、长期关注乡村建设的复旦吕新雨教授、对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作家止庵,他们从各自角度发表对儒家生活的见解。顾红亮教授评价梁漱溟先生是在行动当中的儒家,不是在书本当中的儒家,也不是一个意识形态化的儒家。
他分享了《梁漱溟日记》中的三个故事,认为,“梁先生对于一个好的践行大致有三个看法,第一要有好的思想,第二要有强烈的行动意向,第三在行动当中一定要有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