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征镒之死 “为吴征镒塑像”建议之始末
“为吴征镒塑像”的建议未被采纳,主要原因是来自吴老本人的意愿。可我还是在建议答复上签上了“满意”的字样——
最新报道
扬州网讯 2008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举国瞩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正在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主席台上亲手向坐在轮椅上的92岁高龄的扬州籍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这一刻,全国沸腾了,吴老的家乡扬州沸腾了。当时,扬州市正在召开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我作为市人大代表在大会期间欣闻喜讯,更是激动不已。
扬州吴道台宅地曾走出饮誉海内外的“吴氏四杰”:老大吴征铸,著名剧作家、教育家、文学家;老二吴征鉴,著名寄生虫学家,中科院院士;老三吴征铠,著名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老四吴征镒,著名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
吴征镒生于1916年,他从小在吴家大院长大。家中“芜园”的花草培养了他小时候对植物的兴趣;中学时代扬州中学的生物老师带领他到野外采集标本,使他对植物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1933年他考上了清华大学生物系,离开扬州,最终成为中国植物科学的泰斗。他在扬州生活学习了17年,对家乡充满了感情,他曾深情地对扬州记者说:“无论走到哪里,取得什么成绩,我永远是扬州人,我的骄傲就是你们的骄傲。”
2008年1月13日,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采访刚刚获得殊荣的吴老,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这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自身的感受是什么呢?”吴老坦然地讲:“我觉得我的工作,只是尽了一个植物学家、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我没有辜负国家和民族,为中国人在世界植物史上占一席之地。”
敬佩不已,提交“塑像建议”
听到吴老这一席掷地有声的话语,我对这位老科学家高尚情怀的敬佩之情油然升起,“让扬州市政府为吴征镒在他早年读书学习过的吴道台宅地测海楼前塑像的建议”一下子跃出脑海。我立即起草“为吴征镒塑像”的市人大代表建议,并且邀请张日才代表、李济泰代表过目,他们交口赞同,欣然签名附议。
我的市人大代表建议提交人代会后,立刻引起市新闻界的关注。《扬州晚报》记者周正兵特地和远在云南昆明的吴老通话,转达了我们三位市人大代表建议为他塑像的消息。吴老听后,立即请他的秘书杨云珊转达他的回复:“我个人的能力有限,能取得一些成绩,离不开家乡的培养。17年的成长,文化知识的启蒙,植物研究的兴趣,都是扬州赋予的。与其浮在上面做英雄,还不如沉在下面做学问。”显然,吴老是婉言拒绝了我们的建议。
吴老婉拒,建议未被批复
2008年5月15日,市政府相关部门正式答复我的建议:“目前暂不适宜为其塑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来自吴征镒老人本人的意愿。原来,在吴道台宅地开放之初,作为修缮单位——市第一人民医院曾想在宅地为吴老塑像。
吴老知悉后,特地回信委婉拒绝。信文如下:“至于文物保护单位,欲为伯祖父辈塑像,镒固无法反对。但个人表示,坚决反对为镒个人塑像,理由很简单,五哥和镒都不是什么伟人,也不曾在家乡做过什么贡献。现尚在世,何德何能堪塑生像,招摇过市,且此是人身权利,必须得到本人同意。
”看到吴老的回信,我会心地笑了。一是老人真心实意不愿塑像,二是老人情真意切,不沽名,不做作,甚至不惜动用“肖像权”来证实他的心底,捍卫他的主张。我仿佛看到吴老执著而又有点动气的可爱的神态。
这样的结束是圆满的
我开始懂老人心思了,不由自主地在建议答复上签上“满意”的字样。
为吴征镒塑像的建议就这样有开头,似乎没有结尾地结束了,但我以为这样的结束是圆满的。
吴家大院“五之堂”的家训,培养出“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吴征镒,测海楼“成才未可忘忧国,有福方能坐读书”的精神不仅教育了吴家后人,而且也熏陶了成千上万的扬州后生。吴征镒的形象在中国植物界、世界植物界已经堂堂正正地矗立起来,在他的家乡——扬州人民的心中已经堂堂正正地矗立起来。 ■毛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