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恩来与刘少奇的关系与比较 兼谈毛泽东
这是一位网友给我出的题目,让我找相关文章,这种文章实在没有,我只好自己写一篇。如果说周恩来与刘少奇,就避不开毛泽东,所以这三个人是交织在一起谈的。我对刘少奇了解的并不多,只是凭着感觉与印象谈一谈。本文是一个晚上一气呵成的,除了《周恩来与他的世纪》外,没有查阅其他任何资料,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指正。
周恩来在家排行老大,刘少奇在家排行老小。我觉得这种排行就很能体现这两个人的特点。周恩来给人一种可信赖的大哥哥的感觉,刘少奇是一种娇纵的老么的感觉。
周恩来与刘少奇这两个名字最初有关系,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当时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去苏联学习的机会,不知什么原因,刘少奇去了,周恩来没有去。这其中有什么内幕或者斗争我并不知道,只是感觉一个家庭若只能有一个孩子去读书,那么哥哥就会让给弟弟。
在遵义会议及之前,刘少奇远没有周恩来在党内的地位高,也不及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他与周恩来一样,支持了毛泽东。之后,刘少奇领导北方局,周恩来领导南方局,两人交往一直也不密切,或者说没有多少正式的工作上的交往,更没有私人的交往。
在莫斯科,刘少奇应该是学习一些共产主义理论,之后,因为他的留苏经历,以及在理论方面的著作,在党内有一定的地位。延安整风,是刘少奇事业的转折点。关于延安整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不做什么下定论的东西,只看事实。在这一运动中,刘少奇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著作与毛的著作一样是这次运动的必读材料。而且在这一运动中,刘少奇创造出了毛泽东思想一词,把毛推向神坛,因此成为毛的功臣,红极一时。而周恩来在这次运动中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他不得不为自己在历史上曾经反过毛而不停的做检讨,检讨自己曾经犯过的所有错误,好象党过去所有的错误都是他一个人的过错。关于这次整风运动,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资料并不多,但从一些材料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周恩来在整风运动中的处境之困难,并不亚于文革。
刘少奇的北方局工人群众居多,周恩来的南方局知识分子居多。在那个时候,工人群众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是资产阶级。我想这也是周恩来被批判的原因之一。当时由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损失惨重,许多人因为是知识分子而被定为特务、叛徒、反革命分子。北方局却几乎没有触及。康生也是在这次运动中脱颖而出,一步登天,他用“逼、供、信”的办法,迫害了很多出身不好的同志。(以上这段内容多出自韩素音所著《周恩来和他的世纪》。)
之后,毛、周主要负责指挥全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刘少奇主要负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虽然后来都在西柏坡办公,但是周恩来与刘少奇的交往还是十分有限。
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周恩来为政府总理,这时两人才算真正的开始共事。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针政策方面,周恩来与刘少奇的意见基本一致,尤其是经济方针,两人都持稳健的发展观,而毛泽东主张跃进。但奇怪的是,周恩来因反对跃进,而受到严厉批评,并被迫做检讨,而且险些失去总理职务,而刘少奇并没因此受到牵连,反跃进时,陈云与刘少奇都是支持周恩来的,周恩来一受批评,他们二人就不知道哪去了。可见,此时没有人能挑战毛的权威。
在大跃进失败后,毛泽东终因认识到其错误退到幕后,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这之后,周恩来与刘少奇开始直接的合作,他们的合作应该是比较愉快的。在两人合作期间,政策比较一致,尤其是大跃进后的三年困难时期,两人携手使国家度过困难,而且经常一起接见外国领导人及来访团,但是,仍然看不出周恩来与刘少奇有什么私人友谊。
文革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无论如何,原因肯定不是单方面的。我觉得毛泽东要夺刘手中的权应该是原因之一。我那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下哈,分析一下这个原因,注意,这里仅仅分析这一个原因,而不是所有原因。其他原因诸如毛泽东个人的理想主义,不乱不治的斗争哲学,阶级理论等等在此不作讨论。
建国之前一段时间,从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到三大战役,可说是毛泽东与周恩来合作最愉快的时期,建国后,两人在经济发展问题上发生分歧,毛泽东失败退出,然后变成了周恩来与刘少奇的最佳合作。一位与自己默契的合作者,一位是把自己推向神坛的联盟者,现在他们两个结为联盟,把自己晾一边,毛泽东的心里当然不舒服。所以文革一开始的目的,是使他们两个重新回到自己的旗下来,这一步,毛失败了,刘少奇表现了老么的倔强,他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也许他在最初服个软,就不会落个那么惨的结局。他的不屈激怒了毛泽东,毛便改变策略为打倒刘少奇,把周恩来拉回自己旗下。四人帮与林彪都趁机登上斗争的舞台,想捞一笔政治的油水,在毛的授意下,搜集了大批刘少奇的罪证。周反对毛的斗争方式,反对武斗,反对破四旧,保这个,保那个,而没有像四人帮与林彪一样投向毛的阵营,因而使自己的处境非常之艰难。
周恩来的态度再次激怒了毛泽东,他让周恩来主持对刘的问题作出决定的会议,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如果站在刘少奇一边,必然会像刘少奇一样被打倒,为了国家他选择了忍辱负重这样更艰难的一条路,签署了开除刘少奇出党的文件。
有人因此指责周恩来,明知道对刘的批判是错误的,还去执行,而没有站出来反对。这种指责真是软弱无力。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在政治斗争中,如此不堪一击,除了怪残酷的政治斗争,只能怪他自己,他参加革命斗争数十年,难道还不懂政治斗争不仅需要硬而且需要韧劲吗?而且刘也是自食恶果,是他一手把毛推向神坛,又挑战神的权威的。而周恩来作为刘少奇的下属,自己又如暴风雨中大海上的一叶小舟随时有被风暴打得粉身碎骨的危险,他有什么力量与义务与责任保护自己的上级呢?在国家与刘之间,他不应该选择国家而放弃刘吗?
在文革中,从来都是周保护别人,而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保护他,别人对他最大的帮助,便是在四人帮的严刑逼供下不出卖他。为此,很多人被迫害至死,周恩来失去了很多朋友,甚至他最疼爱的干女儿被打死后连验尸都不能够,他最疼爱的弟弟也被投进了监狱。然而没有人因此出卖周恩来,四人帮最终也没有能整出一份能打倒周恩来的罪证来,而刘少奇的罪证就得到的那么轻而易举。
实际上在刘少奇被打倒,被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的时候,还就只有周恩来伸出援手,保护不了他,可是保全了他的家人。王光美对周恩来在危难时候的关怀感动的不知如何是好,只含着泪水说:“总理,你真好!”这时候同样关怀她的还有宋庆龄,此外,再也没别人了。这些最可贵的恩情她都写进自己的文章里了。那些指责周恩来的人,不知道他们当时在做什么,或者正是台下批判刘的一名红卫兵。
在刘少奇还没有被打倒而处境困难的时候,周恩来还能为他说句公道话,刘少奇被定性之后,除了关心一下刘少奇的家人,周恩来对刘少奇本身的处境再也无能为力了。刘少奇被关押了起来,他已经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了,在四人帮的各种酷刑折磨下,他病入膏肓。他的情形真是惨不忍睹,但他此时仍像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孩子,希望人间还有正义,只要他清醒着,就特别配合治疗,然而没有人真心给他治疗,治疗的目的只不过是让他不死,对他进一步的摧残,让他听到他永远被开除党籍的最终定论后含恨而终。
我个人感觉周恩来对刘少奇的关怀是作为同志的关怀,是作为道义的关怀,而不是私人感情的关怀。他对谴责刘的痛苦,也是因为正义被践踏,必须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的痛苦,这和陈毅、贺龙的情况是不同的。他和这两个人是私交,是半个世纪一起出生入死的朋友、知己。
毛泽东就这样轻易的打破了周、刘联盟,并给了四人帮与林彪以可乘之机,把国家搞的天下大乱,而周恩来始终也没再站到毛泽东的同盟里来,认同毛泽东的治国理念——只除了在外交上,二人还有意见一致之处,所以在文革中外交有所进展。毛泽东对此应该是伤心的。
有人说政治无友谊,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的关系,友谊二字显得太单薄了。他们之间从来就不是同志间的友谊。政治就如火花,政见一致时,他们是能擦出火花的知己,全天下再也没人能比得上他们二人配合的默契了。政见不一致时,那就是斗争的关系,看谁斗得过谁。小的不一致,周恩来会让三分,让毛泽东自己去醒悟,大方向的不一致,周恩来则会与毛泽东斗争到底。
其实斗争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永远有正确的方向,只有经过斗争,正确的才能在错误中形成,并在与错误做斗争中加强。大自然不也是物竞天择中发展的吗,社会当然也是如此了。现在,我们依然在与官僚腐败做斗争。
文革初期的斗争,多半还是针对刘少奇的,周是要保护别人,才使自己的处境困难,如果他坐山观虎斗,他本身是没有危险的。而73年后,毛的对手一个一个倒下了,只剩下周独撑危局,而周对毛的文革表面上说是支持,实际上已经在用实际行动进行否定了。在经济工作上,搞建设港口,引进技术,支持广交会,在政治上批极左,解救出一大批老干部,这些都是对文革事实上的否定。而毛泽东说的“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此调不改动,势必出修正”、“右倾错误”、“丧权辱国”、“投降主义”、第十一次路线斗争、“政治局不议政,军委不议军”等等都是针对周,批周的。
但是,刘轻易的就倒了,在与毛的斗争中一败涂地,周却一直没有倒,在与毛的斗争中一直苦苦支撑。这其中的原因太复杂了,我只能表面的谈一谈我认识到的十分浅显的层面。
首先,刘、周二人与毛的关系不同。两人虽都曾经在遵义会议支持过毛,也曾经是毛的同盟者,但是刘当初对毛的吹捧投其所好,并且自己借机成为党内的领袖之一,而周与毛的同盟建立在彼此欣赏彼此理解的基础上,在毛的人生中很少能找到周这样能与他擦出火花的知己,所以对刘,毛毫不吝惜的与他分道扬镳,而在打倒周时,毛开始有一点心慈手软。
其次,刘、周二人的威望不同。刘少奇是一个私交很少的人,他的支持者都是政见统一的支持者。而周恩来在国际上、在人民中有巨大的声望,他虽然没有自己的小团体,但是在军队中在政府中支持者众多,尤其是在文革中,周的威望大大提升了,中国进入联合国,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基本上都是周恩来谈的,而因为他在文革中对国家机器的维护,人民也是有目共睹的。毛深知此时反周民必反,所以要在政治上打倒周比在文革初期毛泽东神的地位如日中天时困难的多。
再次,刘、周二人工作内容不同。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与党的理论家,挑战了毛的权威,他让毛感觉自己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在国家事务上说话不算数了。而周恩来在政府中是做具体事务的,他从不挑战毛在理论方面的权威,在国家事务上,也采取迂回战术,尊重毛的主张。这个国家少了刘少奇照样运转,少了周恩来,这个国家就难以为继了。
最后,还有性格的原因。刘少奇死板,太理论,还没等他领悟斗争的技巧与策略时已经被打倒了,他根本不知道毛想要的是什么,而一味的表达自己想要什么,不能忍受自己的委屈。而周恩来灵活,注重实际,文革初期又磨炼了他早在与蒋斗争时就领悟的政治斗争技巧,他十分清楚毛的理念与意图,能做到知己知彼,而他个人能忍受个人的一切灾难和冤屈。
毛对周还是希望争取的,是周一而再再而三的纠正文革路线,让毛终于彻底失望了,开始在政治上甚至身体上打击周恩来了,不批准他的手术治疗。但最终毛泽东也没在政治上把周恩来打倒,周恩来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文革结束以后,党中央否定了文革,但没有否定毛泽东。给刘少奇恢复了名誉,当时似乎对刘少奇的评价很高,好象他功绩巨大,没有犯过错误一样。
我个人觉得,刘少奇功绩很大,但没有八十年代初的定论中讲的那么大。当时过高的评价是不能对毛泽东进行直接否定的一种间接否定——当时毛泽东在民间的威望还很高,现在依然很高。刘少奇越完美越伟大,毛泽东打倒他就越错误。刘少奇的错误呢肯定不是像六十年代末的定论那么大,但也存在不小的错误。如果一份莫虚有的罪状,就置一位国家领导人于死地,那不说明毛泽东像秦桧时期的皇帝迫害岳飞一样昏庸吗?事实肯定不是如此,毛泽东毕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人物。但究竟如何定论刘少奇呢,我能看到的资料太少,而且我看的也少,不能妄下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