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简介

2017-11-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那个时代,青年人读书都希望能考中秀才.举人,出人头地.行医,这个为人解除病痛的行业却被视为"贱业"."小道",历代史书都把学医的排列在"方技

那个时代,青年人读书都希望能考中秀才、举人,出人头地。行医,这个为人解除病痛的行业却被视为“贱业”、“小道”,历代史书都把学医的排列在“方技列传”里。

因此,李言闻决心不再让自己的儿子学医,一心想让李时珍诵读诗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可是,李时珍并不喜欢那些死板的八股文,却对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和父亲一起上山采药。他小的时候,在父亲的督促下,读了几年经书,十四岁那年考中秀才,后来考举人时,连考三次都没有中。

第三次看榜回来后,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这天夜晚,李时珍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不通,为什么那些在生活中毫无用处的酸腐文章,人们趋之若鹜,反复背诵,尊为圣事;而为人们解除病痛的医术却被视为贱业?

父亲不是一位医生吗?我为什么不子承父业呢?他再也不想在那些文字堆中空耗时光了。“说服父亲,我要学医”,他决心已定,跑回屋里,研墨铺纸,奋笔疾书: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第二天一早,李时珍把诗呈给父亲。父亲见他态度如此坚决,便同意了他立志学医的请求。李时珍从二十二岁起开始独立给人看病。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亲身实践不仅能得到实际的经验,真切的见闻,而且还可以得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有一次,李时珍听说均州(现湖北省均县)的太和山上有一种很希罕的果子叫榔梅,人吃了可以长寿0他决定亲自去看看。这一天他来到太和山。在半山腰的一座庙里休息时,看庙的老人听说他要上山采榔梅,不禁大吃一惊,忙拉住李时珍的手说:

“孩子,可不能去呀,皇上有命令,榔梅只能由皇家采,谁要私自采了就要杀头。”李时珍没做声,暗想:树又不是皇家种的,为什么不许百性采。再者,榔梅未必就能使人长生不老,我非要看个究竟不可。

半夜里,他趁着月光,抄小路偷偷儿上了山,采了几枚榔梅,又折了些枝叶,连夜下山。回家仔细一研究,原来榔梅是一种榆树的果实,根本不是什么“仙果”,说吃了它可以长生不老,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科学实践的路并不平坦。为了深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李时珍常冒着生命危险,吞服一些作用剧烈的药物。一天下午,他走进一个山谷,眼前忽然一亮,看到满地开着一种黄色的山花。他忙向路边的一位樵夫打听,得知此花叫“蔓陀罗花”,俗称“洋金花”。

有些青年曾把它结的籽用酒冲服,结果长时间狂笑不止,不能自已。又据服过这种种子的人说,吞服之后,精神忧惚,好像喝醉酒一样,觉得挺舒服的,自己的行动过后都记不清。

李时珍心中一动,暗想:莫非失传的东汉名医华佗的“麻沸散”是用洋金花做原料的?他马上采了一捆带回家,亲自吞服,体验那种由精神忧惚到失去痛感的全过程,记录了药量与麻醉程度。这样,失传千年的“麻沸散”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

自从李时珍立志从医后,他就阅读了大量的医书,特别是关于“本草学”的书,每读到这些书,他总是精神百倍,废寝忘食。

他读书却不迷信书,在行医时,他只相信实践。药书上说柴胡和麦冬可以治寒热,可以润肺。他自己咳嗽发烧,用了这几味药,却没有什么效果,后来用了黄答才治好。

黄岑为什么能治好这样的病呢?过去的药书上没有提到过,还有待研究和补充。李时珍在读书与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医书的错误。

一些医生只知道按书下药,结果书中错误的药方导致了许多起医疗事故,甚至因为开错药使人丧命。李时珍不止一次看到了这样令人痛心的事件发生;他想编订一本新本草,避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

他和父亲商量这件事,老人时他说:“修仃本草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这不是个人能办到的。”

父亲想到编订本草的难度,所以不赞成他的想法。社会上的一些人听说他要重修本草,都不屑地说:“檀动古人经典,简直狂妄至极。”他虽得不到别人的支持,但病人痛苦的神情却不断出现在他的眼前,他著书的理想更加坚定了。

李时珍阅读了浩如烟海的书籍资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之后他走出书斋,穿上草鞋,背起药筐,拿起药锄,带上记录纸,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地投身到大自然中,投身到人民中去。

他边走访,边记录,不畏严寒酷署,不怕山路艰险,翻山越岭,足迹遍及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他不耻下问,在祖国各地的山野中,在群众智慧的海洋里,获得了广博的医药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将近三十年的发愤读书、辛苦实践的磨砺后,产生了我国药学宝库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本草纲目》。这是一部集药物之大成的巨著,它共分52卷,记录了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类药品1892味,总结了民间验方374种,附有历代药方1096个,以及1110幅插图。书成之后,李时珍已年届花甲。这本书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本草纲目》在李时珍逝世三年后正式出版。问世不久,便得到广泛流传;还先后被译成日文、拉丁文、德文、法文、俄文、英文、朝鲜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著”。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1982年,其墓地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李时珍

外文名

    Li Shizhen

别    名

    字东璧,号濒湖,自号濒湖山人

国    籍

    明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出生日期

    1518年7月3日(正德十三年戊寅五月廿六日)[5] 

逝世日期

    1593年(万历二十二年癸巳)

职    业

    医学家、药物学家

信    仰

    道教

代表作品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本草纲目》

生活朝代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