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柔把诗写成歌 把音乐唱成诗的“吟遊诗人”
翻看张心柔的诗集,她是这样写的:张心柔,台北人,三岁接触音乐,七岁学钢琴,十五岁开始写诗。喜欢哼哼唱唱和跳弗朗明哥舞,对生活充满热情。
诗人与音乐人的双重身份,使心柔的创作表达更为广阔。高中时期,坐落在热闹的人群中,她沉静在诗的海洋里,以诗以音乐之名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完成她的第一本个人诗集《邂逅》,迄今为止已经出版发行三本个人诗集。
诗是从生命里涌流出来的。存在于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中的种种光和影、声音、气味、波动、被诗人敏感的心灵之网捕捉,化成文字形成为诗。在所有的文类中,诗应是最贴近我们生命脉动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参差的句子带来了音韵的律动与节奏感,与音乐紧密的结合——这是她对诗的阐释。
 2010年8月,从小在台北长大的二十岁女生,背着吉他,踏上了一段找寻的旅程 小时候很渴望外面的世界,从小学到大学念书都在台北,对于自己生长的岛屿其他部分其实很陌生。大学念的是音乐系,一度觉得所学与社会现实脱节,很想要更认识自己生长的土地。就是这样一个柔柔弱弱的女生,却有着一股侠女情怀。于是,带着一把吉他,就这么出发开始她的吟遊四方。
一开始并没有特别想说要写歌。渐渐的,随着行旅的脚步,来到一座座乡村、城市,鹿港、彰化、溪洲、西螺、嘉义、后壁土沟村、台南、高雄,在地的人情和文化在心中形成图像,一首首的诗和旋律开始涌现出来。这趟在台湾西南部的旅程像是一趟寻根之旅,回到母亲的土地,看见各地方独特的风景。《棕发少女》这张专辑应然而生。《棕发少女》专辑名称取自德布西的同名钢琴曲,但与原曲并没有直接关联。专辑所有歌曲选自心柔在旅途中所写的诗集,谱曲而成。每首歌是她写的诗,每首诗又是她吟唱的歌曲。
《远望》记录了在流浪的旅途中,想起了客居远方的友人,夕阳西下的景象,令人油然升起思念之情。于是对天空中的燕子道出了心声:燕子啊,哪日你经过北方,也请把我的思念带去 的故事。
《鹿港小唱》讲述的是台湾旧时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谚,来指称汉人在岛上开垦的序,其中的「鹿」指的即是鹿港(府是台南府,艋舺是今台北万华区)。作为台湾中部的文化重心,鹿港的庙宇建筑,传统音乐,手工艺,民俗节庆,皆有其浓浓的书香气息,是人文荟萃之地。一个外地来的女青年,就在这信步行吟当中,唱出对庙宇和大街小巷的感受,用青春的眼光与古老的文化对话,让古镇风光显得可爱、可亲。
《Ki厝之歌》高雄市的民宿「Ki厝」,与台语的「起家」发音相同,立身于老公寓中,为旅人准备一个温暖的家。在高雄停留期间,刚好碰到台风,那天在民宿里住着的三个女生:台北来的吟游诗人,马来西亚来自助旅行的淑君,和从中国安徽来做交换生的佩玲,在民宿里交换彼此的生命经验,和乐融融地相处在一起,在暴风雨中互相守候。Ki厝之歌,记录了这个美好的时光。
「歌之无限隐于空中,画之无限隐于大地,而诗之无限却兼有大地与天空。因为诗之意义能行走,诗之音乐能飞翔。」(泰戈尔/《漂鸟集》)
张心柔歌如其名,用声线和音符来作诗,她的歌有着柔软细腻的内壳,又流淌着一种文学气质。以诗入乐,以乐衬诗,带大家一起翱翔在色彩瑰丽的音乐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