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性恋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2项实验来证明性取向

2018-03-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尽管有很多从遗传角度研究性向成因的实验.但到现在并没有一个结论性的结果(如果90年代就已经有结论性成果,饶毅也 不用 再做研究了),在这方面任何一个结论性成果都够得上是诺贝尔奖的候选对象吧?其实对基因成因论最大的疑问是,为何这种基因没有在进化过程中消失.如果是因为多胎生育就会使母体对后生者产生某种激素影响,从而保证早生者的生存竞争优势.那么进化机制保留一种使后生者尽早流产的基因岂不是更好?而且这种推断倾 向从政治角度岂不是更加说明同性恋就是一种调节生存竞争的"副产品"? 下面这个是试图

尽管有很多从遗传角度研究性向成因的实验。但到现在并没有一个结论性的结果(如果90年代就已经有结论性成果,饶毅也 不用 再做研究了),在这方面任何一个结论性成果都够得上是诺贝尔奖的候选对象吧?其实对基因成因论最大的疑问是,为何这种基因没有在进化过程中消失。如果是因为多胎生育就会使母体对后生者产生某种激素影响,从而保证早生者的生存竞争优势。那么进化机制保留一种使后生者尽早流产的基因岂不是更好?而且这种推断倾 向从政治角度岂不是更加说明同性恋就是一种调节生存竞争的“副产品“? 下面这个是试图从环境角度证明性向的后天成因的:

明尼苏达大学,曾经针对对双生子分别收养的情况进行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跟踪调查。可以得出显性相关结论,同性恋父母对抚养儿童成年后性向有影响。这种相关性在同卵双生子方面更为明显。

但这是一个层面,主持该研究和论文作者原来就是Pioneer基金会赞助的几位当年《钟型曲线》一书的干将及其徒子徒孙。所以,黑鬼成绩差主要是先天遗传(他们当初也用被白人富有家庭收养的黑人学习成绩差距来说明这个问题),同性恋主要是后天环境,多完美的逻辑。

当然有人指责其研究样本容量问题,数据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等(不过分开收养的同卵双生子本来就少,被同性恋父母养大的就更少了)。当然有其他研究得出没有相关性的结论,但是,这类研究也面临样本可靠性的指责。

好像这篇东西 Pioneer基金会自己的页面上有,Wiki有关同性恋的页面上好像也提到该研究,坐等高人给出那篇东西完整出处和分析。

上面也有人提到了一点:“同卵双胞胎如果生存环境不同,基因的甲基化的差异比生活在一起时大4倍。所以后天环境不仅能改变心理,也可以改变生理。“,似乎也能为Pioneer基金会的研究提供一些可能性上的佐证。

同性恋之成因:谈到同性恋,这大概是首要、也最基本问题;要理解同性恋关系此现象,必先看看论同性吸引成因之相关研究。

有关同性吸引的成因主要有两个理论,其一,由基因与生理因素主宰,简言之,即人「天生同性恋」。其二,受心理、环境因素,及幼年经历影响。近数十年来,公众意见愈趋支持前者,愈趋不认同后者,但究竟相关研究结果怎么说?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个理论。

同性恋是「天生」的吗?

同运人士常引用x.a研究员Alfred Kinsey之著名研究,以支持同性恋,然而有一点他们鲜会提及的-Kinsey认为同性恋成因无关乎生理因素。

据Kinsey的同事、传记作者Wardell Pomeroy说:「1940年末他已记录逾450则同性恋个案历史,已足以让他下结论说,心理学家以为这是遗传而来的失常情况,是无法治疗的,这看法大错特错。Kinsey深信,绝无迹象显示同性恋是遗传而来的。」

同性恋源于生理因素之所谓证据

1990 年代出版若干研究,声称找到证据证明同性恋源于基因或生理因素,其中三项研究尤其著名-Simon Le Vay的大脑结构研究、J. Michael Bailey与Richard C. Pillard的双胞胎研究,并由Dean H. Hamer率领团队所作有关「基因关联」与「基因记号」研究,都吸引了很多传媒注意;今天公众普遍以为科学家已发现「同性恋基因」,此三项研究可谓始作俑者。现在看看这三项研究。

Simon LeVay的大脑研究

有研究员认为,性取向与同性恋行为可能由大脑结构主宰,举例说,以为男同性恋者的大脑结构近乎女异性恋者,过于男异性恋者。

1991年,沙克中心(Salk Institute)前研究员Simon Le Vay曾作一项研究似乎证明此说,给广泛出版流传。他解剖死者大脑,其中18人生前被知道是同性恋者,一人为双性恋者,与另16男6女假定为异性恋者的大脑作比较,据称有以下发现:

「男异性恋者的大脑组织INAH 3较女异性恋者大逾两倍,同时也较男同性恋者大逾两倍。此发现显示,INAH会因性取向变异[即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的大脑结

LeVay研究之弱点

Le Vay之研究在方法学上严重错误,如没设置可靠的控制组。在肯定为同性恋或双性恋者的死者以外,他假设其余人士皆为异性恋者,但该组死者里其中几名死于艾滋病,而此疾病向来在男同性恋者间远较流行。在16名假设为男异性恋

Le Vay的研究另一个不寻常处,是其中三名异性恋者的大脑丛集较同性恋者之尺寸中位数小。此外,另三名同性恋者的大脑丛集尺寸较异性恋者之尺寸中位数大。 Le Vay也不得不承认,「样本中的『例外情况』(即其中几名假定为男异性恋者,其INAH3脑间核较小,另几名男同性恋者反而较大)显示,INAH 3之大小虽为重要变量,但人的性取向未必完全取决于此。(同上书)

事实上Le Vay等于承认,大脑结构与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并不能证明是因果关系,甚至也不能证明具导向、影响关系。留意他说,「研究结果并不足以下定论,指INAH 3之大小乃性取向之成因或结果,也不能说INAH 3与性取向在第三种未能辨别之变量影响下会出现关联性变异。(同上书)

19名同性恋死者皆死于艾滋病,Le Vay亦注意到此乃研究之另一问题,「艾滋病患者可能只是同性恋者中一个次组别,举例说,只能代表倾向与数目众多之伴侣发生性行为的同性恋者,或者倾向在肛交时担当受者角色之人士」,以上两者皆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因素。

另 一相关问题是,大脑丛集较小,未必是引起同性恋,却可能是因性活动、或与艾滋病相关的脑部损毁所导致的。「男同性恋者的INAH 3较小也可能由艾滋病或相关问题所致,未必关乎其性取向。」他续说,除非「将死于其他原因之男同性恋者其大脑组织作比较,否则不能排除,此组别人士其 INAH 3较小乃由于

其他研究员不认同Le Vay说法

William Byne与Bruce Parsons曾在《普通精神病学文献》(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撰文,指出艾滋病可能影响LeVay的研究对象,认为男同性恋者INAH 3之所以较小,「极可能由人类免疫系统失调病毒感染所致」。

Byne与Parsons又认为,LeVay以动物研究「支持INAH 3与男性性行为相关」之说,此方法并不可靠。

最后,他们总结说,「Le Vay的研究犯了几个技术性错误,如脑组织取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