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和平鸽 二十七岁的蒋兆和到了北平
1935年上海美专也没法教书了,蒋兆和突然想到有一个老乡在北平,叫李玉翎,是一个油画家,有一个画室不想办了,想叫蒋兆和接替他的画师去办学。蒋兆和于是在1935年从上海转入了北平他在上海结束了十年的生涯。
二十七岁的时候到了北平,1904年出生的蒋兆和这个时候已经到了三十岁的年龄,尚未成家。他到了北平以后他是画人物的,也是做雕塑的。他拜见了齐白石,齐白石是很提携青年的,他只朝拜齐白石,没有朝拜任何一个画家,大家知道北平还有一个非常有声望、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传统派的任务画家叫(徐雁孙),他说蒋兆和画的那个画不行的,要叫蒋兆和给我来磕头,蒋兆和绝对不会给徐雁孙磕头,徐雁孙有徐雁孙的价值,蒋兆和有蒋兆和的价值,都是我研究的对象,他们不能互相取代。
这个时候我们进入第二段进入北平石谿。在知名画家里边没有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没有参加胡社的就是齐白石和蒋兆和二人,齐白石刻了一方印章"无能参加任何画会",蒋兆和是根本不参加任何画会。人家也不要他,因为他的画在北平刚到的时候送到西画部,西画部又打到国画部,国画部又打到西画部,打回来打回去谁也不承认他,处在这样一个状况当中。
这是他给齐白石做的塑像,在文革期间被砸毁了,因为没有翻铜,只是一个石膏像。这是从早期的报纸里翻拍下来的。
这是蒋兆和在竹竿巷的画室,在东城区,大家看他办这个画室无非是今天的考前班,但是他把自己考前班这个房子布置得非常好,下面一排素描,左边是头像,右边是人体,几个人体素描,这边是几张油画及这是一张水墨画。
就是这张油画叫《换取灯》。"取灯"是什么?就是柴火火柴,北京叫"换取灯",点火点灯用的东西,一个老太太背着背篓柴篓拾垃圾,然后换火柴,换洋火,那个时候叫洋火,大家看这张油画也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出现在拍卖会上前几年。
这张画是他到36年和37年期间回了一趟老家,从16岁1920年离开老家之后没有回去过,父亲死了也不知道,后来听说以后也没能回得去,这是回家给父亲上坟,在重庆他突然想我干嘛画油画,油画时间这么长、这么累、这么费劲,他告诉我说:"我像做梦似的就把油画箱落下了,开始拿着四川人造的土纸,当地生产的一种麻纸开始画了一张人物画。
"所以这张画并不是在北京画的,这张画有一个题辞大家看,从儿子六岁夭逝,老娘十二岁孀居,自苦一世,为人缝穷,而今馒头买铜子两大枚一个,这是中国新的人物画,用白话文来题跋的新的水墨人物画。
徐悲鸿喜欢这张画,蒋先生送给了徐悲鸿,徐悲鸿搞不清十二岁的老娘怎么有六岁的儿子?徐悲鸿搞不清,蒋兆和就跟他讲这是一个童养媳,从小就到他们家来了,这个小男人六岁就死了,这个老太太十二岁开始守寡,是这么一窗故事,蒋兆和走街串巷听来的是这些事。
徐悲鸿就给他改了这个题词,现在徐悲鸿改过以后的题词左上边"兆和早期作品独辟蹊径便雄俊不凡"这个字用得非常好,雄俊不凡,那个时候徐悲鸿在蒋兆和身上看到了他的理想、他的愿望,看到了他的一个战友,解决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问题的一个同事。
这就是很有名的《卖小吃的老人》,在"文革"期间说他画的是北平的老人,不是的,这是在重庆街头卖小吃的老人,老人那个目光大家看愤愤不平的样子,左手抓着篮,这个篮子里的几盒火柴是几包烟就是她的生命所寄,大家看这个时候素描痕迹非常重,也非常完整。运用素描技法用水墨画的方式表现形成了自身的完整性,开始他的绘画素描感是比较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