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象好人为什么受苦 《东方早报》版面头条:冯象华师大讲演“好人为什么受苦”
好人为什么受苦?冯象从《希伯来圣经》第三章中的《约伯记》开始谈起。"《约伯记》是一部怀疑主义作品,表达抗议,指责上帝不公,并且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好人为什么受苦?"
上帝考验"好人"约伯
按照《约伯记》记述,约伯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好人,敬畏上帝,远离恶事,并因上帝的赐福而生活幸福。作为上帝使者的撒旦,却认为约伯作为上帝义人的忠诚性未经考验,所谓好人存在疑问。于是,上帝与撒旦打赌,允许后者去全权处置约伯,但不许伤其性命,借此来检测约伯的信仰虔诚。
撒旦两次施法,第一次让约伯家破人亡,只剩下妻子;第二次,让约伯无家可归,长满毒疮,坐在灰堆里,用瓦片刮身体。约伯的朋友以传统的宗教观点来解释约伯的灾难,认为上帝赏善罚恶,约伯蒙受苦难,无疑是他有罪。而约伯坚持自己清白无辜,并质问上帝的赏罚不明。最终,上帝明知约伯有不满,加倍赐福于约伯,约伯得以四世同堂,活到140岁。
冯象引述这个故事后指出,约伯的苦难来自于撒旦的怀疑和上帝的考验。从信仰的绝对性和上帝对信仰拥有的绝对主权来说,受苦是信仰的本身,是人世的定数。撒旦与上帝打赌为了检测好人的坚定性;撒旦通过打赌,提出了一个新的原则:有罪推定。
"我们先假定约伯有罪,然后通过给他制造苦难来考验他是否真的有罪。"冯象解释说,在上帝与撒旦对约伯的考验中,充满了不公正。从前,人们相信"善恶有报"是上帝和信徒之间的约定,在这个体系中,好人会得到庇佑,坏人会受到报应。可在约伯的故事中,这一切都反转过来了,善恶不再有报。
那么上帝与撒旦对约伯的考验,与基督教中最着名的考验——上帝对亚伯拉罕的考验有何异同?
冯象认为,上帝要求亚伯拉罕将其晚年得来的儿子以撒作为献祭,亚伯拉罕将儿子带到上帝指定的地方,并将儿子捆绑。这时候,上帝指示其可用羊羔替代献祭。在此过程中,亚伯拉罕仅在内心上经过决断的煎熬,而没有在事实上蒙受不义和苦难。
反观约伯的故事,更多的不像是考验忠诚,而是一种迫害。冯象说,约伯的质问非常具有穿透力:为什么上帝要这样做?他为什么要把我放到这种困境之中?上帝故意折磨一个无罪的人,意义何在?如果像约伯这样最忠实于上帝的人都落难了,上帝都可以无动于衷,那么这个世界上到底有谁的生命是上帝眷顾的?
在怀疑和信仰间保持张力
冯象认为,约伯的问题今天仍然存在。如果有罪推定大行其道时,好人的蒙冤成为必然。今日世界的尴尬在于,但凡想做好人的人,就必须受苦,受苦才能证明你是好人、你没有同流合污;受苦成为好人、或有信仰者的标志。
一个好人到底应该如何处理这个困境?冯象说,很多学者都试图解答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始终悬而未决。《约伯记》第一次提出了这样的反思:最高的神也是有可能渎职的,上帝也是有可能犯错的。
讲述这个宗教故事并非冯象初衷,他的思考落脚点在对20世纪革命,及对当代世界道德现状的深思。
就20世纪中国革命而言,冯象曾经是一个亲历者,他曾上山下乡,深刻体验过革命年代的悲欢离合,同时也观察过改革开放30年。
冯象最后指出,约伯蒙难的故事和我们中国20世纪的革命有很多相同之处。
如何在怀疑、遗忘和保持信仰之间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冯象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探索。
冯象说,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很多人都试图"告别革命"。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能够重建乌托邦。西方学者对此多有讨论,但缺乏实践,"而中国,是有可能走上实践道路的"。
主持演讲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许纪霖指出,这种将宗教资源与革命实践对接的思考方式,对重新理解20世纪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视角。不过,这种重新肯定革命之深厚伦理意义的神义论,会不会演化为另一种恶,不得而知。
《东方早报》 日期:2011年10月17日 版次:A26 [文化·焦点] 作者:田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