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军歌 786名陕籍烈士谱写“秦军”抗战英勇之歌
“余将以血肉之躯报效国家,舍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与日寇血战到底!”卢沟桥事变后,三秦儿女慷慨盟誓。八年抗战,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秦军”抗日战争史上一曲英勇悲壮之歌。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陕西省档案馆,找到了一份《抗战阵亡名单》。尽管原件已经被封存,不能再查阅,但通过厚达97页的影印本,一个个浴血奋战之三秦儿女的形象还是被真实的呈现出来……
这份来自陕西省民政厅的《陕西抗战伤亡官民褒恤状况调查表》,详细记录了从1941年到1943年间,当时陕西省所辖的长安县、礼泉县、旬阳县、乾县、柞水、宁陕县等30个县中,牺牲于抗日战场的人员名单及褒恤状况。在这一张张竖排的调查表中,用毛笔填写着伤亡官兵的姓名、年龄、籍贯、抗敌伤亡经过情形及褒恤状况,记者粗略数了一下,一共786人。
刘西顺、孙源禄、陈如英、郭克让、李华强……这些陌生的名字,来自陕西的各个地方,牺牲时他们中最小的只有15岁。可以想象,这些当时还只是十几岁的娃娃,在民族危难之时,硬是扛起了比自己短不了多少的步枪,在血与火的前线摸爬滚打,与日寇进行着殊死搏杀。
根据档案记载,台儿庄战役、淞沪抗战、鄂北会战、豫西会战等著名战役中,都有陕西籍将士牺牲。不过,最集中、最惨烈的,恐怕还是中条山战役。几十名烈士“抗敌伤亡经过情形”一栏中都写着“中条山阵亡”。1938年7月的一个夜晚,3万多名陕西籍将士主动请缨渡过黄河,参加抵抗日军侵入大西北的中条山战役。
最终,3000多名陕西籍的国民军第四集团军的官兵弹尽粮绝,被日军包围后,不愿被俘受辱而投河的壮举,也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最强音符之一。
在档案中,记者看到了一条记录“冯汉英,98军上校团长,在山西中条山作战,因全团覆没被敌俘虏,但气志终不屈,终被敌所杀。”冯汉英牺牲时是45岁,是《陕西抗战伤亡官民褒恤状况调查表》记载的所有烈士中年龄最大的。
链接
中条山战役作为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为了阻止日军进攻,陕西籍爱国名将杨虎城将军带领由西北军改编的第四集团军陆续进入中条山进行防守。
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日军集结重兵,向中条山先后发起了十多次大型进攻,均被以第四集团军为主力的防守部队击退。这次战役相当惨烈,中国军队牺牲被俘近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