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卫“135工程”给江苏带来了什么

2018-03-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为了提升江苏医疗技术整体实力和水平,2000年开始,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卫生厅正式启动了江苏发展医学科技力度空前的"大手笔"--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和医学

为了提升江苏医疗技术整体实力和水平,2000年开始,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卫生厅正式启动了江苏发展医学科技力度空前的"大手笔"--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和医学重点人才建设战略工程,简称"135工程"。

该项工程的主要内容为:在全省医疗卫生机构中选拔100名医学重点人才、30个重点学科和5个重点实验室,经过5-6年时间的培养和建设,使其中20-30名优秀人才成为所在学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5-7个重点学科、1-2个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借此推进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创名院、建名科、树名医",造福江苏老百姓。

"135工程"实施不仅在全省卫生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在全国卫生界也广受瞩目。当时的国家卫生部科技司司长如是评价"135工程":江苏做了件对全国有影响的大事,在全国带了个好头,争取了政府的支持,争取了一些重大政策,这是江苏卫生科技水平保持全国先进的重要保障。

如今,5年时间过去了,"135工程"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135工程"为江苏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笔者为此采访了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

主持人:"135工程"作为江苏提升医疗卫生技术实力的"大手笔",省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得力措施,确保该项工程顺利实施?

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措施之一:加强制度创新,营造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良好环境。

2000年,省卫生厅印发了《关于启动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战略工程的通知》,同时颁布了《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实施办法》、《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办法》、《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人才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

同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人才战略实施意见,建立了省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召集,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了国内著名医学专家数据库和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卫生厅还成立"135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与此同时,各市也建立了相应的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市级重点专科建设和重点人才培养,形成"省市联动,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

措施之二: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全程监督和年度考核评估制度。

为了确保"135工程"顺利实施,达到建设和培养目标,根据签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合同,省卫生厅每年组织专家对"135工程"学科和人才进行考核评估,主要考核评估学科和人才合同完成情况,对学科带头人和重点人才履行职责、人才梯队建设、重点科研项目进展、学科和人才建设经费使用、依托单位对学科和人才建设的支撑条件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全面跟踪评估。

根据学科建设评估结果,及时拨付相应的建设、培养经费。评估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

措施之三:多方筹集经费,设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专项资金。

根据省财政厅、省卫生厅《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人才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省里建立了"135工程"专项资金,其主要来源为:①省财政安排专项引导资金。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筹集的资金。③依托单位的匹配经费。④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

5年来,全省累计投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总经费达4亿多元,其中省财政引导资金6500万元,占15.69%。各重点学科和重点人才多渠道积极争取科研项目,课题研究经费达到1.57亿余元,创历史最高记录。"135工程"每年总投入近1亿元,支持力度在全国居于前列。

其中,重点人才每人每年资助20万元,重点学科(实验室)每年资助近200万元,优秀重点学科的建设总经费已超过1000万元。通过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重点学科的整体环境和人才培养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卫生科研体系建设。

主持人:"135工程"不论是学科建设层次、人才培养规模,还是行政支持力度、资金支持力度,在江苏都是空前的。如今,5年的建设周期已经结束,当初确定的建设目标达到了吗?该项工程为江苏医疗卫生技术实力的提升贡献了哪些份额?

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135工程"建设成果丰硕,江苏医学科技实力大幅度提升。

贡献之一: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135工程"已经成为我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创造重大科技成果的"主力军",成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中心。"135工程"依托单位制定了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实施了一系列人才选拔、引进、培养和使用有机结合的制度和措施,卫生人才队伍逐步加强,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一批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担当重任。

目前,"135工程"荟萃两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6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137人、担任全国性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5人、副主任委员42人、 SCI收录期刊编委22人。

各依托单位普遍注重培养年轻学术骨干,共选派494人到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所深造,绝大多数已学成回国。通过"135工程"建设,形成了以高级职称人员、博士和硕士生为主的中青年科技骨干队伍,已培养博士458名、硕士974名,有49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

贡献之二: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通过"135工程"建设,全省科研总体实力明显增强。5年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27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565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5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28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9项、二等奖67项、三等奖205项;获得发明专利99项、实用新型专利132项、新药证书67张。

目前,学科床位3362张,实验室面积46711平方米,设备5亿余元。

贡献之三:凸显了江苏医疗技术在全国的特色优势。

省人民医院王学浩教授带领的肝脏外科率先在国内开展活体肝脏移植,目前已开展各类肝移植460例,其中活体肝移植50例,占国内同类手术60%以上,手术数量和质量均居国内第一,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王学浩教授等多次应邀赴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区指导并开展肝移植手术,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

活体肝移植技术先后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4月,卫生部在省人民医院挂牌成立了中国活体肝脏移植研究所。

苏州大学附一院唐天驷教授带领的骨科在全国率先开展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被誉为我国脊柱外科的一大里程碑,获得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实用新型专利6项。

南京市鼓楼医院邱勇教授,自2001年首先在国内开展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正手术,现已成功开展1500余例手术,其例数和疗效居国内领先。上海长征医院、西安西京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的600多名骨科医师先后来该院观摩学习,几十名美国、德国、法国以及香港、台湾的脊柱外科专家来鼓医参加学术交流。2004年,该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与此同时,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免疫性肾病研究、肠外瘘治疗和小肠移植;苏州大学附院的血栓与止血研究;省人民医院的介入心脏病学、临床生物学诊断;徐州医学院附院全麻药作用原理和脑复苏技术;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的单光子和正电子放射性药物;无锡市五院的肺移植等多项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贡献之四: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升级。

"135工程"重点建设了寄生虫病学(血吸虫病学)、流行病学和肠道致病菌实验室,显著提高了我省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

省血防所重点实验室研制出血吸虫病快速免疫诊断试剂盒,已在全国推广应用200万人次。该所研制的氯硝柳胺悬浮剂,是世界卫生组织唯一推荐的灭螺药物,用药量减少一半,疗效提高一倍,成本明显下降,使用十分简便,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高度评价。该所首次发现朝鲜和我国辽宁省存在嗜人按蚊,其新的基因序列被全球基因数据库收录。

依托于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肠道致病菌实验室和流行病学重点学科,近年来在SARS、O157、猪链球菌感染、禽流感等重大突发疾病的控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使我省无重大疫情出现,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省疾控中心建成我省首家P3实验室。2005年8月,应卫生部紧急要求,该中心肠道致病菌实验室派出专家赴四川绵阳处理猪链球菌感染,及时查明病原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住疫情,得到卫生部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2005年,该实验室成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去年底通过卫生部首批5家应急开放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论证评审。

贡献之五:健全了学科与人才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135工程"的管理,各依托单位制订了明确的建设规划、工作目标和考核奖惩办法,逐级落实责任制,实施目标管理,并定期开展检查和评估。厅直属单位都把"135工程"建设放在本单位发展的重要位置,明确发展目标,凝炼主攻方向,寻求技术突破,落实保障措施;各市卫生局所属单位和系统外单位也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根据"135工程"的各项管理办法,结合本单位实际,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江苏省人民医院专门成立了"135工程"建设管委会,由院长、***负责,定期召开学科带头人和科主任联席会议,建立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动态考核评估制和"135工程"院长查房制度。该院采取了定人员、定项目、定任务、定经费、定时间、定绩效六定措施,对"135工程"获得标志成果、有突出贡献人物给予重奖。

贡献之六:形成了省市联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全省各市均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了市级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本地区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各市共投入1.55亿元资金,市级医疗卫生单位配套1.9亿元资金,共建设了318个市级重点学科,培养了1026位市级重点人才。各市卫生局累计设立1868个科研项目,投入科技项目经费达4610万元。

通过省市联动、南北呼应,在全省范围内营造出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加强学科建设,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创名院、建名科、树名医已成为全省卫生系统的共同行动,逐步形成省市两级重点学科或特色专科网络,显著提升了我省卫生科技总体实力,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主持人:"135工程"不仅促进了医学成果创新,而且也促进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主要是"重点突破,一体化管理"。

●把握卫生科技创新主攻方向,集中力量进行重大科技攻关。

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致力于解决我省医疗预防保健关键技术难题,选择具有一定优势、对卫生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领域,集中力量,加大投入,进行科技攻关。按照创出特色、形成优势的要求,重点抓好重大项目的评审和管理,在卫生部科教司的支持下,在全国首家实行聘请卫生部专家评审省级重大项目,并从中择优选出部分项目列入卫生部科研项目管理,先后评出卫生部项目35个。

重大项目的实施为科技人员搭建了高层次研究平台,在全省各大医疗卫生单位中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反响。

●强化学科(基地)、人才、项目、成果"四位一体"管理。

"十五"期间,我厅卫生科技工作从过去单纯抓项目、成果管理,转变为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重点人才培养、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四位一体"管理。为此,我们制定并颁布实施了《江苏省卫生厅重大医学科技成果管理办法》、《江苏省卫生厅重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奖励办法》等。

实践表明,引进奖的设立极大地促进了我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引进和使用成熟、安全、先进、适宜新技术的积极性,不仅填补了同类技术空白,还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大大提高了防病治病能力。

"十五"期间,我省卫生科技建立了比较全面的组织体系,扩大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卫生科技的重点工作与防病治病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如今,我省可以承担不同类型科研任务的机构已达10所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7所医药卫生科研机构、2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3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153个临床重点专科。

主持人:"135工程"给江苏医疗技术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然而,如果对应江苏"两个率先"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大目标,医疗技术方面应该说还存在不足。对此,您怎么看?

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近几年,我省卫生科技工作特别是"135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江苏卫生科技工作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其一,尽管我省卫生科技总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但院士级专家仍偏少,缺少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科学家和冲击世界医学科技前沿的创新团队,卫生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与我省"人才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其二,虽然我省承担的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逐年增加,科技实力不断提高,但是学科间发展存在不平衡。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我省目前已获得16项,但全部是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迄今没有获得过资助。"135工程"重点学科苏北地区只有2个,苏南苏北地区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县级卫生科技工作也较薄弱。

其三,我省近年来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医德医风好的高级人才,他们对提高我省卫生科技实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我们还需加强高层次技术平台建设,把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卫生科技发展的关键,下大力气加快引进一批国内一流、学术技术发展急需的领军型人才,为他们业务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主持人:继"135工程"之后,江苏将采取何种新举进一步提升全省医疗技术总体实力和水平?

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启动新一轮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人才战略工程。具体内容为:在全省建设10个临床医学中心和高技术平台,培养和引进30名医学领军型人才、100名医学重点人才,建设35个医学重点学科和实验室,推广转化50项重大卫生科技成果和医学新技术。

该项工程将重点在公共卫生、中医药学、血液病学、肾脏病学、普通外科学、器官移植学、心血管病学、核医学、骨科学、麻醉学、分子生物学、微创外科学、内分泌学、肿瘤学等学科开展攻关,争取若干重点领域取得较大突破,优势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显著增强我省卫生科技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

新一轮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人才战略工程计划,已获得省政府批准,省卫生厅《关于深入实施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人才战略工程的意见》近日已由省政府办公厅转发至全省各地实施。 珂 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