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静扮演者 【记者手记】让农民享受更多的生活乐趣 徐敏静整容

2017-07-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河北新闻网讯(记者白云)葛家庄到如今也才470户.1171口人.3200亩耕地,村民的主业一直都是和土地.老天爷商量着如何填饱肚子.就是这个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白云)葛家庄到如今也才470户、1171口人、3200亩耕地,村民的主业一直都是和土地、老天爷商量着如何填饱肚子。

就是这个村,每个月肯多花8元装上能看体育频道的有线电视的庄户人家,全村占了大多数;村里连年举办的农民篮球邀请赛,组队参加的除了同县其他村的农民,还有临近市县的机关企事业队伍;国家一级裁判来村里“吹场球”,围观群众甚至能“有理有据地把眼挑刺”。

一个农业为主的小村子,一路拿下县级、市级、省级篮球比赛的冠军,但最令人惊艳的亮点,不是赛绩,而是在这个村里,人人张口能讲篮球规则,出手就能上个篮。

葛家庄维系了近半个世纪篮球情结,带来的变化让人惊喜。

我们以往印象里的农村,常和重复单调的体力劳动生活联系在一起,即使辛苦的农活结束,,日常生活也没什么颜色,大多就是打麻将喝闲酒晒太阳。

篮球在葛家庄生根发芽的几十年,也是中国农村发展变化最大最快的半个世纪。在时代的大潮里,篮球,最先为这个村庄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口,也最终成了整个村庄最能凝聚和鼓舞人心的东西。

这就是时代的进步。

如今,富裕起来的农民,早就不用和肚皮较劲,除了为生活奔忙,很多村庄的很多人,也在积极地寻找着最能表达生活情趣的渠道。每次回老家过年,都能看到村里的大秧歌,那些涂抹得姹紫嫣红的我的乡亲,在大红大绿的陪衬下,卖力地扭着腰肢,和他们在土地里一板一眼的劳作,完全不一样。

这是一种释放。是农村广袤的土地上,农民一定且必须要有的一种精气神儿!

而在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今天,尽管城乡间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还不能一下子拉平,但葛家庄的农民却用近半个世纪的篮球情缘告诉我们,在对现代生活方式、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上,他们的愿望和能力都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谁说咱农民只能种地,就不能玩点新鲜洋气的?当年那条件都能拿省冠军,现在吃饱了,更得寻思寻思文化的事儿,打篮球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可打篮球能带来新气象。”村民们这样说。

葛家庄的故事不是孤例。从我们以往所关注的诸多和农村有关的报道里,我们知道,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在像当年葛家庄一样条件艰苦的地方,曾经成长出正定乒乓球基地这样世人瞩目的运动圣地;在当年“雁翎队”诞生的徐水端村,一个个怀揣芭蕾梦想的农家女孩,如今已纷纷考入专业艺术院团深造;而在曾以传统年画闻名遐迩的武强,“音乐小镇”周窝则把“文化 ”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关注农民的精神需要,我们发现了各种神奇种子结出的甜美果实。

正要筹建篮球公园和篮球博物馆的葛家庄会在篮球梦想的前路上走多远,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从篮球这项运动中,他们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葛家庄人热爱篮球,可在他们的生活里,并不会过分期盼家里能出现姚明或者孙悦那样的篮球巨星,虽然,一度打入美国NBA的孙悦就来自沧州农村,离他们并不特别遥远。但让他们热爱篮球这项运动的,或许仍然是自己可以随时从中找到生活里不同以往的、多样化的乐趣。

和很多地方一样,在今天的葛家庄,也有越来越多的村里人进城打工或居住。他们很快喜欢并适应城市的方式和节奏,不愿意再回到村庄土里刨食,吸引他们的,也无非是城市里多样化的生活和多样化的选择。

而葛家庄却用一颗小小的篮球,让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一份别样的留恋:不管是走出去的还是留下来的,通过篮球这个需要团队才能进行的项目,很多人找到了他们共同的“根”。

今年暑假,刘如岭和李志军组成的师徒班子,将招收第一届篮球小学生培训班。他们的志向并不远大,没想过具体输送多少篮球苗子到哪儿去。他们只是想,在村里留住篮球,借助篮球,留住村里人的根。

葛家庄的篮球故事告诉我们,每个村庄的农民,都有自己寻求快乐的诉求和方式,农民的好日子,除了要有越发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有为他们生活带来多样色彩的、健康向上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