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为何拍成这样?导演诺兰在书里袒露心扉《敦刻尔克》为何拍成这样?导演诺兰在书里袒露心扉
全片看完没看到一个德国士兵,和粉丝想象中的大阵仗截然不同的场景,再加上诺兰亲口推介“这是一部悬疑片”……这些都让即将于9月1日登陆中国内地大银幕的战争电影《敦刻尔克》备受关注。除了等着看电影,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到底对这部大片投入了怎样的心血你还可以在纸面上找到答案——今天(22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从重庆出版集团获悉,《敦刻尔克》的电影官方独家授权版图书将和电影同步和读者见面。
都知道《敦刻尔克》电影剧本基于英国历史畅销书作家约书亚·莱文所著的同名图书创作。约书亚·莱文应邀在电影《敦刻尔克》剧本创作及拍摄中担任历史顾问。在书中,约书亚·莱文记录了1940年5月,发生在法国东北部的港口小城敦刻尔克的大撤退中的珍贵历史细节,用一种主观的、体验式的、心理的方式,描述了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人们的状态和人身处战争中的体验。此外,全书不局限于战争和军事,同时也展现政治和社会的局势。
除了纪实文学部分,本次重庆出版集团引进的《敦刻尔克》中还有一部分特别值得一提,就是作者约书亚·莱文与导演诺兰面对面特别访谈。诺兰还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亲自剖析了奇迹背后的故事,以及拍摄中电影各部门负责人为了还原历史场景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例如,决定在敦刻尔克实地拍摄,在拍摄时使用当时战争场景的枪枝和望远镜,研究制作设计士兵当时的服装,如何模拟二战中的战斗机、如何重建防波堤布景、如何调度演员和大量道具。
在访谈中,导演诺兰就提到,很多年前自己就想过重现敦刻尔克大撤退。“很多年前我俩和一个朋友(他也参演了电影,饰演船上的一个士兵) 一起横渡海峡,就是为了重现这段历史,展现其中的精神内涵。重现敦刻尔克战役是我经历的最困难、最危险的事情,谢天谢地,我完好无损地回来了,还好没人朝我们头上扔炸弹。”诺兰回忆,当时他们三个人挤在一个小船里。
“我们横渡那会儿大概是4月,不是5月,天气有点寒冷,我们还特意去了一次敦刻尔克——但不是作为历史狂热爱好者去的。我们知道这个故事——我们就是听着敦刻尔克的故事长大的。”诺兰说,就在那时自己意识到为什么将敦刻尔克战役称为神话,或现代神话,“亲自登上小船重现那段旅程,你可以窥见那些勇士的壮行。他们完成的壮举太需要勇气了。”
诺兰说,多年后自己真开始考虑把它拍出来时,才发现,这个故事非常宏大,无论怎么切入细化,都会是一部史诗巨制。同时,诺兰毫不讳言,无论这个故事如何伟大,展现撤退总是有些棘手。在他看来,大撤退其实也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因此我没把它当战争电影,它是一个幸存者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影片里没有出现德国人。诺兰说,这也是为什么影片纯粹以幸存者的角进行叙事,而不是去展现事件的政治冲突。
诺兰在对谈中甚至直言,《敦刻尔克》是一部悬疑片,“但我们试着将这种发自内心的悬念尽可能地深入挖掘,所以你自然能体会到恐怖电影的表达方式。”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