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阅读 曹小文《白寿彝的通史情缘》阅读答案

2017-08-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白寿彝的通史情缘 曹小文 白寿彝(1909-2000)是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国通史编纂领域建树颇丰.近代以来,撰写中国通史始

白寿彝的通史情缘 曹小文 白寿彝(1909-2000)是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国通史编纂领域建树颇丰。近代以来,撰写中国通史始终是众多中国史家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多卷本巨制——《中国通史》将这一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1962年,白寿彝先生参加了巴基斯坦举办的国际史学大会。国际友人向中国代表表达了希望看到新中国史学家编写的历史著作的心声。作为历史学家,他深受感动和鼓舞,决意要在有生之年抓紧时间撰写一部中国通史。

1972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编写中国通史的任务,相关部门曾两次组织写作班子,但都没有成功。此时,白寿彝撰写中国通史的信念依旧坚定不移:"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有这么长这么丰富的历史,我们不能满足那么简单的几本小书,这跟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不相称。

"白先生将撰写中国通史作为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提升了自身的精神境界。 1974年,白寿彝再次访问巴基斯坦,国际学者纷纷打听中国历史新著情况。

白先生无言以对,心里很难过。虽然距离上次访巴已经过去了十二年,但中国仍处于"文革"时期,不可能拿出新成果来。 白寿彝从1977年组织精干力量编撰小型中国通史。

1979年,他将30万字的《中国通史纲要》交付出版社。该书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学术界的欢迎,发行总数逾百万册,并有英、日、德、法等多个语种版本问世,美国有些州甚至还将其作为学校的教材。 1980年,《中国通史纲要》完成出版后,白寿彝就开始了大型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而此时的他已年逾古稀。

一个学者已经走过了70年的人生道路,还能实现编撰《中国通史》这个夙愿吗?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白寿彝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挑战。

他说出了一句平实却也极不平凡的话:"我70岁以后才开始做学问。" 20年的时光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一个70岁的老人而言,却意味着他生命的全部。1979年,年届古稀的白寿彝雄心勃勃,腰板挺直,步履矫健,笑声朗朗,全无老年人的暮气。

但1400万字书稿的修改与审定,以及纷繁复杂到常人无法想象的组织协调工作,耗去了他整整20年的光阴。1999年,当人们欢欣鼓舞聚集在北京庆贺白寿彝先生九十华诞和《中国通史》全部出版之际,他却连站立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位睿智的老人,为了编纂这部巨著已罄尽了所有。 在《中国通史》长达20年的编撰过程中,仅主编就有20多位,作者达500位之多,而一个耄耋老人毫无怨言地承担下了所有的组织协调工作。

从1975年,白寿彝提出编撰《中国通史》的倡议,得到了众多响应,到1983年《中国通史》编纂课题被定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整整八年,没有科研经费的支持,完全靠着白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学术威望开展工作。

白寿彝不放弃任何机会孜孜不倦地工作,包括四次住院手术和去北戴河疗养的日子。他每次都把病房当作工作室,资料书稿堆满了整个房间。在双目几近失明的状态下,他凭借顽强的毅力,采用耳听口述的方式,完全通过思维能力组织文稿的写作和审定。

在审稿过程中,白先生非常认真,遇到任何疑点,一定要核实。 就这样,白寿彝坚持将1400万字的书稿审阅、修改完成。1999年3月,由他总主编的12卷22册1400万字的《中国通史》全部出版。

(文章有删改) 【相关链接】 在《中国通史》众多的主编和作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白寿彝相交多年的挚友,如考古学家苏秉琦,甲骨文专家胡厚宣,科技史专家王振铎,语言学家季羡林,历史学家周一良、何兹全、韩儒林、史念海、王毓铨、陈旭麓、韩国磐、陈光崇等等。

著名史学家侯外庐担任全书编撰工作的顾问。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对于大多数史学家来说,撰写通史是一生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是最伟大的事业。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是这一伟大事业的最高峰。 B.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学术界的欢迎,发行量极大,并有多种语言的译本,美国有些州甚至还将其作为学校的教材。

C.《中国通史》的编撰让年届古稀的白寿彝一扫老年人的暮气,变得雄心勃勃,腰板挺直,步履矫健,笑声朗朗。 D.白寿彝说:"我70岁以后才开始做学问。

"这句话体现出他对编撰《中国通史》这一事业的热爱和珍惜,以及"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学术品格和追求。 5.白寿彝在古稀之年开始编撰《中国通史》,并最终完成,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壮举。

促使他成功的外在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6.文中说白寿彝先生的编纂工作是靠着他的个人魅力和个人学术威望展开的,文中体现了他的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4.

D.(A"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是这一伟大事业的最高峰",最高峰表述有误。B"白寿彝先     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学术界的欢迎",偷换概念,不是《中国通史》,而是《中国通史纲要》。

C理解有误。"一扫老年人的暮气""变得"在文中无依据。) 5.①周恩来总理提出要编写中国通史的任务。②白寿彝出访巴基斯坦时受到国际友人的鼓舞和关注。

   ③挚友及学界同仁的鼎力相助。 6.①作为史学家的民族使命感。他将撰写通史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②持之以恒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中国通史》编撰长达20年,他一直坚持将书稿审阅修改完成;他在"双目失明"的状态下,采用耳听口述的方式,坚持写作和审阅。

③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编撰过程涉及的人员众多,而他承担了所有的组织协调工作。   ④严谨的治学精神。白先生非常认真,在审稿过程中,遇到任何疑点,一定要核实。(每点概括1分,     分析1分,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