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巧逢“中伏” “三高天”谨防中暑
今年7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大暑,同时恰逢中伏开始。“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高温、高湿、高热”的“三高天”即将登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指出,大暑节气也是一年中湿气最重的时节,此时养生重点为消暑宁心,去湿健脾。夏季中暑不容小觑 避免误区慎防热射病
气象专家提醒,当湿度大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蒸发小,人体大量汗液难以蒸发,体内的热量散发不畅易导致闷热中暑。
中暑处理不当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专家提醒,处理中暑应避免误区,出现症状后立即进入密闭空调房,或全身尤其是心脏部位涂抹酒精、敷冰块或浸泡冷水等都不可取。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威解释,人体散热主要靠皮肤散热完成。如果中暑后立即进入空气不流通且温度过低的空调房、全身范围涂抹酒精或敷冰块,或者全身浸泡冷水等,都会导致全身皮肤毛孔剧烈收缩,阻碍毛孔正常排汗散热,反而加重病情,甚至进展成热射病。
专家介绍,热射病是最为严重的中暑临床类型,正常情况下病死率为40%至50%。当患者体温超过42摄氏度时,病死率高达80%以上。同时,热射病患者有20%至40%的概率会留下神经系统损害后遗症。易发人群主要有铁路、汽修、环卫工人等高温作业者,也包括老人、幼儿及孕妇等特殊体质者。
专家提示,中暑后应迅速撤离高温环境,迅速降温,可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适当饮用冰冻的淡盐水,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液等解暑药物。若条件允许,可在额头、腋窝、腹股沟、腘窝敷冰块,或在额头、腋窝、腹股沟、大腿内侧涂擦酒精、风油精等以散热降温。
专家提醒,因缺乏特征性的征兆,轻型中暑与热射病的早期难以鉴别。在长期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昏、心慌、恶心、呕吐、肢体抽搐等中暑症状后,若经自行处理仍无法缓解,建议及早就医。
专家:“夏练三伏”不宜剧烈 短时间内不宜大量出汗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高温天气下仍有不少人坚持体育锻炼。专家建议,高温天气下,应避免在太阳暴晒、封闭高温的环境下运动。短时间内大量出汗,易出现低盐、四肢发软等症状。
入伏以来,全国多地连续出现高温天气。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秦海东看来,“夏练三伏”是指在高温天气下坚持锻炼,增加自己耐热程度的一种说法,但应避免在太阳暴晒、封闭高温的环境下运动。
秦海东介绍,近日,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科接收的中暑患者中,死亡1例,重度3例。他说,当环境温度高于36℃,相对湿度高于60%时,人的体温会升高,散热的机制会受到破坏,体内热量蓄积会导致身体衰竭。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教授孙飙认为,运动本身是为了散热,高温天气下,不宜做剧烈运动,同时要加强水和盐的补充,脱水、脱盐会破坏人体内平衡,导致中暑。
记者注意到,网络上一种流行的说法称,趁着夏季天热运动大量排汗会更有效地减肥。秦海东说,在高温下进行剧烈运动、短时间内大量出汗,有些人反而会出现低盐、四肢发软等症状。他建议出现此类情况后,最好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及时补充盐分。
高温天气下该如何正确地坚持体育运动?孙飙说,高温天气下,应避免做剧烈运动,可以做一些能耗不太高、排汗量相对较小的运动,像举哑铃、杠铃等力量运动和瑜伽等拉伸运动。
孙飙还建议,在室内有空调的地方运动,要注意避免空调直吹。由于散热毛细血管舒张,突然遇冷导致毛细血管收缩,而过分的速热速冷,毛细血管反应没有那么灵敏,反而会引起感冒。
秦海东说,高温天气下运动的时间不能过长,饮食要清淡,更要大量地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户外运动时段可以选择在早上或晚上,也可选择在室内运动馆里进行游泳、打乒乓球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