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 用替代的方式禁绝
从中缅边境的云南省保山市猴桥口岸出境,沿着史迪威公路一路前行,20公里外就到达了缅甸克钦邦的重镇甘拜地,沿途的土地上橡胶和玉米茂盛生长,在阳光的照射下,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如果不被告知,可能难以辨认,这里曾经是世界上主要毒品产地“金三角”的腹地。这里温润的气候、充沛的阳光,一直是世界上最适合种植罂粟的地区之一。时光倒流,10年前的此时,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罂粟花扭动着青绿色的“腰肢”,张开艳丽的花瓣,在阳光下随风舞蹈。经过一个冬天的妖娆,次年春季罂粟结果,缅甸克钦邦的农民,用简单的手工刀片顺着果实表皮轻轻划开,白色的浆液悄然滑落,随之凝结成黑褐色的物质……
种植罂粟,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一直是“金三角”区域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迫于自身发展需要和国际国内的压力,“金三角”核心区域的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和克钦邦宣布全面禁种。与之毗邻的云南省在缅甸、老挝北部地区开展禁毒和境外罂粟替代事业,帮助缅甸、老挝北部地区实现罂粟禁种,探索出禁毒禁种替代发展的“云南模式”,得到了境外政府、群众和国际组织的普遍认可。此后,替代发展成为国家赋予云南的稳定边疆、密切周边、境外除源的特殊使命,云南再次成为我国禁毒战争的最前线,承担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实践者。
缘起:境外罂粟替代几番尝试促成中国替代种植“云南模式”
境外替代发展,云南并非先知先觉。从十多年前首次走出国门走进“金三角”,到此后一次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替代事业逐渐形成系统,逐渐找到模式。
替代种植的早期形式是以国内农业和科技部门为实施主体的援助性质的举措,以位于中老边境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模式”为代表。当时云南省禁毒部门组织边境州(市)、县的农业和科技部门,以提供粮食作物籽种、派遣技术员赴境外实地指导、建设示范项目等方式,帮助“金三角”的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南部)、老挝北部的南塔省、乌多姆赛省开展粮食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当地群众学习农业种植技术,学习生产技能,提高粮食种植水平,提高水稻和玉米产量,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基本解决了局部地区群众的吃粮问题。
2004年12月2日,为支持云南打好“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的人民战争”,国家成立了由商务部牵头、13个部委联合组成的“国务院122工作组”,领导和协调云南省境外罂粟替代发展工作。随着国家122工作组成立,以及国家陆续出台对在境外开展罂粟替代的有关支持政策,为境外罂粟替代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国家明确以替代种植为基础,促进替代种植和替代产业协调发展,培育替代经济,实现缅老北部罂粟全面禁种为目的的境外罂粟替代发展总体目标。
2006年起,云南省在继续推进政府间示范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广开思路,探索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积极发动企业赴境外开展禁毒替代经济合作项目,以经济合作的方式,以企业(项目)带动的形式,推动企业大力在缅老北部地区开展替代种植,发展替代产业。
“‘金三角’宣布禁种后,罂粟禁种区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经济问题,是群众的温饱问题。”云南省商务厅负责人说,由于将国家、企业和境外烟农的利益通过禁毒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境外更多烟农因此受益,既实现了帮助烟农摆脱对罂粟种植的依赖,实现了双边国家的禁毒目标,又让当地经济和替代企业得到发展壮大。
云南省在发展替代产业的同时,针对境外部分地区出现罂粟复种反弹的形势,加大推进政府间示范合作项目力度,着力在罂粟种植区、复种反弹区和反弹危险区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形成了以市场引导为主,政府示范为辅的“市场+政府”综合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也成为指导云南省境外罂粟替代发展工作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思路。
截至2008年,云南省替代种植企业已达198家,较2005年度的75家增长了171%。其中国有企业8家,民营企业190家;省外企业37家,省内企业161家。替代投资从过去的以合作带动为主,转变为以独资和中方投资占大股为主,198家企业中,独资19家,合资98家,合作81家。替代种植逐步从简单的经济作物替代向综合利用和产品深加工为主的替代产业过渡。同时,为了加强行业管理,增强行业自律,提高企业素质,2008年成立了云南省境外罂粟替代发展行业协会,目前已有会员单位120家。
统计数据显示,替代种植逐渐推进,全球瞩目的“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量的份额已从1998年的66%下降到2006年的12%。境外罂粟替代发展在缅、老北部地区和云南边境地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为巩固禁毒禁种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替代发展“云南模式”已成为“金三角”地区解决禁毒禁种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巨大动力。