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诺兰的这部作品,真的能算神作吗?

2017-09-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炸了炸了,诺兰又出来了! 2014年的<星际穿越>之后,2017年9月无疑是诺兰迷们又一场盛大的狂欢.你们的老诺又杀回来了! 听到敦刻尔克将

炸了炸了,诺兰又出来了!

2014年的《星际穿越》之后,2017年9月无疑是诺兰迷们又一场盛大的狂欢。你们的老诺又杀回来了!

听到敦刻尔克将被搬上荧幕,而且是出自诺兰之手的观众们,最开始的态度无疑是观望和怀疑。这场历史上最为奇迹的大撤退,已经引发了无数历史学家的猜想和讨论。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段被众说纷纭的历史。二战刚打响期间,德军决定攻打“只宣战不打仗“的英法联军。英法联军一再防守却终究避无可避,战争一触即发。最终,本不想出手而一再防守的英法大军终于放弃死守,决定反攻。却发现整整40万大军被牢牢扣死在法国东北部的敦刻尔克。德军的包围有多恐怖?136个师,3000多辆坦克。如果你对这些数字没概念的话,那么事实就是,这是当时战火鼎盛时代的德国的几乎全部武装力量。

背靠大海,面向敌军,40万人的生死存亡在此一搏。扑背而来的德军轰炸机从海上攻击,迎面又是四面包抄的完备装甲武器。英法政府已经接近绝望。40万主力军被死锁住手脚,看来再也无法挣脱。

而历史就是如此奇妙。活在21世纪的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次胜利的大逃亡。40万士兵,预估生存3万人,而最终成功撤退30多万人,举国欢呼。

这样的故事,够惊险,但并不容易拍摄成电影。说它是悬疑片吗?观众已知结局,怎样才能拍的悬疑?说它是战争片吗?整部电影的核心就是撤退,何来热血激昂,何来奋勇杀敌?毕竟,撤退,本来就不是一件那么光荣的事。

好在,这个再一次重现历史的魔法师,是诺兰。

有听过这样一句话,“好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于王家卫是《重庆森林》,于昆丁是《低俗小说》。他们的电影都充斥着导演的个人艺术风格,之后的种种作品,不过是在此之上让风格化更加明显,更加细致细节而已。

而对于诺兰,相信大批的诺兰粉会很熟悉,他的电影风格,永远和“时间”纠纠缠缠。诺兰在采访中说过,“这是送给我自己50岁的生日礼物。”诚然,在《记忆碎片》《盗梦空间》之后,《敦刻尔克》又一次延续了处女座进化版的“精准时间“风格,确实是一份大礼。

电影用“一周”“一天”“一小时”的多空间交错式结构,向我们呈现了诺兰式的敦刻尔克。在一周内从港口撤退的士兵,在一天内从海上营救的英国老爷爷,和在一小时内阻止德国空袭的英国空军。三条线经过多次快切处理,在结尾初以精准的时间点完美重合。

整个故事以一种全片都是“平行蒙太奇”的结构展开。这样大胆的举措,也不怪众多影评人将它和“实验电影”牵上关系了。从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开始,平行蒙太奇正式进入电影史。而后的《三十九级阶梯》也出现了这样的桥段。在《三十九级阶梯》中,地质学家拆除炸弹,警察抓捕敌人,还有对群众紧张的面部描写,三线一体,完成了电影的高潮部分,把节奏和情节推至顶峰。

其实平行蒙太奇在电影史中并不少见,多用于影片的关键情节或是高潮部分。而同样是营救的情节设定,《敦刻尔克》却将平行蒙太奇几乎从第一个场景用到了最终,诺神这次玩的可是有点新鲜。紧张的节奏充斥着全片,一个多小时的影片时长里,观众甚至已经忘记了现实中的结局,屏息等待每个小人物的命运跌宕。也许这就是最好的效果了,正如《The result of language》中所说,“I must be in thestory, but I must also be elsewhere”。(我必须在故事中,也同时在故事外)。在那一个多小时里,没有现实,没有历史书上的知识,有的只是未知的生死存亡。明知结局,却依然高潮迭起。这就是诺兰。

最后想来说说战争。战争从不是英雄主义,也不是像超人一样把披肩一披就去拯救世界了。战争是由无数人的绝望和无数家园的摧毁组成的。它不酷,不英雄,一点都不。不同于《拯救大兵瑞恩》和《血战钢锯岭》之类近年来优秀的战争题材电影。它没有使人热血喷张的战场桥段,没有唯一的英雄主义人物。

《敦刻尔克》是压抑却克制的。压抑的是杀戮,克制的是愤怒。

最后,想用那段让我湿了眼眶的丘吉尔著名的演讲来结束全文。我听见FionnWhitehead读的那么平静,映着人潮的欢呼,火车厢外,变成了金黄的一片灿烂。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在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