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出身于 "吴敬梓故居"变身包子铺?其实只是18年前仿古建筑
“吴敬梓故居”成了包子铺?昨天,有网友在西祠上发帖,称夫子庙淮清桥桥头的“吴敬梓故居”变身一家包子铺。另有网友就此事指出,名人故居变身包子铺,实在不雅观。
记者昨日采访专家后得知,其实此前所谓的“吴敬梓故居”既不是文物建筑,也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吴敬梓故宅所在地。秦淮区目前正在东关头建造一座更经得起推敲的吴敬梓纪念馆。
“吴敬梓故居”没了
夫子庙,建康路,淮清桥西南侧桥下,有一组窗下就是河水的古色古香的建筑。家住城南的南京人应该记得,这组建筑临着建康路的,是一面山字墙,墙顶有小瓦,墙上开门,里面是院子。门墙正中上方有砖雕横额,五个大字“吴敬梓故居”,里面则是一家茶社。
最近,这道十几年没有发生变化的风景,却已不在。记者昨天下午来到淮清桥桥堍。眼前是另外的景象。院墙没有了,“吴敬梓故居”砖雕横额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面更高大的山墙,墙上方有“龙门包子”的招牌。走进去看,正如网友所说,这里果然成了包子铺。
“‘吴敬梓故居’竟然成了包子铺?”有网友表达了这样的意见。网友回忆,淮清桥下的这座“吴敬梓故居”多年来一直是茶社,虽然几乎没有和吴敬梓有关的陈列,但好歹挂了一个“吴敬梓故居”的招牌。
还有网友询问记者这组建筑是不是文物建筑,如果是,开成包子铺,算不算破坏文物呢?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权威专家亲自考证
南京文史作家黄强告诉记者,吴敬梓虽是安徽全椒人,但早年就来南京游学,对南京怀有深厚感情。清雍正十一年(1733),33岁的吴敬梓正式举家迁居南京,住在秦淮河边的“秦淮水亭”,并在这里创作了《儒林外史》。
“吴敬梓终其后半生,就是在秦淮水亭度过的!”黄强说,“秦淮水亭”是吴敬梓留在南京最重要的历史遗迹。吴敬梓1754年去世,此后,他的寓所“秦淮水亭”渐渐湮没,到后来就渺不可寻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京师范大学陈美林教授就开始考证“秦淮水亭”的具体位置。吴敬梓留下的一些诗文,成为他考证解谜的重要线索。吴敬梓在《买陂塘》一诗中提到,“偶然买宅秦淮岸,殊觉胜于乡里”,透露出他的故宅位于秦淮河畔。《洞仙歌》词中,吴敬梓写道:“我亦有闲亭两三间,在笛步青溪板桥西畔。”
陈美林从而推断,吴敬梓的“秦淮水亭”,也就是“吴敬梓故居”位于秦淮河和青溪交汇的淮清桥附近,靠近六朝文学家江总的宅邸。
新纪念馆正在布展
1997年,“吴敬梓故居”在淮清桥旁复建。秦淮区文化部门的一位人士回忆,“最初打算在东关头小学对面复建,因为那个地方可能性最大,但由于当时拆迁难度大,就换了地方,最终建在了淮清桥下。” 这位人士表示,如今改为包子铺的原“吴敬梓故居”,其实只是一组仿古建筑,到现在不过18年而已,根本不是老房子。
而且从地点上看,那个地方和吴敬梓本来关系也不大,“现在改成了桃叶渡公园,将门面房租出去,似乎没有什么不妥。”
那夫子庙从此就没有“吴敬梓故居”了吗?记者获悉,秦淮区目前正在打造新的吴敬梓纪念馆,地点就位于东关头小学对面,就是当年选址“吴敬梓故居”时最初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