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臣赖军 共享建筑——访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总裁赖军
员工管理:创造相对舒适的环境,弹性的工作方式
UED:作为一个民营的设计机构,墨臣在管理上有自己的特点,您的管理理念是什么?
赖军:我们的管理目的性没有那么强。因为我们自己原来就是设计师,后来做了公司开始管理,但还是会从设计师的角度,更多地体会设计本身对环境的要求。设计师是一种创意类型的工作,所以工作中是需要有些灵感的。人在比较好的环境里一般才会激发出灵感。
如果在菜市场那种糟糕的环境里让我做设计,肯定是做不来的,太嘈杂了。所以我觉得环境首先要相对安静,相对舒适,如果能有在家里的那种感觉和氛围肯定更好。如果做不到也没关系,但是一定要让人放松,让人感觉很亲切很舒适。我认为这就是设计师对环境的要求。
环境对于创作绝对重要,就像大家都知道的谷歌的办公空间,就是一个很舒适的氛围,希望员工在很舒服的环境里忘掉工作本身的辛苦,大家在相对比较舒服愉悦的环境下,去从事这种创造性的工作,墨臣与谷歌在这方面具有一致的理念。
UED:轻松的环境确实会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做法上您采取了怎样的办法?
赖军:这个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我觉得我们还是比较推崇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比如说考勤,我们这没有打卡机,迟到几分钟也没关系。因为我们认为设计工作是一种创意劳动,是以弹性的方式来进行的,它跟你几点来没有关系。
我认为什么时候产生好的创意,什么时候工作才是有效的。设计师都是很有个性的人,每个人的习惯也不完全一样,有的人习惯按正常的8小时的时制来工作,但是也有些设计师有不同的作息时间。比如像我就喜欢晚上工作,晚上特别安静没人干扰,白天有太多的杂事,所以我经常是晚上干得晚一点。但还要休息,早上就不会太早来。这是有一个宽容度的,并没有规定谁几点必须来。
但设计工作又是社会化的工作,不是说你一个人就能完成,任何一个项目都是团队的工作,所以也不能够因为你个人的作息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比如说团队今天8点钟就要开会,那你必须得来,不管你昨天晚上几点睡的,你也得保证能来,不能让所有的人都等你一个人,这个我们内部是有明确规定的。
所以我们工作时间是弹性的。我们是从怎么样把工作做好,让这个设计更有效果的角度出发的。另外我们在管理方面也有绩效的考评,但是跟设计院不同,不是完全按工作量去考核,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工作内容,或者说我们不仅仅关注数量,也非常关注质量。这样会避免设计师都抢着干最简单的活,最容易出效率的活。这一点跟我们品牌发展的方向是合拍的。
人员培训:组织内部培训,资源共享
UED:对于新员工,公司有哪些专门的培训机制?
赖军:我们现在也在完善培训机制,但是我们其实希望能做得更细一些。现在很多设计师从学校毕业到公司这段时间面临着很大的环境转换,很多毕业生到企业以后觉得非常不适应。这不是个人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整个教育体系造成的,这样企业就必须负担起再培训的职能。
如果我们不做这些培训,毕业生还会按学校学习的那种方式来做设计,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让他们熟悉了解在企业里做项目的方式,这就需要培训。我们原来的方式有点像师傅带徒弟,项目组的老员工会带新员工,这样的培训方式缺乏标准,也很难推广。所以我们会定期组织一些内部培训,比如软件技能培训、工作方法的经验交流等,这些方面的培训我们都是有意识地、系统地进行的。
其实不只是对新员工,包括老员工也一样,我们内部非常倡导交流和协作,我们希望个人如果在哪些方面有专长一定要把它分享给其他人,这样这个能力不仅你有,其他人也会有。而且在付出的同时,你也会得到回报,因为其他人也会有其他方面的擅长贡献出来,同时也会推动你的进步,所以我们非常倡导这种共享力。
UED:既然接收应届毕业生需要花很多精力去培养,墨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赖军:我们企业有自身的理念,对于设计师和设计作品本身是有自己的要求的,因此我们希望毕业生加入墨臣,因为他会有更强的接受度,就像在白纸上作画。假如我们招聘在其他企业工作过的人,每家企业也有自身的文化,有他们的作品风格,所以肯定也会经过一个接受的过程。
是招收应届毕业生还是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两种选择各有利弊。就行业发展来看,年轻毕业生是很多的,不可能忽视设计师的成长过程,如果设计单位都用有经验的,那毕业生去哪儿找工作?所以我们也希望从零开始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设计师能够跟公司的要求更贴近一些。
UED:现在建筑设计行业的人才流动普遍比较快,墨臣的人员流动大吗?
赖军:我觉得我们的流动性应该不算大,据了解有些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大约在30%,我们这儿只有10%左右。目前我们的规模大概一百六七十人,每年走的人可能最多就是十个左右。我觉得我们是低于这个行业的平均水平的,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我们这没有流动性,因为这是整个行业的大环境造成的。
而且我们现在的流动,至少一半是流向甲方的,就是不愿意做设计了,太辛苦了。像这种流动是不是算在这个数字里面,我觉得还应该探讨。
其实衡量一个企业发展得好不好,主要是看人才离开公司是流向什么类型的单位。如果他去了同类型的其他设计公司,那可能证明人才流动对这家公司是有影响的,也许意味着别的公司更有吸引力。如果人才到了一个上游的行业去了,我认为这种情况不应该记录进去。
质量管理体系
UED:墨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那么在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如何来把控设计质量?
赖军:其实我们有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以及一些具体方法。每个项目都会有一个团队来做,在团队中实行项目的分级管理。我们每一个项目都会有一个项目负责人,然后下面有项目建筑师、建筑师。从级别设定来看,其实每个层级本身就有它的管理职能,对团队的管理中就包含对成果品质的管理。
这些项目在设计方案完成以后,要由设计总监级别的人去审,然后还要送报总工办,由总建筑师、总结构师进行最后的审批。所以我们建立的分级的管理体系,应该说可以绝对保证我们项目的品质。
我们跟别人不太一样的,就是我们对于每个项目的责任非常重视,换句话说我们不会轻易地接项目,而且我们也不会轻易地接超出我们能力的项目。因为一旦多接几个项目就很难做好,我们基本上是量力而为的,我们能做多少就会接多少项目。
一方面,这样做其实对我们整个的发展积累下来很大的好处。另一方面,这样会保持我们有足够多的项目可以选择,我不会为了接更多的项目去做投标。其实我们已经很多年不投标了,这样我们的设计品质会有更大的保证,因为我们可以更专注地做好在手的项目。
建筑设计与管理的冲突
UED:您作为一位建筑师来做管理,对于双重身份是怎么来把控的?
赖军:我觉得其实现在双重身份是一个过渡。说老实话,我并不喜欢这样的双重身份,我现在也是在寻找,希望有人接替我的管理工作,因为我非常喜欢做设计,我希望能有人把管理全部接过去,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解脱。现在公司也有一定的规模了,管理上量化需要很多精力。
尤其是现在企业要想突破瓶颈,在管理上要做很多工作,这样必然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我们这两年内部在调整,很多机制也在调整,我希望一两年把这个工作做完,希望公司再上一个新台阶时,我有更多的精力回归到项目里面,能够用更多的时间享受创作带来的乐趣。
其实对于管理工作,我相信会有一些人做得比我好,因为毕竟做一件事需要专注。当然这个行业比较难管理,如果管理者不了解设计师、不懂设计师,他的管理工作可能是不够有效的。但是设计师出身的人又很难来做管理,因为这确实是比较困难的工作,所以我们也希望尽快突破,找到合适的人来做。我们现在的方式是用职业经理团队,由大家一起分工协作来完成。目前的状态是我还参与其中,希望有一天我能真正地解脱出来。
当然对于公司大的、原则性的、战略性的事,我肯定是要参与的,但是需要从具体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因为我觉得设计公司发展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它的作品,作品的成熟度、作品的质量品质;其次也要取决于好作品的数量。只有把这两方面做好,这个企业才真正能够经营下去。论产值、论规模,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排不到前列,但我们希望将来作品的影响力能提高,这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得在设计上多投入才行。
UED:就您个人而言,兼顾设计和管理有没有遇到困难?
赖军:其实从创立公司以来,管理的责任就很艰巨。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压力也随之加大。我觉得公司规模超过100人以后管理的压力就更大了,占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更多,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最大的困难就是五六年前和我一起创业的伙伴离开了,这给我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尽管我们公司算发展比较慢的,那时正好是公司从80人过渡到100人的关键时期,在那种情况下我的压力很大。也许由于是女性的缘故,她选择到国外去,换个环境长时间远离管理带来的压力。对于这个变故起先大家都没有准备。当然,公司仍然要继续发展,我们不能放弃。我特别感谢其他合作者,大家一起来分担这些责任,光靠我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
UED:随着墨臣的发展,您的管理理念有没有变化?
赖军:在公司的每个发展阶段,我们会有一个微差,因为规模扩大了,每个阶段的目标也是不太一样的,但是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墨臣始终是一个虔诚的设计者。我们做设计的心态和状态,对设计投入的状态,我认为这是不会改变的。
所以我觉得墨臣区别于其他公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绝对不会仅仅以经济目标为导向去做事情,设计质量的好坏对我们来说始终是最重要的,比做多少个设计要重要。我们做设计的心态和状态始终都是很虔诚很谦和的状态。
行业发展
UED:设计市场越来越繁荣,设计机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墨臣的发展是挑战还是机遇?
赖军:其实挑战说不上,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首先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不存在你死我活的问题。其次,我认为好的设计师和好的设计公司还是相对比较少的,所以我觉得不存在竞争关系,我更愿意看到更多的协作,看到更多的更好的作品出现。
最后,我的目标并不是国内的设计公司,这是根据中国建筑市场目前的状态制定的。中国的建筑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建筑市场,所以我们看到有非常多的国外著名和非著名的事务所进入到中国。如果说有竞争,我们也是在参与全球范畴内的竞争。其实真正的竞争对手不应该是我们国内这些设计机构,我们要着眼于全球的设计市场。能不能拿出在国际标准下真正好的设计,我觉得这才是墨臣的目标。
UED:很多的甲方都喜欢找国外设计机构,这会不会影响国内的设计机构的发展?
赖军:客观来看,我觉得中国的建筑设计跟国外最高水平相比,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必须要正视的一个现实。虽然国内设计师这几年进步非常快,我们也看到有很多优秀作品出来,但是目前整个市场的大环境还不足以支撑更多更好的作品,因为现在很多甲方对中国设计师的信任度没有那么高,他们更愿意去找国外的设计师。
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设计师的作品的影响力现在还没那么大,没有让甲方充分地意识到他们的潜力;另一方面原因是甲方固有的观念,他可能就是觉得国外制造的会更好。
当然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请国外大牌来做可能会让房子好卖,或者说让项目更有吸引力。不管怎么看,目前的大环境都不是特别理想,对于中国设计师的成长并不是很有利。但是我还是希望将来设计师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了,提供的机会是能够成就人的。
其实在本土市场上会有一定优势,至少跟甲方沟通交流上是有优势的。所以说国内机构的优势是有足够多的项目支持来做,哪怕第一个没做好,还有十个项目在等着你,也许做到第十一个已经很出色了。而在国外,可能一年也做不到一个项目,水平再高也很难提升。
我认为将来我们的设计目标应该是拿出自己的东西,有原创性的设计。哪怕是放在全球市场,原创设计都是有它的价值的。我觉得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这个,是要有足够多的高水平的设计,而不是一定要打败谁。
UED:有时候经济效益和设计理想会发生矛盾,墨臣是怎样二者兼顾的?
赖军:所谓的两者兼得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其实现在应该说还没有兼得,但是我们确实希望找到一个平衡点。也要考虑到现实情况,如果你把设计当成一种艺术去做的话,它可能不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但是建筑设计首先应该有一个最终成果,这个成果不是设计师一个人完成的。
比如甲方不出钱,你也建不成这个项目。甲方会有他的要求,你必须得去理解,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仅仅甲方出钱还不行,还得找人来盖房子,还有最终的使用者能认可。所以它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但是所有人的想法并不一致,你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地让所有人的想法一致,这样必然会有些妥协。
我们这个工作其实是一个妥协的艺术,怎么能够有效地把这些方面处理好,然后最大程度地去坚持你的设计理念,尽量少妥协,但是又要所有人都接受,这就是一个平衡。
另外,我们看到很多的设计师甲方说什么就画什么,这个时候,设计师能挣到设计费,但是设计出来的东西不是作品。甲方为什么找设计师?他是认可你在设计方面是专业的,但是如果说你的视角完全跟甲方一样,那你的专业性也没法体现出来,所以也就没有价值。这两个方面要有一个好的平衡。
UED:您有没有考虑过跨界,到其他行业发展?
赖军:这个问题要看跨多大。跨度小一点的行业,我们早就跨了。除了建筑设计之外,我们还会接触室内设计、环境景观设计等,这是属于小跨界的。今后其他的一些跨界工作我们也做,像我们做灯具设计参加灯光节等。像这些类型的行业,我觉得我们将来会更多地去涉及,我们希望将来能够有更多的艺术类的设计,能够使设计师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我们一直都不鼓励我们的建筑师每天都闷头看建筑书,琢磨建筑设计,只有视野越开阔,才会有更多的灵感。所以我们必然会往这个方面走,我希望跨度更大一点。
建筑的大众视野
UED:建筑设计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您怎么来看待这种关注?
赖军: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因为建筑设计并不是一个自说自话的事。建筑设计是一个社会化的行为,所以必然要到大众视野里面去,听到别人的意见。我觉得这对我们设计工作来说肯定是有帮助的。如果我们只是从设计师的视角去看,可能不会了解大众对建筑的视角。
我们一直认为,建筑代表当代社会,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很多的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结果。我非常希望大家去关注,也希望能从大家的意见中找到一些对设计更有帮助的东西。
比如说做一些展览,我们希望是开放性的,大众可以来评判,发表他们的意见,哪怕他们说得不专业。我觉得这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专家的意见我们听不到,但是大众的意见我们都听到了,这是我们以前做的比较少的事,所以我希望通过媒体等平台能够完成这个工作。
像我们以前给万科做设计,他们特别注重对房子的反馈,他们会整理出客户的一些需求来,我们会看到这些客户的想法跟我们是否一致。比如说厨房,按我们的理解设计了,后来发现客户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说这个想法很有代表性,那可能我们会纠正我们的一些观点,这样的话能够做出更贴近大众需求的设计,这才是更好的设计,所以我们是愿意接受这些意见的。
UED:项目完工后会听到正面和负面的评价,面对这些评价您的心态是怎样的?
赖军:我觉得审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且单从美丑去评价一个建筑不太公平。因为建筑是复杂的产物,不是因为美才产生建筑,如果这么去评价的话,肯定是角度太狭隘了。所以我们愿意听到更综合的评价,它可以评美丑,但是它也可以评价其他方面,比如说它的功能,它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如果这些声音能够让我们去改进我们的设计,真不是坏事。
UED:我们也在策划建立一个网络平台,让民众跟建筑师有一个交流的空间,您觉得这个平台怎么样?
赖军:这个方向肯定是很好的。建筑应该是开放的,设计师的心态也应该是开放的,做建筑的过程和思考方式也应该是开放的,所以我们特别期待这种开放的平台。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对建筑的认识不够以及建筑知识的缺失,大众长期以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去评价建筑。
大家只关注形式本身,这种评价是有问题的。建筑需要人们去理解它为什么会做成这样,它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它在艺术上是怎么去考虑的。这种理解现在是在比较缺失的一个状态。所以我们其实也有这个责任把建筑文化做一个推广和普及,这样大家慢慢学会欣赏建筑了,评价也就会更客观一点,而不是那么表象化。
设计的责任
UED: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还是很重要的,否则可能对城市造成一定不好的影响。
赖军:其实有很多的项目都是这种情况,甲方说什么设计师就做什么。我有个合伙人跟我说过,如果你不去这样做,相信甲方会再找一个设计院,如果随便找一个设计院可能比这个做得还差,对城市来说就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所以设计师还是要尽可能地协调沟通好,尽可能去影响到甲方,然后尽可能地按照自己最好的方式推进——"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不上天堂谁上天堂"?
墨臣介绍
墨取笔墨丹青之意,喻设计创造之职业; 臣取俯首躬身之势,喻虔敬执著之态度。 墨臣意为"虔诚的设计者",用以命名我们这个团队,旨在表达一种谦恭的奉献于设计事业的理想。所谓执著,其实都附着于那墨筋勾勒的形与神,唯有勤耕不辍,俯首为臣。
墨臣创建于1995年,2002年成为北京首批拥有建筑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民营设计企业,总部设于北京,2007年设立天津办公室。 墨臣一直与中国建筑设计事业的发展共同成长,在蓬勃的市场潮流中,坚守着品质发展的方向。
立足于对本土文化和现状的深刻理解,并秉持先进的国际化设计和服务理念,墨臣努力寻求对于城市空间和建筑产品的恰当处理,通过设计创造和整合最优的价值。作品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获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与《时代建筑》杂志生态建筑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