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胡国华 胡国华在广东省第二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组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在广东省第二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组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2011年3月24日,根据记录整理)
尊敬的黄华华省长,梁伟发常委,刘昆副省长,钟启权顾问,钟南山院士,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应急管理是政府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社会经济生活中,因天灾人祸等原因引起的突发事件,经常不期而至。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是政府工作经常要面对的一道难题,也是对政府能力的一种考验。
突发事件出现后,首先应在第一时间向媒体通报发生的情况,并随着事件发展、变化、结束,持续通报情况。不要也不必隐瞒情况。但是,在通报情况的同时,对舆论也必须做好引导。既要支持媒体搞好报道,也应对报道提出具体要求。要引导媒体客观、正确、冷静地进行报道,避免片面、夸张、渲染的报道,严禁炒作,严查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
以往,在突发事件出现后,我们有许多正确引导舆论的经验,但也存在因引导不够而出现的教训。这次日本因地震、海啸而出现核泄露,我们的媒体也进行了大量报道,全面、立体、多角度地报道了日本这次的突发事件,及它可能对世界和中国产生的影响。
报道的总体效果是好的,但也有值得总结的地方。日本地震灾害发生后,我国的媒体包括我省的媒体,派了不少记者到日本,发回了不少客观的报道。但是,有的报道也存在片面性。如,有的媒体其实没有到灾害现场,却在感慨日本人在灾害面前多么镇定,多么有秩序,多么克制。
有的媒体甚至还说日本人在灾害面前不会哭泣。有的媒体报道日本人排队购买或领取物品的情况时,除强调他们守纪律外,还特别提到他们素质是如何高,他们经过的地方,地上是如何没留下一张纸片。
进而与中国人比较,说中国人在这些方面是如何不如日本,有人在灾害面前哭得如何歇斯底里。网上不少人也根据这些报道发评论,谈感慨。有几天,中国人在灾害面前如何不如日本人的论调,甚至成了街谈巷议。
其实,这些报道是十分片面的。有些记者在日本的城市里只呆了几天,连灾区的边界也没到,目击了部分市民的表现,就在那里大发议论,是不负责任的,的确产生了误导读者的作用。到今天为止,人类在大自然的灾害面前,仍然显得十分脆弱。
没有一个国家的人能例外。遭灾较频繁的国家,人民见惯不惊是可能的,但在大灾面前也依然会惊慌。报道日本人,讲他们从小就受地震教育,有防灾常识,这点比中国人强,是客观的。讲日本人在灾害面前不哭泣,就十分片面可笑。人类在灾害面前悲伤哭泣,是正常表现,哪一个国家的人都不例外。只不过那些记者没到受灾现场,没有看到而已。这种先入为主、以偏盖全的报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当杜绝。
核泄露出现后,有些报道则显得不够冷静。很多记者缺少原子物理的基本常识,不知核爆炸为何物,也不知核辐射是怎么回事,就在渲染核爆炸的可怕,核辐射的危险。福岛核电站的爆炸,其实只是反应堆周围氢气的爆炸,它引起的辐射,也只是核原料暴露造成的。
真正意义上的核辐射,指的是核爆炸后产生的核尘埃漂散后带来的辐射。福岛的爆炸,不是核爆炸,它其实产生不了多少尘埃,因而也造成不了多少辐射。但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后,媒体就开始失去冷静,大谈核辐射的危险,并议论辐射会到哪里,会有多大危害。
有的进而大谈辐射会影响海水,海盐如何有可能被污染。有的媒体还出现了碘能防辐射,擦碘酒可防辐射等无稽之谈。这种舆论在坊间流传,结果在不少城市造成了抢购盐和碘酒的风潮。其实这些报道除了缺少常识外,也有失冷静。即便发生核爆炸,核尘埃也不可能对海水造成多大的危害,自然也不可能使盐辐射超标。它能造成的辐射,远远不如当今有些装修材料的辐射。
这些说明,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如何抓好舆论的引导,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至关重要。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就会引起群众的恐慌,加剧事态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应对措施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