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读书 范仲淹应天府书院读书二三事

2017-05-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正当积学以储宝的年龄,23岁的范仲淹进入心仪已久的中原著名学府应天府书院深造.书院五代时期建于睢阳古城(今河南省商丘市市区偏南),也叫睢阳学

正当积学以储宝的年龄,23岁的范仲淹进入心仪已久的中原著名学府应天府书院深造。书院五代时期建于睢阳古城(今河南省商丘市市区偏南),也叫睢阳学舍。

当时赵宋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社会震荡,人心浮动。书院里也不平静,社会刮什么风,书院内就会起什么浪。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范仲淹求学应天书院第四年,宋真宗大肆巡游祭祀。巡祀队伍先到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参拜太清宫。

在第二站应天府,宋真宗自编自演了"降天书"的神话。大臣们附和真宗,谎称亲眼目睹"天书"降临。宋真宗的目的是想让天下百姓以及辽国(契丹)、西夏相信他是真命天子,让他稳稳当当坐龙廷。第二天,宋真宗下诏,应天府升格为南京。宋真宗还对应天府以及此次出巡沿途各县颁发特赦令,在"重熙颁庆楼"观酺三天。皇帝赐官员、平民以酒食,君臣同庆,军民同乐,以示国家大庆。

应天府万人空巷,书院学子纷纷放下书本,前往观看。

唯有一名学子与众不同,既没有上街观看皇帝銮驾,也没有到"重熙颁庆楼"赴宴,而是照常在书院内读书,他就是范仲淹。这些天,他在重温《论语·述而篇》第七:

"子不语怪,力,乱,神。"意思是孔子言常不言怪,言德不言力,言治不言乱,言人不言神。"降天书"不合常识、常态,有违常情、常理,不可相信,不可参与!

这一切是当朝皇帝所为,有澶渊之战中立功的宰相寇准、参知政事(副相)丁谓(苏州人)以及朝廷财政官员支持,一个学子不需要说什么做什么,只能洁身自好!

浊流滚滚,泛滥一时。范仲淹拒绝同流合污,在同学中引起反响。"面见皇帝的好机会,为什么放弃?"不断有同学发问。范仲淹回

答说:"他日见之未晚。"成竹在胸,责任在肩,措辞精短,语气平和。范仲淹的回答震撼了部分同窗。

在范仲淹心中,皇帝不但要见,而且要辅佐皇帝治理好国家,但眼前任务是读书,只有读好书,日后才有机会见皇帝、辅佐皇帝。

南都留守几次听到儿子议论同窗范仲淹,感到范仲淹不一般,派人送去一些官府的食品。过了一些日子,留守的儿子看到食物原封未动,已经霉变,激愤起来,认为范仲淹不识抬举,质问道:"我父亲送些吃的东西玷污你的人格了?"

范仲淹和颜悦色地解释:"对于令尊大人的关爱,我心存感激。但是,习惯了清淡,丰盛的菜肴恐怕消化不了。再说,吃了这么好的饭菜,今后也许坚持不了粗茶淡饭。"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修业期满。站在新起点上,范仲淹吟诗一首:"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题曰《睢阳学舍书怀》。诗人概括了学业收获,表示要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清苦为乐,坚信知音的赏识引荐,将使自己担当治国安邦的重任。

"多难未应歌凤鸟",是本诗主旨。宋王朝进入多事之秋,政局危如累卵。"多难"时世需要积极应对,振奋精神,扭转危局。而不应该唱着凤鸟之歌做逃避责任的隐士。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应天府书院结业半年左右,27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踏上仕途的范仲淹忧君、忧民,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毕生以言行为自己塑造了清白廉能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