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光反讽 天价教授李希光的自我悖反

2018-01-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因为主张网络实名制而闻名一时的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近日又被"围观".据<南都周刊>最新一期的报道,李希光被重庆的西南政法大学"柔性引进",据

因为主张网络实名制而闻名一时的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近日又被“围观”。据《南都周刊》最新一期的报道,李希光被重庆的西南政法大学“柔性引进”,据知情人士透露,“可以不来西政,但是论文要署西政的名”。

他在重庆渝北区拿到了一套240平方米左右的花园洋房,“房子相当于三层,下面一层是车库”,按每平方米1600元的成本价一次性付清,而附近的房价在每平方米7000元左右。此外,西政也会提供科研经费,“一个月拿1.5万-2万(元)是没有问题的”。

大学之间,教授“天价转会”已经不足为奇。这种现象既可以使学者和高校双向选择,又提高了学者待遇,值得鼓励。缺点是“天价”往往名不副实:一般是年薪10万元另加比房贷首付还要少的安家费和学者本来就应该拥有的科研经费。这让一些垄断行业的抄表工、收费员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原来“天价教授”那么廉价。

李希光的待遇,更接近“天价”标准。西南政法大学的“柔性引进”,似乎借鉴了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的讲座教授模式,受聘者无需到受聘高校全职工作。但是,两种模式又截然不同,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讲座教授每年在受聘高校一般工作3个月以上,因特殊原因,最少不得低于2个月;奖金为每人每月人民币1.5万元,按实际工作月支付。相比之下,西南政法大学对李希光的工作时间要求更低,支付的工作费用更高。

如果这是西南政法大学提高教授待遇,属于“制度创新”,值得推广。但李希光被天价“柔性引进”的消息,在网上引起很多批评的声音。这是因为批评者“仇富”吗?显然不是,批评者并不反对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批评多是指向李希光先生。

教育部对讲座教授的学术能力有如下要求:“学术造诣高深,在国际上本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成就。”李希光先生的学术能力是否符合或者超出这个标准,需要他的同行做出评议,这里不做评论。

对于专业以外的读者而言,李希光成名主要是因为两个观点:一个是“网络实名制”,另一个则是批评美国媒体“妖魔化中国”。1996年,李希光与其他学者合著《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书中的细节遭到质疑。陈明先生撰文《〈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的背后》,指出李希光甚至混淆了“外星人”和“外国人”——美国电影《独立日》讲述美国如何对抗入侵地球的“外星人”,保护人类文明;但在李希光笔下,这部电影的情节是在“美国式的爱国主义象征的背景”下,“用暴力杀死令人厌恶的外国人”。

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究竟是美国媒体“妖魔化中国”,还是中国学者“妖魔化美国”?

李希光最近获得关注的观点是对重庆“唱红打黑”的称赞,他特别指出“唱红”是“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效果。遗憾的是,李希光本人并没有贯彻“唱红”精神,非但没有艰苦朴素,反而有“贪图个人享受”之嫌。在我看来,他不仅不应该接受廉价花园洋房,还应该把北京的住宅捐献给西南政法大学,作为西政驻京办,这才符合他所宣扬的精神。

在《南都周刊》记者采访他时,他才突然想起艰苦朴素的精神,表示自己在美国,“电话费钱”,随后也未回复记者的短信。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即使“电话费钱”,李希光也以接受采访为宜,以避免自己被“妖魔化”。

我很希望《南都周刊》的报道有误,那样李希光先生就可以摆脱自相矛盾的批评。但即使如此,李希光依然有着很多不可理解的自我悖反之处。安替先生曾撰文指出李希光的英文论文主张信息自由流通,但是他的中文论文多是主张信息控制,仿佛Li Xiguang和李希光是两个人,互相反驳。

“天价教授”,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一位教授长期陷于“自我悖反”的状态,即使不是“天价”,也会遭到质疑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