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鹰华润 陈鹰:华润置地的"夺地"高手

2018-03-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8月1日,北京清河地块土地拍卖场上的激烈争夺再次让陈鹰成为焦点.北京华润新镇置业有限公司(简称华润置地)与顺驰公司就清河地块经过一番"苦战"后,以25亿6千5百

8月1日,北京清河地块土地拍卖场上的激烈争夺再次让陈鹰成为焦点。北京华润新镇置业有限公司(简称华润置地)与顺驰公司就清河地块经过一番"苦战"后,以25亿6千5百万元人民币胜出。

"我们是在预算之内拿到这个项目的。"第二天,华润置地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鹰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依然保持着拿地之后的喜悦。

战略性技巧"在所有的竞争对手中,我们做的工作是最充分的,投入的精力也是最多的。"陈鹰向记者介绍,华润置地经过了100多天的周密调研最终得出了这个地块的最高价格,并在三个多月前就开始了实体操作。

"这个价格在预算之内。"陈鹰不愿透露对这块地评估的最高地价,只是一再强调,该项目的预算是基于公司对自住消费群体真正的需求和他们愿意接受的价格,并按照公司的经营指标的要求算出来的预算。"这个预算不含有赌博的成分,也不含有虚拟判断的成分,是一个真实的预算。"然而,就连"拿地黑马"顺驰最后都"败下阵来",业内人士不禁要问,华润置地这块地的价格是不是太高了。

在专访中,陈鹰表示,这个项目是一个综合开发项目,不是住宅项目,综合开发要求对于商业、体育等设施,要有非常好的开发设想和后续能力,"我们认为依托华润集团,以及华润置地操作项目的经验,我们可以非常好的操作这个综合项目。

"据了解,从华润置地本身的实力来看,100亿的资产,在国内地产上市公司里面是非常少的,香港上市的背景也使得华润置地国际融资渠道比较畅通。而华润置地内部,就连最基层的员工都知道,华润集团在内地的目标就是要用五年的时间再造一个资产为700亿的华润。集团背景也让华润置地更加从容。

不得不承认,正是由于这是一个资本为王的时代,在土地拍卖场上才会上演如此激烈的一幕。

华润没有地荒"因为宏观调控,企业都比较冷静,现实地看待房价和地价,所以在这个时候的预算是最真实的,而此时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也是拿地的最好时机。"陈鹰说,华润置地并不是业界所传言的那样没有可供开发的土地了。

"华润置地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要达到近80亿的销售额,北京公司将会占到其中的二分之一。"陈鹰说,这个目标一定是要有一些土地储备加以匹配的。

"华润置地全国的土地储备有300多万平方米。在北京,正在运作的4个项目都有后期,凤凰城一共70万平方米,我们开工的是第三期,有6个楼座,除此以外还有2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也在凤凰城的边上。"陈鹰说,"加上翡翠城后期的土地,华润置地的土地储备面积已经可以保持两年的开发量。"除此之外,华润置地在西城区、昌平区的土地储备已经进入早期开发阶段。华润置地在北京的土地储备井然有序,基本完成了市场布局。

据了解,华润置地除了北京之外,还在上海、武汉、成都、合肥有开发项目。"成都和上海是2002年完成布局的,武汉和合肥是在2003年和去年的下半年分别拿到的。""华润置地是一个战略导向的企业,而不是机会导向。

"陈鹰说,华润置地一定不是为了拿地而拿地,"我们的土地储备战略包括全国扩张战略都是基于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判断,并按照我们的战略产品线,有计划、有步骤的去拿。"陈鹰强调,在没有地的时候急着去拿地,或者做自己不熟悉的产品和没有把握的产品,是地产公司的大忌。

"第一要符合我们的战略发展目标,拿地节奏要和战略发展目标相匹配;第二,客户群体、产品形式要和既定的产品形式吻合。"在陈鹰眼里,这两个标准是不可逾越的。

据了解,华润置地对清河地块的开发时间表已经出炉:分三期开发,每期在20万平米左右,预计在2008年之前运作完毕。

柴志坤:"学生脸"的董事长

1996年,当28岁的柴志坤初任北京天鸿宝润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鸿宝润)董事长之后视察工地时,有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竟将他误认为是刚分来的大学生。的确,按照以往的经验判断,人们很难想象在不免有些老气横秋的国有企业里,会有这样一位"学生脸"的董事长。

就这样,从当初的天鸿宝润发展到如今的天鸿有限,柴志坤在董事长的位子上一坐就是9年。

"年轻的老同志",熟悉柴志坤的人都这样称呼他。

成长如同房地产行业这几年的迅速崛起一样,柴志坤也在迅速成长:从1991年刚出校门便进入天鸿集团的暖通工程师,到天鸿集团旗下子公司的董事长,柴志坤走完这段路,只用了五年时间。1996年7月,他牵头组织和参与了北京宝润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并受天鸿集团公司委派,担任北京宝润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党支部书记。

"当时领导起用年轻人的力度还是很大的",柴志坤认为是行业快速发展的特点给了他这样的年轻人机会。在宝润公司组建初始,其管理团队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

柴志坤带领着天鸿宝润这支年轻的队伍,突破当时的普通住宅设计规范,重新定义了居住空间的使用功能,成功地开发了东花市小区、南磨房小区、双龙南里小区。

随后的2000、2001两年间,天鸿宝润开始实施品牌战略,并采用全新营销理念开发建设了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的东润枫景小区以及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的"万象新天"两个大盘项目。

就在不断的地产实践过程中,柴志坤还建立并完善了公司的管理系统。1998年天鸿宝润改组为集团控股及法人、公司内部职工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12月,天鸿有限在天鸿宝润的基础上改制组建,成为了由职工持股会控股的新型房地产公司。

为了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新阵地,柴志坤在立足于北京的基础上,开始积极开拓京外市场。2004年,在上海市政府中低价居住区建设项目"南汇区康桥镇2号地"的招标中,天鸿有限力挫多家名列上海50强的企业,一举中标,承接了该项目18万平米的住宅建设。

在与柴志坤共同成长的短短九年间,天鸿有限累计投资额已达40亿元,累计竣工面积220万平米,累计土地开发面积200公顷。而当初柴志坤不让大家多虑的问题也渐渐浮出了答案。

"从去年的各项指标来看,我们天鸿有限在集团的几家子公司里应该是排在第一名的。"就像柴志坤的讲述一样,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

思变"行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在宏观调控愈演愈烈的今天,柴志坤这样自问着。

即使是历来高枕无忧的国有企业,现在也不得不站在了抉择的十字路口。"每一次政策出台都是对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并且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是针对行业内所有的公司的。在这个时候大家不用把这个政策看得太可怕,关键是要想好自己该怎么办,找准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年轻的柴志坤对宏观政策的出台看得很透彻。

柴志坤认为,作为开发商,最关键的是要想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到底是什么。

居安思危。对于政策和市场的走势,柴志坤已经做好了长期的预期。"尽管我们现在的市场很好,但是有长期打算的开发商都意识到一个问题,十几年或几十年之后,当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45平米以上,市场饱和了以后,我们该怎么办?"柴志坤认为,如果只按照传统的模式生产传统的产品,房地产行业总会有一天从朝阳产业走向夕阳产业。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两件事去改变这样一个周期。"柴志坤说,首先是开发商自己可以创造一些新的业务发展模式,以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或者原来的模式所不能达到的需求。

另一个更为聪明的做法是,"我们可以主动地和其他一些行业去对接,形成一些新的边缘性行业。"柴志坤透露,目前,在拥有良好旅游资源的北京怀柔区,天鸿有限正在与中国服装协会、中国美容协会、流行色发布协会、新思路模特公司等十几个机构,共同开发一个以时尚为主题的综合区域--"时尚岛"。

这个与服装产业对接的项目,"当地政府特别支持,影响非常好,目前正在洽谈引进一些境外的合作者。"当然,在主动适应变化的过程中,天鸿有限"房地产开发"的主业并没有一丝荒废。

"未来我们还是看好全国的房地产市场。"柴志坤举例说,即便是在宏观调控风暴中心的上海及其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我们还会继续作项目"。

"按照销售额计算的话,目前天鸿有限有70、80亿元的项目储备,考虑到企业的规模和未来的项目发展,我们觉得这个储备规模是比较合适的。"柴志坤认为,在当前的阶段,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关键并不在于拥有多少土地储备,而在于资金的储备和人才的储备,"更在于开发商对于项目的选择、判断能力,以及所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研究、调整天鸿有限的业务发展模式的同时,柴志坤一帆风顺的青年领袖生涯仍在延续之中:今年年初,柴志坤开始介入集团公司的工作,兼任天鸿集团房地产开发事业部的负责人。

张欣:将文化注入到建筑中

1995年初,婚后不久的潘石屹和张欣共同创建了红石公司(SOHO中国的前身)。

从生活上一对恩爱的夫妻,到事业上一对默契的搭档,十年来,潘石屹和张欣分工明确:潘掌管财务和政府关系,张负责美学和设计事宜。

有人说SOHO中国发展至今,所取得的不俗业绩,有赖于潘石屹在房地产行业丰富的阅历、敏锐的战略眼光、独特的市场理解,以及多年来在房地产行业广泛积累;也有人说,正是张欣以不断追求产品创新设计、并坚持以客户品位和要求来定位公司产品,才使SOHO中国在众多房地产企业和激烈竞争的房地产市场中脱颖而出。

不可否认的是,从建外SOHO到SOHO尚都、从博鳌蓝色海岸到长城脚下的公社,SOHO中国的每一个作品都由于其在建筑特色上的不断创新让人眼前一亮。而这其中,张欣自然功不可没。

在39岁的张欣荣膺2005年中国地产青年领袖之际,本报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21世纪》:有人说您是"半个艺术家",作为一名青年领袖,您认为您与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商"有哪些不同之处?

张欣:我们和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商"确实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做每一个项目的时候都非常注重它的文化含量。比如做现代城的时候,那时全北京都是灰的一片,我记得那是当时第一个给北京带来色彩的项目。在做长城脚下公社的时候,是我们把亚洲建筑推向国际舞台。

虽然这个项目在市场来讲是一个很小的项目,但是我觉得他的影响力非常大,由于长城脚下的公社,中国房地产界一下子对建筑的质量开始关心关注,也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这一点,长期来讲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建筑年代建设质量是有至关重要的贡献。所以我们在做的项目虽然类型是房地产开发,但是每一个项目都考虑了它的文化含量。

同时,我们也特别注重每一个项目的独特性。我们几乎很少重复以前成功的项目,尽管新的项目新的想法新的做法,一定就会带来新的风险,但是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我们还是愿意承担这个风险,而且也使得这个公司更有趣味性。所以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作为开发商不光是仅仅注意这个土地我们拿的价格怎么样、销售怎么样,还更多地希望把文化含量加进去。

《21世纪》:您曾说"我的工作是寻找好的建筑师,让他盖出有意思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困难?

张欣:到现在为止,我的工作都没有改变,就是寻找好的建筑师,让他盖出好的作品来。但是寻找好的建筑师并不是简单把著名的建筑师请到中国来,最关键的是什么叫好的建筑师,而且能不能让这个好的建筑师的作品跟中国的市场结合,盖出一个好的作品来。

现在中国的开发量特别大,如果仅仅靠中国的设计院作出方案,就没有很新的想法,一定要把全世界所有的人才聚集到中国来。但怎么寻找好的建筑是很空泛的一句话,这里面有大量的工作。往往我们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比如,中国的项目比在国外一般开发的项目大十倍甚至百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国外建筑师萌发出来的创造力会不会被这么大量的工期和急迫的市场粉碎掉呢?怎么让他进来参与到这个工作呢?这其中需要很多的思考,我们也在不断做这个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就是一个领头羊的作用,基本上跟我们合作过的建筑师都开始和别的开发商合作了。这是件好事,最终如果它能提高中国整体的建筑质量的话,我们还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21世纪》:作为您和您的先生潘石屹共同拥有的公司,SOHO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您对公司发展的步骤是如何规划的?

张欣:我们从一开始定位就一直是想找到一种非常独特的操作模式,从公司的管理到公司的作品都希望是一个很独特的模式。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定位就是不希望做千篇一律的量非常大的产品。但是我们现在做的项目从销售额来讲还是非常的大,CBD的含金量非常高,因此我们的整体定位还是高端市场,但是做的量要大一些。我们现在几乎没有做过15万平米以下的项目。建外SOHO更是达到70万平米,这是我们公司的一个策略。

同时我们也会一如既往的坚持建筑设计是我们公司产品的灵魂,这也是我们发展的目标。现在公司已经很稳定了,一年差不多40亿销售额的规模,工作也不像以前更多地停留在兴趣点上,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操作,一步一步的越来越程序化。

但在程序化的同时我们还坚持要保持个性化。我们一直特别注意的就是不要成为,让人家一说起,都知道你这个公司的名字,但不知道你盖了房子。我们希望人们走到北京的某个地方,都知道这个房子是SOHO中国盖的。最终你的作品是要为你讲话的。

陈剑:开发商的社会责任

"现在社会普遍对开发商的看法都很负面,其实我是很强调社会责任感的。"接受采访,华侨城集团副总裁陈剑第一时间说出了他的想法。

作为成片综合开发模式的倡导者,陈剑对地产的理解更多地倾向于社会责任。

强调责任"利润回报不是唯一标准,"这是陈剑对项目开发的理解,"我们的每个产品都要成为具有城市影响力的精品,成为独领风骚数百年的作品。"这是他的理想。

大规模成片开发将直接带来整个城市面貌的变化,陈剑非常注重产品是否适合城市特征。已经担任了几届深圳市规划委员会委员的陈剑对于参加规划委员会会议特别认真,他提出对填海区、大梅沙的规划修改,得到了深圳市规划局的认可。

对于这种"兼职工作",陈剑更多地理解为地产行业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要对社会发展负责,不要片面追求利润,作出损害城市发展的事情。每一个产品都要成为城市的标志作品,为整个城市品位的提高作出贡献。城市运营虽然是政府的事情,但是我们要配合政府。

华侨城成片综合开发,就是要介入城市规划的讨论。"成片综合开发,对开发商资源整合能力要求非常高,陈剑把他今年的工作重点放在"管理"上,包括项目的管理,资本的管理,服务质量的管理,"今年已开始做管理流程的再造,为外地项目大规模发展打下基础。"修整内部,意在外部,华侨城近几年的外扩正在风风火火地进行中。

外扩旅游地产模式的提炼总结,是华侨城外扩的基础和品牌。

1999年,36岁的陈剑便担任起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总裁兼党委书记、华侨城集团公司副总裁这一重要职务,被地产界誉为"少帅"。

走马上任之后,陈剑迅速和自己领导的团队一起总结提炼优势竞争力,将华侨城在旅游上的优势转化为房地产开发的优势,并据此提出"旅游地产"开发模式。

这个模式首先在深圳发挥了优势。2003年,华侨城几乎仅靠波托菲诺这一个项目,销售金额就超过了深圳地产的"老大"万科深圳公司,跃居深圳地产十强企业之首。国家税务总局公布"2003年度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业纳税十强排行榜",华侨城地产以1.99亿元的纳税额夺得国内房地产纳税冠军,排在众多知名地产公司之首。

2001年华侨城地产开始启动它规模宏大的全国扩张计划--"华侨城城邦计划"。

"现在华侨城从深圳走向全国,也从区域性公司变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司,具有独特的经营模式以及较强影响力,规模越做越大,并且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别的同行无法模拟、学习的。"一向低调的陈剑,却为华侨城的全国扩张大打营销牌。

他认为,地产扩张中,要增加外地市场对华侨的认知度的需要适当扩大华侨城的企业理念,但是人们对企业的真正了解还是在作品。"我们进上海,开始上海人并不知道华侨城是做什么的,我们通过一些理念宣传,一些展览活动,结合项目的推广,获得了很高的美誉度。

"新政正在风风火火攻城夺地的时候,中央加强了对地产的宏观调控。面对目前较为严峻的地产形式,陈剑认为,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一些区域确实存在过热。"我们在上海也有项目,所以知道的确存在炒楼比较严重的情况,国家采取相关政策挤压泡沫,也是为了市场更加健康。

"陈剑说,"我们判断这个行业和市场还是很有潜力的。首先国家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市场的需求量也很大,房地产业是拉动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前景看好。

国家政策上暂时的调控是必要的,长久来看行业发展也会越来越好。"战略上,陈剑是乐观的,但是战术上,他非常谨慎。作为华侨城的领导者,这些天他忙于整个华侨城战略布局的调整,包括开发节奏,资金准备,土地储备等各个方面。

"我们受影响比较大的是上海项目,已经开始在资金方面做准备,调整开发节奏和重新选择入市时机,目前在4、5月投放的产品,消化情况还很好,已经卖掉97%。但是新浦江城的开发节奏已经放慢,浦江大盘有13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只要资金不出问题,开发进度虽然减速,但是质素会更好一些。

"但是,陈剑的压力仍然不轻,"调整项目的进度,感觉到压力很大,市场环境不好,有些区域比原来预计的情况差很多。"随着人民币升值,全国地产将迎来国际资本的冲击,陈剑对中国地产企业非常自信。

"地产的地域化很强,对于来自海外的资本,我不觉得他们有特别的优势,当然他们有些观念很先进,但是他们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和把握,都不如我们。"他认为除了资金,国内企业观念并不落后,包括产品的规划设计,市场营销、产品包装。

面对收紧的融资渠道,陈剑认为,这是一个周期性的政策变化,市场在考验华侨城的融资能力。华侨城是一个大型国有的集团,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的渠道畅通,在上海、北京的项目都开始在信托产品上尝试,加上银行支持,自有资金比较充足,所以资金基本不是很大问题。"主要资源还是土地,"陈剑已经开始新一轮拿地,"这是获得土地的好时机。"据透露,华侨城在成都又开始圈地,8月5日陈剑急飞成都。

"我们正在做五年规划,华侨城地产要成为中国主题地产的第一品牌。"

鄂俊宇:房地产需要"草根"精神

"房地产行业的浮躁使得房地产企业更需要一种'草根'精神。"北京亿城地产总裁鄂俊宇用自己十几年的地产从业经历向记者诠释着这样一种理论。这是一个来自市场最前沿者的地产反思。

"剩"者为王

《21世纪》:你所指的"草根"精神指的是什么?

鄂俊宇:"我所指的'草根'精神指的是企业要用一种像草根的坚韧精神,用诚恳的低姿态精细地把产品做好,把公司运营好,保证公司在面临周期性波动时健康生存和快速发展,这样,房地产企业的内涵才能真正沉淀下来。"

《21世纪》:你和你所在的企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经历?

鄂俊宇:中国现在的房地产企业比较浮躁。事实上,环境的变化瞬息万变。而环境又是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企业战略是要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的,企业只有像草根一样脚踏实地地把今天的事做好,才能经得起新的波动,并能适时地把握新的机会。

周期性波动是对每一个企业都有影响的,这个时候拼的是什么,是你能不能适时地调整战略,对明天的风险进行控制,对机遇进行把握。我们要相信,房地产业永远都是一个机会与挑战、机会与风险并存的行业。

比如,我们前两年去上海看地了,但是没拿,不曾想到这两年上海市场如此让人羡慕,而这一次的宏观调控对上海的影响应该说是很大的。利润和风险并存。

现在房地产企业都宣称要向全国扩张,实际上,我们也有这样一种想法,但是正是有了一种"草根"的企业理念,我们的全国化战略走得非常谨慎小心,可以说是有限度的全国化战略。

《21世纪》:"有限度"怎么理解?

鄂俊宇:在北京区域市场做大做强的基础上,亿城地产也制定了区域扩张的计划,只是走得比较积极稳妥,要求在可承受风险水平上实现公司跳跃式快速增长,力争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具有独特品牌的专业地产集团公司。虽然这个计划已经出来,但是到目前为止,亿城地产的重点也还是仅仅在京津地区。

"尊重创造价值"

《21世纪》:由于亿城地产是上市公司的特殊背景,"草根"是不是还有其特殊的意义在里面?

鄂俊宇:是的。除了对市场环境要保持冷静之外,我们还要比非公众公司更加注重创造利润和回馈股东最大利益。

首先,我们对股东和社会价值的回馈。我们是地产上市公司,参与了城市化的进程。我们今年有了企业口号,叫做"尊重创造价值"。纳入到一个企业的形态讲,要尊重股东价值,客户的价值,员工的价值。如果站在城市化进程,作为发展商来讲,一直反思在十几年过程中,发展商是很尴尬一个的形态,在制度影响、资源影响方面,做了很多对社会、对城市、对土地不负责任的一些行为。开发商在一起交流的时候沾沾自喜的不多,深刻反思的很多。

《21世纪》: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尊重创造价值"里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土地价值,在这一方面,亿城股份是如何理解的?

鄂俊宇:作为发展商,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首先是对土地价值的尊重。从经济学角度讲,大原则就是资源是受约束的,尤其是土地资源,极为稀缺。毕竟我们是在土地资源上做的不动产,要随着市场的过程走。可能会有一些瑕疵,但是要留出余地可修正,还要有对历史的尊重。我们去国外考察的时候,作为一个建设者,承担只是瞬间的历史,但是否把我们今天的行为,看成是对未来历史的责任,是一件重要的事。

比如我们万城华府这个项目,占地18.77公顷,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万柳居住区的最后一块土地上,是空前绝后的"收官之作"。我们用了两年多时间做这个项目定位。在这样一个非常稀缺的土地上我们到底做什么产品可以实现地、房和人文之间的和谐统一?我们定位是做一个低密度城市别墅的产品。

黄涛和他的家族事业

"世纪金源集团(下称金源集团)近些年来在各投资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成绩,如何在今后更好地突破自我,取得更大辉煌,是集团面临的新任务。"金源集团副总裁黄涛8月6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金源集团在地产业的突破口之一就是从京城转战西南。

从京城到西南众所周知,金源集团在北京的世纪城已经在去年下半年封盘。金源集团在北京没有可供开发的土地储备了。创新是最大的动力,看来,金源集团必须寻找到新的创新源泉。

其中之一就是昆明世纪城。

"昆明世纪城占地近4000亩,总建筑面积将达到40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百亿。"黄涛去年就向记者透露过这样一个信息。

有业内人士说,"2005年的昆明世纪城就像1999年北京世纪城一样掀起了市场狂澜。"这正是基于黄如论对昆明市场有着和北京五年前同样的判断。所不同的是,黄如论对昆明市场的考量仅仅用了一个多月,与此前的1999年黄如论进军北京市场一年有余的考察时间相比来得更为迅猛一些。

"如今,在云南世纪城,4个园区已经是准现房,年底将有4000多户业主入住。"黄涛向记者透露了昆明世纪城的最近进展,但没有透露其销售预期。

然而,金源集团的最终目标绝不仅仅是世纪城的"复制",据透露,其接下来的扩张主角将由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转向以酒店和商业为主的商业地产开发,创新再次开始,而西南也再度成为重镇。

十年磨砺终成果。前年,金源集团就开始不声不响地斥资38亿盖了一个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的金源购物中心。而这个项目去年10月初的如期开业更是让金源集团在商业地产的道路上走得更为坚定。而直到此时,人们才如梦初醒般地意识到,曾经对黄如论做商业大盘的惊呼其实全都是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中,金源集团在商业地产开发的野心也由此开始迸发。这时的黄涛,在父亲的身边也开始成长。

据了解,就在世纪城三期建设的同时,金源集团已收购了中国美术馆附近的华侨大厦70%的股权,在福州、北京等地也已经拥有了多个星级酒店。

"去年7月,重庆世纪金源时代大酒店已开业。重庆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和五星级酒店也即将开业。预计近几年,金源集团光是在重庆一个城市投资的商业地产都将会达到35个亿。"黄涛说。预计到2008年之前,世纪金源集团在全国将有6至8家左右的五星级酒店,10个左右购物中心。

"2008年之后,住宅房地产业务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在集团中占有高达80%左右的比重,而会逐渐降低,同时商业和酒店业为主的商业地产将会在集团中占有主导地位。

""金源集团在北京发展的整体格局比较大,考虑到集团整体发展及区域平衡的问题,集团的整体战略已经侧重在西南地区,因此在北京的投资放缓,未来两三年内只会有较小投入,规模化发展计划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黄涛这样透露。

正视调整期经营对于商业地产来说至关重要。实际上,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在开业之初就出现了一些经营危机,部分商家纷纷撤出。

"用外界的眼光看来,金源时代购物中心比起国贸、东方广场、赛特等成熟商业来讲客流量和销售额还有一定差距,但发展MALL事业在中国是新生行业,消费者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去认识和接受它,这是一种观念的培养。"黄涛强调,"我们现在进行的内部调整是每个商业物业都会经历的过程,而我们现在正全力使这个过程最短化。

"事实上,金源时代购物中心现在的发展态势令人高兴,内部商家调整正在积极进行,客流量与销售额正在节节攀升,整体运营情况一天比一天好。

看来,金源集团对于自己所开创的事业是有心理准备的,更有长远预期。正是有了这种长远预期作支撑,金源集团的商业地产之路并没有因为北京金源MALL的"常规调整期"而止步,相反,大有一种"将商业地产进行到底"的势头。

"浓缩云南各地人文与自然景观的400亩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在9月初全部成型,昆明世纪金源大饭店主体结构基本完成,购物中心正在建设中,道路已经全部通车,风情商业街近日已经开盘,销售状况良好。"黄涛说。

"在重庆,先期开发的金源大饭店营业一年来,各项指标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与当地的希尔顿酒店、万豪酒店不相上下;而在建设中的重庆金源时代购物广场已经基本成型,高级公寓和写字楼正在热卖。

眼光也好,预期也好,金源集团越来越大的商业地产网络正在呈现。而作为中国地产青年的代表性人物,黄涛也开始走出父亲的背影,和金源集团一起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