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善的标本图片 甘肃深山林区贫困村告别“看天生活”忙建新房(图)李庆善标本

2017-05-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新网甘肃清水5月14日电 (记者 冯志军)5月中旬,气温渐暖的甘肃深山林区白河村里姹紫嫣红,盘旋蜿蜒于山间的一条通村水泥路将这座贫困村与外

中新网甘肃清水5月14日电 (记者 冯志军)5月中旬,气温渐暖的甘肃深山林区白河村里姹紫嫣红,盘旋蜿蜒于山间的一条通村水泥路将这座贫困村与外界紧密相连,并绵延通达至沿狭窄河谷分布着的百余户人家。连日来,告别了“看天生活”的不少村民,正忙着建新房。

“以前与镇子联系的道路不通,村里没有自来水,盖个房子是不敢想象的事情。”45岁的白河村村民刘学成在外打工多年,看着村子基础条件方面日新月异的变化,加之这两年一家人“生活能过得去”,一个月前动工的四五间瓦房已经封顶。

连日来,告别了“看天生活”的白河村不少村民,正忙着建新房。 冯志军 摄

刘学成告诉中新网记者,新房建成后,占地约1亩地的一院老宅土坯房正好被用来搞养殖,目前他家里养着3头牛,还有十几亩地,新房建好后再把养殖规模扩大点,以后的生活还是值得期待的。

“以前一场雨水就能让村子和外界‘断绝’联系很多天,在村子里干什么都没有信心。”常年在外务工的刘学成对眼下村里的生活环境颇为满意。他说,新房子和城里一样设计了水冲厕所,在家乡发展比外出务工要自由得多,这坚定了一家人留守的决心。

45岁的白河村村民刘学成一个月前动工的四五间新房已经封顶,他特地设计了和城里一样的水冲厕所。 冯志军 摄

白河村位于甘肃天水市清水县山门镇北部12.5公里处,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0℃左右,属典型高寒阴湿林缘山区。该村辖5个自然村,共112户513人。过去三年,在官方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下,当地贫困发生率从56%降至37%,至去年底有贫困人口40户186人。

根据官方分析,白河村存在的脱贫短板包括:脱贫任务重、脱贫基础不稳固、脱贫退出短板多、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对此,补齐各项短板、培育富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则是“对症下药”的脱贫举措。

45岁的白河村村民苗小明在去年底顺利“脱贫”,今年花了5万元盖起了4间新房,并在外墙贴上了用于装饰的白色瓷砖。 冯志军 摄

39岁的白河村村民康小东过去十年在清水县城周边跑运输生意,尽管早已在镇子上购置了房子,但今年还是花了七八万元在村里盖起了四五间新房,并自己设计了时髦的样式和卫生间的上下水路。

“以前村子里没法住,遇到下雨天气,泥泞塌陷的山路让村民很多天寸步难行,加上那时手机信号不稳定,村里经常和外界‘失联’。”康小东说,从小在村子里长大,,走得再远,这里也是最终的“歇脚之地”,以前地里一年收成少、吃饭没保障,现在村里条件大为改善,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回来。

39岁的白河村村民康小东尽管早已在镇子上购置了房子,但今年还是花了七八万元在村里盖起了五间新房,并自己设计了时髦的样式。 冯志军 摄

山门镇党委书记韩勇向中新网记者表示,道路修好了,村民能在自家门口坐上班线车;以往买来的东西只能运送到镇政府所在地,到村里要经过农用车转运或人力运输,费劲费力,还极易造成损坏,现在可以直达家门。过去由于山路崎岖,农产品运不出去、收购的客商进不来,收购价格往往也压得很低。

“道路的通畅,交通通行能力显著提升,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明显加快了。”韩勇说,在道路未建成之前,路成了贫困村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随着山门镇玄头、旺兴等一批“天路”和玄头至元龙、旺兴至陇东等“断头路”的打通,原本打算外迁的群众不搬了,在自家院内建起了新房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