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的功效与作用】中药茵陈的功效与作用_茵陈的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
茵陈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那么你知道中药茵陈吗?茵陈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茵陈的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有哪些?下面就跟随康网小编来了解一下中药茵陈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吧。
【别名】:(苏北俗称,芦蒿)、白蒿、松毛艾、田耐里(客家话)
【来源】: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采制】: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陈蒿”。
【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茎直立,高0.5~1m,基部木质化,表面黄棕色,具纵条纹,多分枝;幼时全体有褐色丝状毛,成长后近无毛。叶1~3回羽头深裂,下部裂片较宽短,常被短绢毛;中部叶裂片细长如发,宽约1mm;上部叶羽头分裂,3裂或不裂,近无毛。头状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复总状;总苞片3~4层,无毛,外层卵形,内层椭圆形,中央绿色,边缘膜质;花黄色,管状,外层花3~5,雌性,能育,内层花两性5~7,不育。瘦果长圆形,长约0.8mm,无毛。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6~15克。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1、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300克,栀子十四枚(擘),大黄100克(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茵陈蒿汤)
2、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100克,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泡)75克。甘草(炙)50克。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3、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50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4、治一切胆囊感染:茵陈30克 蒲公英12克 忍冬藤12克 川军10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⑤治热病发斑:茵陈100克 川大黄(锉碎微炒)、玄参各50克 栀子仁0.5克 生甘草25克.捣筛为散.每服20克 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 去滓不计时候服.(《圣惠方》茵陈散)
5、治疬疡:茵陈蒿两握 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 (先)以皂荚汤洗疬疡上令伤然后以汤洗之 汤冷更温洗可作三四度洗 隔日作佳不然恐痛难忍.(《外台》引《崔氏方》)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