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人品 周其仁:人民币国际化是汇改的副产品

2017-12-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2年3月9日下午,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北京大学国发院致福轩联合举办"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金融对外开放

2012年3月9日下午,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北京大学国发院致福轩联合举办“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金融对外开放政策”研讨会,两个机构研究人员就相关问题进行热烈研讨。以下是周其仁教授发言的主要内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

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当前热门话题有其历史背景。1994年汇率并轨曾导致当年外汇储备增长300亿美元,基础货币投放近3000亿人民币。和2005年汇改相比,1994年外汇占款增加只相应减少了央行再贷款的基础货币投放,没有物价上涨压力,出口和外汇储备增加令各方感到满意,因此1994年12月份朱镕基一次讲话认为汇率并轨是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重大成绩。

随着经常项顺差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剧增,外汇占款逐渐成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基本通道,国内通胀压力开始显现。国内学界最早注意到人民币升值问题的两家机构分别是国发院和社科院,余永定和宋国青当年都发表论文和报告,且观点一致地认为需要对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政策尽快进行调整。此观点决策层有所了解,但当时没有被采纳,直至2005年才开始调整人民币汇率。

此后人民币小幅升值过程中,伴随通胀压力不断加大,政府管制增加,国内经济失衡加剧。对国内流动性过剩,易纲有一个形象比喻:锅里、缸里和杯子里都满了。面对通胀,虽然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0%以上,发行央票回笼货币并多次加息,但仍无法有效控制货币供应。

由于缺乏有效的货币政策,决策层对经济过热只能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管,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出台措施,其代价是政府行政管制不减反增,商业银行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因此受到阻碍。

为了兼顾出口导向战略和减少国内通胀压力,央行提出要提高人民币贸易结算比例,鼓励人民币跨境结算、货币互换,也就是学界讨论的人民币国际化命题的背景和前身。对此,市场的反应很有意思。大陆金融机构认为由于缺乏回流机制,境外企业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很低,人民币贸易结算缺乏市场,开始反映比较冷淡。

香港的金融机构很积极,认为机会难得,有生意做。市场发展符合香港金融机构的预期,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回流机制不但没有减少外汇储备增加的压力,反而为市场提供了套利套汇的机会。只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人民币套利套汇的市场行为就不会停止。

改革没有路线图,很多改革只是副产品。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副产品,但这个副产品让上海人非常不高兴。从上海的政府到民间,有一种观点认为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央政府给香港送大礼,把金融中心机会让给香港。

压力总有释放机制。设想上海也开放离岸金融市场,套利套汇做大结果是什么?一个可能是离岸金融市场不成功,另一个可能是套利套汇的代价太大,套利套汇压力倒逼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加速,并将资本项开放提到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