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简历 李立新[企业家] 简历
李立新,1967年11月出生于浙江鄞州,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执委,宁波市工商联副会长,鄞州区工商联会长,利时集团董事长兼CEO。1986年9月,高中毕业到鄞县卖面桥文化用品厂,任供销员、销售经理,1993年11月,成立宁波利时塑胶有限公司,10年后成为亚洲塑料大王,并购香港通达公司实现H股上市。
2005年,收购宁波新江厦股份有限公司,进军百货、超市连锁,在短短两年间,将新江厦百货由1家扩展到5家,超市由15家扩展到30家。
2009年,利时集团的销售收入达55亿元。2010年1月15日揭晓的2009年度“浙商新锐榜”,李立新成为以“转型升级中的新动力”为标志的浙商新锐代表人物之一。在13名“年度新锐浙商”中,他是唯一的宁波籍企业家。
家用品制造是李立新起家的产业, 90%以上的产品出口欧美市场。2005年,利时集团收购香港通达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坐上了亚洲塑料家用品行业的头把交椅。2007年,胡润给中国内地前400名富豪财富设定门槛为5亿元,早在2003年,浙江利时总资产就超过6亿元。
当年,浙江利时在宁波投资1亿美元,建造全球先进的家庭日用品制造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利时是沃尔玛在中国塑胶制品最大的供货商。 成为日用塑料制品大王后的李立新,开始探索寻求多元化发展,但一直举棋未定。
2004年6月,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到宁波民营企业调研,专程到利时集团考察。他告诉李立新,“宁波民营企业只在生产制造这四分之一领域打主意不行,不应仅满足于为零售巨头做一个排队的供应商,还要在商业这四分之三领域想办法,争取那四分之三的利益。
”吴敬琏认为,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包括商业流通环节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潜力巨大。李立新惊醒了。企业方向在哪里?
随后的一件事情,让李立新找到了事业的新方向。沃尔玛主席罗伯逊·沃尔顿,2004年力挫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成为全球首富。当时李立新拿着全球500强企业榜单,三个晚上没睡觉。“这些企业所涉及的行业大致分为三类:软件网络信息技术,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此外便是零售业。
”李立新拿自己开刀:“我一个高中毕业生,说到底没啥文化,搞软件、网络信息真的是一窍不通;能源不是没想到过,可特殊的国情否定了我的想法;只剩下零售业这一条路,看似还算可行。
” 确定零售业后,商品该如何定位,针对什么样的消费人群?这又是一个难题。狠狠地睡了两天,细致的李立新发现沃尔玛的“撒手锏”是面向中低收入的大众阶层,薄利多销。李立新欣喜万分,因为他知道这条路在中国无疑也将是一条成功之路。
接下去的一个月,他走出办公室,实地考察市场。在经济发达的宁波,类似鄞州区这样的核心经济开发区也没有一家综合性的百货商店,农民及民工们日常的生活用品、食品等百货都是在一些零零星星的小卖部、地摊上买的。
而那些小商铺上卖的东西通常质量无保证,食物也总是超过保质期,有些商品竟还是假冒伪劣的,比如包装跟“康师傅”几乎一样的“糠师付”方便面。 李立新回来后,辗转审思后决定,他的百货零售批发所针对的人群就应该是这些中低收入的农民和打工族。“他们不懂消费法,不知道怎么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就更应该保护他们,让他们享受应该享有的权益。他们赚钱那么不容易,卖给他们的东西更要保证质量。”
虽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商业理论教育,但李立新对于商业经营、发展的模式却是如此系统和专业。“我坚信一点,那就是收购一家公司,是进入一个行业的最佳捷径。”这些理念似乎听起来很大胆,但或许更多地显现了李立新过人的智谋。
“万事开头难”,涉足一个新的行业绝非易事。通过收购的方式,不但节约了资源,在更大时间上缩短了收益回报的时间,而对于企业来讲,时间就是金钱。 2005年,万事俱备。5月,利时集团收购宁波大型百货公司新江厦股份有限公司46.
6%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按李立新的策略,作为全国万村千乡连锁示范试点企业,新江厦连锁超市今后瞄准乡镇市场,以城市大型百货商场为依托,走乡镇化发展道路。他还赋予了新江厦新“生命”,那是一个民营企业家对社会、对低收入人群的责任感,他说:“我要把超市开到农民家门口,要让他们安心、放心地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2006年11月,利时集团全资控股新江厦股份和新江厦连锁超市,全面进军商贸流通领域。
目前,新江厦百货和超市门店已达20余家,覆盖宁波和周边的海盐,年销售额30亿元。而到2009年,新江厦百货又将有3家大型百货商城开业。李立新透露,他接下来准备让新江厦在中国上市。 提起“新江厦”,李立新显得十分兴奋。
这是他事业发展中最为得意的一个孩子。 “收购新江厦是我认为做得最正确的决策,它带领利时进入了一个新天地的同时,利时也更加壮大了。”事实证明,李立新收购新江厦是成功的。它是利时在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利时也由原来的第二产业,部分转向了第三产业。而其用短短的三年时间,在百货零售批发行业内所取得的成绩更让人看到了利时多元化发展步伐的稳健和巨大潜力。
选择一个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行业,或者说选择一个能够预见到在将来几年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李立新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他发展的、超前的眼光却证明他高人一筹。 李立新说,明年将在浙江临安、桐庐、建德、龙游等二级城市陆续开一个面向中产阶级的“宝润百货”商场,它的定位较之“新江厦”要相对更高,商品的品牌、价格都要高。
对这个“即将出生的孩子”他充满信心:“我选的那些城市刚刚富起来,一到节日总挤往大城市买东西,他们的购买力我很看好”。
据悉,宝润百货的基础建设已经完成,已进入了招商阶段,最快明年一季度就会陆续登场。 仅限于此,并非李立新个性。“利时准备进军房地产,并将投资确立为未来与家庭用品、商业连锁并重的三大主业之一。
”李立新透露,“未来我们的地产业务将集中在商业地产,这将串起利时在家庭用品、商业连锁中间的缺失平台。” 从小商品起家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企业壮大后探索多元化,最终进入金融、地产、股权投资领域,回顾李立新15年创业轨迹,曲线与万向鲁冠球、传化徐冠巨、雅戈尔(600177,股吧)李如成等浙商大鳄惊人相似。
他仍在继续说着,我的思绪却飘开,眼前这个成功的男人这一路走来,比别人多经历了多少,又多付出了多少,恐怕是我永远无法体味到的吧。
孩子要吃得起苦 “我对儿子非常严厉。他怕我,是因为尊敬他的父亲;他听我话,是知道我是为他好。” 每周只要没有特殊的事,都会陪儿子过完双休日才回宁波。李立新说,他平日看书或是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总会用心记下,每周总能收集起几篇文章,或是几本书,他会将它们交给儿子,要求他写下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读他做的笔记和读后感,能让我了解孩子的是非观、价值观,让我明白他的想法。”而这样互动的过程,也是父子感情加深的过程。
1993年李立新用打工挣来的钱加上借来的钱,拥有了一条生产线的小厂。从厂长到销售员一人全兼。白手起家,艰辛的成长环境使李立新知道自立的重要。李立新经常将自己的经历讲给儿子听,他告诉儿子:“人一定要上进,要积极进取,要不断地学习。”
拥有大量外国雇员,赚老外钱的李立新并没有送儿子出国的想法。“很多朋友把很小的孩子送出去是不明智的,孩子太小自控能力不好会出很多问题,有时会害了孩子。”李立新认为,后天的努力其实更为重要:“我总是对儿子讲,别人如果一天学习8小时,那么你就必须学习12小时;要是别人一天也学习12小时,那么你除了也要学12小时,更要学会有效地利用这12小时,保证在相同的时间里学得比别人多,比别人好……”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们已深切体会到这项政策的好处;同时建议在全国推广‘宁波模式’。”今年3月4日,全国政协社会福利保障组分组讨论会,一位新政协委员的发言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就是李立新,发言所称“宁波模式”,是浙江宁波市2007年11月开始推行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保套餐”政策:农民工不用交一分钱,企业每年一次性缴纳178.
35元,农民工就可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五大保险;其中工伤保险、大病医保、生育险与现行政策规定一致,养老保险与现行低标准保险待遇一致,失业险按照标准的50%享受一次性生活补贴。
“宁波模式”提案很快在两会造成轰动效应。不仅全国数十家中央、地方媒体纷纷报道,不少代表、委员还上门“取经”。
该模式的局限性是只能保证社保资金在宁波范围内转移,不能在全省、全国转移。“我期望通过不断呐喊,集中各方智慧和力量,在借鉴‘宁波模式’基础上,制定出台一个适用全国的外来工社保模式。” 李立新对农民工问题一直给予了高度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李立新多年捐助已超过3000万元。
“我没想过什么回报,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没有农民工,中国经济不会取得今天的辉煌。”李立新表示,农民工工资跟不上经济增长比例,其付出的与得到的相去甚远。“现在社会及企业是时候回报了。”说这番话时,李立新眼里闪烁的是感恩与真切。
用30%利润换一个高管 自1996年起,利时开始进入美国市场,但几乎完全依赖美国日用塑料制品江湖的老大ALCO。ALCO的巨大订单让利时的年销售额迅速增至数千万美元。但水涨船高,利时所承受的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大。
“最高峰时ALCO订单占利时50%的产量,要是突然‘翻脸’,那利时……”一个商人、一个企业家一定要居安思危,要未雨绸缪。那个时候的李立新开始有些不安了,感到危机四伏。 很快李立新获悉: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香港一家上市公司、同时也是亚洲最大塑料制品企业军心动荡,美国籍总裁马文做得不开心。
马文掌控该公司美国每年1.5亿美元销售,手里握有多条大连锁店渠道,这正是李立新急缺的。 几经周折,马文开出了条件,相当于当时利时三分之一年利润。
李立新“舍得”,没有片刻的犹豫,他赢了。“我绞尽脑汁并且开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将马文‘挖’了过来,但那些与之后他给利时创造的巨大财富相比,其实并不多。”李立新就是这样一个平和的人,也只有这样性格的人可以品味到“舍得”带来的“甜”。
2000年4月,马文走马上任利时总裁。美国职业经理人很快向中国老板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迅速组建利时海外销售网络。2002年,利时销售突破8亿元,2004年突破15亿元。
同年底,马文主动要求续约,将任职期限从3年延长至8年。至此,利时成为国内行业江湖老大,构筑了塑胶产品的全球营销网,完成从销售国际化到管理国际化的华丽转身。 2005年李立新收购通达工业29%的股份,成为这家已有26年历史的亚洲最大家居用品制造商的第一大股东。
这一举动印证了他“大舍才能大得”的理念。李立新看中的不仅是通达当时超过6000款的产品,他更为看中通达工业的海外销售网络。“高价收购通达股份(002560,股吧)的背后,我看到的是通达的销售网络,这一网络能给利时增加3亿元的年销售额。
李立新喜欢读书,经济、军事、人文、地理无所不读。广泛的知识积累、敏锐的市场感觉、勤于思考的习惯,让他形成了独到的创新思维。李立新认为,一家企业、一个品牌,其活力和核心竞争力都离不开自主创新。 创新的形式是多样的,对一个企业来说,不同的阶段创新的内容都不同。
“创新其实是伴随着创业的,一个年轻的企业要存活下来,那必定离不开创新。”李立新对此深有感悟:“如果一个企业今年因为效益不好而减少对研发创新的投入,那么我可以肯定它明年效益会更差。
假若还不加大力度搞研发,‘灭亡’则是必然的结果。” “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业的企业,其生存的必然条件就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而这就需要‘够牛’的研发能力。”挖人成为首选,有了马文在前,所有人都相信李立新会挖到一个牛人。
2005年,李立新所在的行业中最好的研发人才,是供职于某公司的乔尼,在全球塑胶业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一次,李立新又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他不仅要得到乔尼,还要乔尼带的10人研发团队,这些成员全部来自美国。
数次专程前往,不下十种攻心策略,花费3个月的时间攻下了这座技术“堡垒”。乔尼带着他的团队一共10人,“嫁”到了宁波。初到“利时”,李立新就为他们准备了一份“见面礼”———4000万元,用于研发不锈钢厨房用具。
“过去高薪聘请的都是企业高层,并不会因为薪酬上的悬殊引起员工间的不平衡,可研发团队是要与一线的工人共同工作的。”或许,这是很多企业在“挖”到高级技术人才后遇到的最为头痛的问题,也是企业管理学研究中的瓶颈。
利时在那个关键时刻,又一次平稳地走了过来。一方面,乔尼团队到利时后,短短的5个月就显示出其强劲的专业能力,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质量完全和国际接轨,还接到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德国汉高公司的巨额订单。
另一方面,李立新一贯坚持的企业理念“以人为本,创造价值,分享价值”,所有的员工各取所需。 “现在乔尼已经退休了,但是他把儿子留在了利时。
”这个10人的老外研发团队对今天的利时而言已不再是新生力量,但仍将是利时在塑胶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的保障。 要给钞票也要给知识 以人为本在李立新的心里。有人就有网络,在利时发展的各个阶段,李立新以其准确的判断、果断地决策找到自己要的人,利时恰逢其时地不断壮大。
善待员工在李立新的手里。企业爱员工,员工爱企业,“双爱”产生“双赢”,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利时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与员工分享了价值。
“多往他们口袋里装钞票,多往他们脑袋里装知识。”李立新在用人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采访中,李立新总能用十分精辟浅显又绝对幽默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谈到如何留住人才时,他幽默地打了个比方:“这就像男人怎样才能抓住一个漂亮女人。
假如一个男人整天想着怎么管着、看着漂亮的女朋友,整天电话追着问这问那,那他肯定到头来要失去的;另一个男人想的不是怎么管理漂亮女朋友,更多时候想的是如何不断地提高自身,如何赚更多的钱,如何成功。
”的确,后者不断提升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财富,同时也能让女人过上好日子,女人自然死心塌地。 怎么样让员工心甘情愿地为你做事,而不是想着跳槽。李立新认为企业用合同、聘约等方式在法律层面上留住了人才。
可“身在曹营心在汉”,关键问题是如何让员工留下后发挥其最大价值。一是高薪,这是个最俗的方法,俗归俗但不可否认这点绝对重要。而另一方面,就是给员工提高的机会,“不进则退”,社会不停地在进步,人则必须不停地学习,接触新事物,思想是绝对不能停滞的。
所以我要求员工每年定期培训,不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更多的还是基层,比如生产第一线的员工们。 据悉,今年年初利时集团设立了一个培训基金,由总公司拨款,对利时旗下30多家子公司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线员工进行定期培训。
李立新告诉记者,他经常亲自聘请各地优秀的培训老师来企业讲课。此外,也选派优秀员工和管理人员外出参加各种职业管理培训。 他说:“我们要通过各种培训学习,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努力做到让员工和利时共同成长。”毕竟,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文化将凸显其重要性。
凡成大事者定要“舍得” 李立新一直在走这样一条路:“产品走出去,人才引进来”。凡成大事者定要“舍得”。因唯有大舍才能大得,然小舍亦小得,不舍则不得。多年前的三清山,有心的李立新在与一位僧人的谈话间悟透了这一佛学哲理。不断的“舍得”将利时集团引向了今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