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诗集 诗人云集海南文昌 共寻当代诗歌的“海南表达”

2017-11-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7月28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新诗研究所.<新诗>丛刊等承办的首届"鲁能·山海天诗歌节"在文昌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知名诗人云集于此,进行采风创作,

7月28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新诗研究所、《新诗》丛刊等承办的首届“鲁能·山海天诗歌节”在文昌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知名诗人云集于此,进行采风创作,并拟以“当代诗如何发明了大海”为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海南日报记者徐晗溪

如果把1917年1月号《新青年》刊发胡适的白话诗作为中国新诗的起点,那么,新诗确实历经百年风雨。7月28日,首届山海天诗歌节在文昌市举行。此次诗歌雅集,受邀诗人有孙文波、臧棣、陈东东、谢笠知、一行、茱萸等,可以说是当代诗颇有成就的一次聚会。

中国新诗百年路程

新诗实践已近百年,但如何理解新诗的发生、文学性、成就,迄今都是很棘手的问题。诚如北京大学中国新诗所副所长、诗人臧棣所言,“最令人吃惊的是,在我们建构的现代知识谱系里,知识界在总体上对新诗的评价始终处于一种暧昧的观望态度之中。”

“新诗”这个独有的名称似乎就是对其现代性特性的一个声明。“我们没有新散文,没有新小说,也没有新戏剧,但却有新诗。”诗人西渡认为,新诗之“新”既表明它是现代性的产物,它直到现在没有把“新”这顶帽子摘去,又表明它还处在“现代性”的进程中。

从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他的一组白话诗起,中国新诗始终与时代进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变化是文学进程中必然会发生的,这是人类探求新事物的本能,也说明了诗歌在不同的历史进程寻找符合自己与时代关系的面貌有其必然性。”诗人孙文波说。

在他看来,这一百年来,中国新诗处于向前发展的态势。“从八十年代到现在,当代诗歌的最大成功在于处理题材的范围得到了扩大、诗人处理语言的能力均获得极大的提升,同时呈现出了对语言之于诗歌意义的多种认识,譬如对日常事物处理的常态化,以及对技艺复杂性的自觉探索。”

因此,举办此次雅集,不仅为了总结,更是为了开始。对诗人来说,诗歌才是检验诗人的唯一标准,而诗歌创作本身的实际成就,则是本次诗歌节诗人们的最大共同特质。

新诗拓展了现代汉语敏感度

为什么写诗?孙文波说,如果不写诗,我们便少了一种了解自我的方式,少了一种体会语言奥妙的机会,少了一种认识事物之美的渠道。“不写诗,我们真的就丧失了一种理解人类情感的意义,以及人类精神活动的神秘性质的技能。”

在他看来,写诗使我们获得了一种技能,让我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理解人与语言、人与事物、人与时间的关系。因而,在讨论诗歌的功能时,孙文波坦言,诗歌使人类精神活动变得更加细腻、更加微妙、更加精确。“这有点像过去的人们说诗歌可以陶冶性情一样,在对诗歌的追求中,能够使人对灵魂在人类的生活中意味着什么看得清晰一些,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

“诗教或许不仅仅意味着道德、伦理、行为规范的培养,更意味着一种对想象力的擢升、对感受力的濯洗、对表达力的激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副教授、诗人胡续冬认为,当代诗拓展了现代汉语的敏感度,为我们提供一种更多的想象。

也许,正如臧棣所言,“诗的使命,诗人的真正的责任便是,发现生活,发现存在”。

中国新诗需要“海南经验”

大海和关于大海的一切,一直都是中国诗歌中缺失的部分。7月30日上午,此次诗歌雅集召开新诗研讨会,以“‘大海啊,永远在重新开始’——当代诗如何发明了大海?”为探讨主题,意在讨论新诗中关于大海的描述和想象,以及大海如何影响了当代诗人的创作。

研讨会上,20余名诗人各抒己见,在此交流与碰撞,在南海之滨发出中国文学的声音。毕业于海南大学的诗人一行做最后总结发言,他认为,现代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海洋时代的到来一起发生的。

“你每次问我海的形状时,我都应该拎回两袋海水。这是海的形状,像一对眼睛;或者是眼睛看到的海的形状。”这是蒋浩诗作《海的形状》,也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描写大海的诗歌作品。在孙文波看来,如果在这次活动上,诗人能写一些有关海南的诗歌作品,不仅有利于海南新诗的发展,还会吸引更多的诗人来海南创作。

2015年,由洪子诚、奚密领衔,吴晓东、姜涛、冷霜等新诗研究者共同参与编写的《百年新诗选》出版,精选大陆和港澳台100年来的108位诗人,包括鲁迅、周作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卞之琳、余光中、郑愁予、北岛、多多、舒婷、王小妮、王家新、孙文波、肖开愚、黄灿然、海子、臧棣、西渡、蒋浩、韩博、胡续冬、蓝蓝、韩博等。

参与此次雅集的诗人有半数入选《百年新诗选》,其中,蒋浩是唯一入选的海南诗人。“新诗就是新思想,继承了传统,也改变着传统,希望大海会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全新视角,成为我们文学中未来的源头和母题。”此次诗歌雅集总策划、诗人蒋浩展望道。

许多与会诗人认为,“海”在中国当代诗人们的写作实践中,已经从一个“虚词”变成一个“实词”,并越来越深地进入诗歌经验的核心部分。而四面环海的海南岛,对海洋的耕耘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却并没有为具有强大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国诗歌注入异样的“海洋表达”,而这,无疑也是海南诗歌的机会——缺少了“海洋表达”的中国诗歌,是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